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建

中國電影在經歷了多年的發展,以傳統儒家文化為主題的電影在世界中得到了推崇。中國電影與儒家文化融合已經成為了中國電影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在電影中突顯出中國傳統文化,把其民族特色進行彰顯,才能夠讓中國電影在世界影壇立足。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對于中國歷史有著深遠的影響,針對中國電影對儒家文化傳統的現當代轉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中國電影對儒家文化促進作用
電影作為一項外來事物自20世紀初傳入中國,并且在中國得到了迅速地發展。在其發展的100多年期間必然會受到中國本土儒家文化的影響,這也讓本來帶有深厚西方韻味的電影在中華大地上被本土化。其中對于中國電影影響最深的應當屬中華傳統的儒家文化,并且在許多的中國電影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這也正是體現出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觀點,同時也是對中國電影發展方向的點評。簡單而言,中國電影需要得到發展則需要讓其與儒家文化相融合。[1]這點也可以從近年來中國電影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電影在世界上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證明,中國電影滲透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思想,讓其能夠在中國得以生存與發展。更早時候當人們提及中國電影時,觀眾們自然就會聯想到中國功夫,而且中國電影引起世界影壇的關注也正是依賴于中國功夫對國外觀眾的吸引力。這樣的一種發展趨勢讓許多影視工作人員在制作電影時,花費了更多時間來營造中國功夫的神奇,但并沒有針對中國功夫所具有的內涵以及所包涵的傳統文化思想進行深入地挖掘。隨著世界電影以及與國際之間的交流日益增多,許多的電影人制作人開始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在電影中的重要性。同時也嘗試著在中國電影中融入傳統的儒家思想文化,并且在國際上贏得了許多的贊譽,也收到了非常大的成效。這也意味著中國電影在世界影壇中,已經占據了一定的地位,從一開始的小丑的角色轉變成為了一名穩定、多智的智者。這一切所獲得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功于中國電影人不斷地努力,把中國儒家文化傳統借助電影的表達形式進行現當代的轉化,讓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能夠在中國電影中得到更加深入地挖掘與滲透。
二、 電影寫實主義對儒家憂患意識的轉化
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部分是具有憂患意識,這點可以從《論語》中講述的“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句話中看出。儒家思想家孔子把對他人、社會以及國家的關注作為憂患的所有內容,而另一名儒家思想家孟子通過一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來闡述他的憂患思想。[2]這種憂患意識對于中國后世有著非常大的影響。電影傳入中國的時期剛好是中國封建歷史結束之時,在這個動蕩的年代讓中華民族進入了一個最為衰弱的年代。在這個衰弱的年代,中國電影所有的主題都是以自強與振興為主,這也體現出了儒家思想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同時也是中國傳統士大夫憂患意識的集中體現。從另一個層面來說,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儒家經典的憂患意識轉化成為了時代的一種擔當,中國電影承擔起了號召中華民族奮起抵抗的重任。由于這樣的歷史背景,當時的中國電影已經開始慢慢脫離西方寫實主義特色,開始把儒家思想的憂患意識融入到電影當中,借助電影的傳播性讓憂患思想的士大夫情懷向全中國進行傳遞,并且迅速地在觀眾群體中產生了共鳴。在這個階段所制作的中國電影,以當時社會背景為主題進行寫實,并講述了當時中國人民所遭受到的苦難,想要通過電影把儒家憂患思想傳遞到每一個中國人心中,號召當時的中國人民一起走向救國的道路。然后與西方電影的寫實主義進行對比,其寫實主義更多的是針對資本主義虛榮心以及腐朽思想的批判層面之上。社會環境的區別讓兩種本來是相同的電影產業向著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比如當時的《孤兒救祖記》這部影片就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引起了非常大的轟動。影片的導演把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以及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坐取向融入到影片當中,而且在這部影片中把儒家思想的憂患意識進行了升華。這部影片講述了主角籌集資金興辦學校,讓更多的貧困孩子能夠接受到最新的教育,希望能夠通過知識來改變當時動蕩的局面。從另一個層面也向人們提出了想要振興中國,就必須通過教育來實現,在影片中提出了“少年強則中國強”的口號,在當時的社會中引起了較大的共鳴。
三、 電影發展與儒家教化思想的融合
