宋光茂
如同新媒體氣勢如虹,中國新經濟如雨后春筍,已然成為經濟格局中的新亮點、新動力。且不說那些高大上的機器人、高性能計算機、生物前沿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網購、快遞、網絡約車、遠程診斷、微信移動支付、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生活設施等等,就讓人眼花繚亂,不少人跟不上節拍。今年上半年,僅方便統計的網上商品零售額一項就增長了26.6%,其他有統計和沒統計的,也大致是這樣的增長勢頭。
新經濟是新產業、新業態、新苗頭的總和,是對這些新生事物及其引發的新的經濟關系、新的經濟能量的總概括。新經濟往往多爆發于經濟或金融危機劇烈沖擊之后,既是危機的產物,也是帶動經濟走出危機陰影的新能量,是經濟走勢的新看點,是激勵經濟信心的新希望。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經濟大危機,在西方國家也促生了城市基礎設施、高速公路等當時的新經濟業態,同時這些新業態也是西方國家擺脫那次大危機的重要動力。
靜,爾后以動,沉寂,爾后以勃發。新經濟對經濟總量的帶動作用,既是爆發式的,更是擴散型的,既是時點上的初始速 度,更是動態上的加速度。某一時點上的經濟新苗頭,可能會對整個經濟產生幾何倍數的動態效果?;蛟S在幾年前網購商品并不起眼,但在今年上半年已占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1.6%。新經濟的能量還不僅來自于自身的生長、擴張,還來自于它對傳統經濟板塊的撞擊與能量擴散。“互聯網+”就已經在傳統經濟中產生了“鯰魚效應”,屬于第一產業的種菜養花,就是被互聯網+了的先例。
新經濟既是新生事物,就勢不可擋;但強大的生命力,仍需要政策“暖箱”的呵護與養育。財稅政策、貨幣信貸政策,以及各地“因地制宜”的經濟土政策、地方法規、管理辦法等,都應為新經濟提供必要的支持。特別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要為新經濟提供適宜其發展的體制機制,新經濟正是“結構性”中應積極培育的成分,是未來“供給側”上的生力軍。應讓新經濟亮點更亮、動力更足?!?/p>
(作者是人民日報社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