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臣++冷超++李曦強++李業明++程宇++蔡宇++呂廣仁
摘 要:本文對地方本科院?,F狀及招生制度改革內容進行了闡述,即學校按大類招生及按類培養人才的模式,為學生提供了選擇專業的機會,可促進學校資源優化整合,充實師資隊伍,為國家輸送綜合性應用型人才,按大類招生改革勢在必行。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招生制度;大類招生
中圖分類號:G648.4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4-08
一、地方本科高校的現狀
從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現狀看,大學生就業難和行業企業用工荒現象,折射出學生就業以及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發展方面存在巨大困難和障礙。資料顯示,地方本科院校就業率低,專業對口率低,就業質量不高。地方本科院校數量多,招生規模大,是我國大眾化高等教育的主力,但有些地方本科高校陷入發展困境,矛盾較為突出。
二、招生體制面臨的挑戰
高考招生制度是在精英化高等教育發展階段設計的,目的是從眾多考生中選拔少數尖子生進入大學深造。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高校不再是社會稀缺資源,而且高校分層分類顯著,人才培養目標、規格和培養模式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將高考成績作為高校錄取學生的唯一依據,是否適應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高校人才選拔的需要,面臨越來越多的質疑。
我國基礎教育事業快速發展,中小學校的教育教學模式和管理制度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對各類考試評價制度提出了相應的改革要求;現實存在的中小學應試教育傾向嚴重,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競爭壓力過大等問題頻出,因此,迫切需要發揮高考招生制度的導向作用,引導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深化,使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
高考招生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出現偏差,高考加分政策,尤其是獎勵性加分政策近乎失控,高校自主招生和特殊類型招生中舞弊現象時有發生,違背了制度設計初衷,使高考招生制度的公平性遭到侵蝕,社會公信力受到沖擊。
三、地方本科高校招生體制的改革
進入21世紀后,地方本科院校以培養服務地方社會經濟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開展了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招生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努力打破傳統思維方式和辦學模式,以適應社會發展,為國家培養社會需要的具有創新思維的實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高校招生體制改革首先就要大力發展大類招生。
目前進行大類招生的高校幾乎遍布全國所有省份,各高校進行大類招生的學科不斷增多,因此按大類招生是地方院校招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而高校按大類招生制度的改革要與相對應的按大類培養人才的方案緊密結合在一起。學生經過高考后不必再為報考哪個專業而苦惱,只需要考慮報考哪幾所大學即可,而究竟想選擇哪個專業,則要經過1~2年的基礎課程學習,對自己不了解的或喜歡的專業,在這兩年中就會做出選擇,這種情況下做出的選擇是慎重的、負責任的。對于學生經過兩年學習后的再選擇專業,學校首先應做到尊重學生選擇專業的意愿。但根據大類招生先行的高校經驗來看,地方本科院校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方面,大力發展符合社會需求的專業,另一方面,要對學科專業的科學發展前景加以權衡,在學生進行專業選擇的時候要進行專業分流。
按大類培養人才對學生、學校以及國家都是有益的。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基礎課程的好成績,從而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進行學習。學校通過大類招生和大類培養人才為社會輸送需要的人才,避免供求關系失衡。對國家來講,大學為其培養合格的具備綜合知識的應用型人才,推動可持續發展,有助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按大類招生和按大類培養人才對地方本科院校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一方面,通過基礎課程或通識課程的開設,學校的硬件資源和優秀的通識課程都得到了很好的整合利用;另一方面, 促進了師資隊伍的建設,優化了課程體系,有利于打造出區域領先的特色專業。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 8/201409/174543.html,2014-09-03.
[2]郭冬生.大學保護還是限制了學習的自由?——我國大學本科教學管理制度的調查分析[J].中國大學教育,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