此外中國儒家思想中的另一個主要組成部分是文以載道思想,這個道是為人之道以及處事之道。這種經典的儒家思想包涵了對美善美的贊同,同時體現出了儒家思想所具有的博大的教化作用。從許多儒家思想家的文字作品中可以發現,其論著中飽含著警世恒言和治世明理,這些具有教化作用的思想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礎之上的。當電影以一種新興事物傳入中國后,其傳播以及宣傳作用立刻引起了世人的關注,同時電影這樣一種新興事物也深深地受到了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在電影剛傳入中國時,許多電影人都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制作出更多具有教化作用的影片來號如中華兒女自強救國。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的電影人則希望能夠通過電影來宣傳中華民族的公德心。特別是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后,國民經濟以及社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隨之而來的是國民道德意識漸顯弱化。在這樣一個道德強化的時代,中國電影需要將經典的儒家思想進行融合,把儒家思想所具有的博大教化作用進行放大,并且發揮出其作用來感化當代民眾,協助其能夠樹立起具有現代特征的道德意識,這項工作成為了當前電影人首要的工作。
四、 電影英雄人物形象與儒家人格標準的融合
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不斷發展,儒家思想中的人格標準對于中國電影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應該說儒家人格標準與影片中英雄人物的人格標準越來越接近。這一點可以從影片英雄人物的表現形式來分析,傳統電影英雄人物通常都會以極為出色的個人能力為表現形式,并且個人英雄主義非常明顯。但是對現代電影中英雄人物形象塑造來分析,已經開始趨向于平民化。許多影片中英雄人物的塑造更加關注的其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以及思想,這種表現手法與中國儒家思想中君子注意個人修為的精神有異曲同工之處。這也正是中國電影與儒家經典思想融合的證據。[3]電影已經不再是一種簡單的產業,其所承載的責任越來越重。因此,在創作電影時更需要通過影片中的英雄人物來喚醒中國人的公德心,為廣大民眾樹立起標準的道德榜樣。借助電影所具有的宣傳作用,針對民眾進行勸解,并能夠對民眾的價值取向進行正確地引導。
我國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提升,老百姓所追求的精神文明也發生了變化,這也對電影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比如在上個世紀80年代,西部影片中的能夠拯救世界的英雄形象在中國引起了轟動。當回歸現實之后,人們發現根本不需要這樣的一名全能英雄,更需要的是一名能夠給予老百姓幫助的人物。針對近年來的中國電影進行分析,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所講述的事件都是反映社會所存在的問題。影片中的主人公沒有能夠拯救世界的能力,但其人物所經歷的真實生活卻讓觀眾在觀看之后產生一種前所未有的貼切感。而且所講述的事物以及主人公的處事方式也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應該說現代中國電影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表現出的正是儒家思想的君子精神,通過影片向人們表達嚴于律己、仁愛天下的大愛精神。也正是這樣貼切生活的人物形象,才能夠讓中國民眾所接受。
五、 電影與儒家“天下”思想的融合
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具有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情懷,這也正是中華民族意識以及愛國精神的體現。就目前而言,社會中出現了許多民族意識缺失的問題。由于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一些來自國外的文化、思潮也隨之進入到了中國,有一部分青少年開始對這些文化以及思潮進行崇拜與追求,而對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卻知之甚少,導致許多青少年都不具備儒家思想中的“天下”思想。這種思想的缺失,導致許多民眾開始向往國外的生活選擇移民國外定居。中國電影在這樣的一種社會發展趨勢下,應該把儒家思想中的“天下”思想融入到電影創作當中,讓中國電影承擔傳播此思想的重任。就當前許多民族歷史為主題的電影來進行分析,許多電影所講述的是宮廷爭斗,而當時社會中所具有的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卻沒有涉及過多。這是是一種民族意識缺失的表明,同時也是中國電影應該努力的方向。在后續的電影創作過程中,應該把儒家思想中“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精神融入到電影作品中。現代電影人需要肩負呼吁民族意識以及愛國情懷的重大責任,在今后的電影工作中更好地把儒家思想融入到中國電影當中。
總而言之,電影傳入我國至今,已經經歷了100多年的歷史。電影作為一種新興的事物在中國大地上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同時儒家思想也為中國電影提供了更多的制作題材,讓中國電影能夠在世界影壇中得到認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電影人應該意識到中國電影與儒家思想融合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承擔起應有的歷史責任。
參考文獻:
[1]汪方華.中國倫理情節劇電影的現代性特征[J].電影藝術,2006(6):72-73.
[2]許世瑋.論情節劇電影[J].電影藝術,1984(12):154-156.
[3]武亞軍.“時限”:情節劇電影的一種創作手段[J].四川戲劇,2015(5):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