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震
[摘要]黨建科學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基礎之一,是實現加強與改善黨的領導的重要舉措,然而在實際的黨建工作過程中卻出現了很多的問題,比如群眾理念動搖,創新能力下降,黨群關系淡化,執政理念弱化,廉政建設不強等等現象。現有的黨建工作應該更多的以人民為出發點,執政為民、發展為民,不斷的對馬克思主義理念進行學習與創新,對黨建工作的科學內涵進行充分挖掘,從而實現黨建工作的科學化。根據我國政治生態視閾下的黨建工作現狀,對黨建科學化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行分析與探討,希望有所收獲。
[關鍵詞]政治生態;黨建工作;科學化;問題;探究分析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思想,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則再次強調“黨的建設科學化”,可以說這是針對新形勢下黨建工作的全方位思考所作出的重要指示。黨建工作科學化的提出,極大的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必將極大地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的進程。必須正確認識到在此發展過程中,還會出現諸如理念轉變、制度變革,方法革新等問題,為此,必須堅持以黨建科學化作為黨建工作的指導思想,勇于借鑒優秀的歷史經驗并結合現有的黨建問題不斷的進行改革創新,除此之外,還要加強對于理論的探索以及分析研究,從而實現黨建工作的科學化。
一、黨建科學化的背景
(一)當今時代的要求
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關于黨建科學化的命題,“我們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由于對我國歷史定位于形式改變的思考,目前面臨著四個重要的考驗:黨長期執政缺乏危機意識、改革開放造成的社會變革、市場經濟的不斷動蕩以及其他外部環境。歷史定位的改變是指原本黨在改革時期產生的規則和政策不再適用于當今社會的發展。那么革命時期的特定的歷史定位是什么呢?一方面它是指在小農經濟政策下的普通百姓的意識缺乏,他們必須依照其他人的意識。而另一方面,在建黨伊始帶領普通民眾進行政權的奪取時就面臨著一種高壓下的專制制度,這種高度集中的體系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就有。在革命過程中形成了很多的依靠行政命令的黨建工作體系,這些黨建工作有效的促進了政權的奪取,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它更多的是基于原有的革命狀態,它是對原有的歷史條件的總結,并不適用于當今的時代。當今時代需要做的就是打破不合時宜的陳規,與時俱進。舉個例子,原有的黨建工作大多呈現出以黨代政、黨政不分的現象,那么現在就應該考慮到如何以民主的手段對經濟社會進行管理,如何實現“讓人民自己當家作主”。
(二)自身發展的問題
面對當今黨內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與現實的不相吻合,更多的是要加強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科學治黨的原則方針。黨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危險有:部分黨員出現精神懈怠現象、與群眾缺乏溝通甚至脫離群眾、工作能力不足以及消極怠工腐敗滋生的危險。為了加強黨建科學化以及群眾對于黨建的期待,黨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了兩個歷史性任務:一個是不斷的提高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能力,另一個是不斷的加強對腐敗問題的處理以及面對突發問題的處理。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始終堅持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與先進性,并將其作為黨發展的重要任務。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必須牢牢把握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作為主線”。那么對十六大以來黨的建設科學化進程進行梳理就會發現,黨建科學化就是要有效的針對現有的社會矛盾進行研究、分析和化解,努力加強黨的自身建設,高舉發展的旗幟,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創新機制,通過對黨建科學化的探討設計出一套可以適用于當今中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準則。
二、黨建科學化的內涵
什么是科學?科學就是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最直觀的探討與反映,它是符合實際規律并且遵循規律發展的,所以科學最重要的是符合規律以及按規矩做事。而黨建科學化就是黨在發展過程中依照中國共產黨的建設規律進行發展,不斷的提高黨建與社會發展的契合度。要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就要依托于黨的基本發展規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對成長規律不斷進行探索的歷史,一方面中國共產黨人不斷的對黨成立、發展以及革新進行探討,另一方面黨不斷的對人類社會的發展以及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進行探討。在當今的時代主題下,要想實現小康社會的既定目標,就必須不斷的加強中國共產黨對于黨發展規律的探討,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任務。縱觀歷屆黨的領導人對于黨建工作的態度,不難發現黨建科學化的主導思想一直以來就是被推崇的。
早在1929年的古田會議上,毛澤東就指出了中國共產黨黨員的思想以及生活要保持科學化。鄧小平在報告中指出“黨在領導社會主義的事業中,要采取科學的態度”。江澤民強調了“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在 2000年召開的全國組織會議上胡錦濤強調,“要不斷推進黨建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在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中胡錦濤又指出:“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說到底是要不斷把握和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規律。”習近平也指出了,“黨的建設科學化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把黨建科學化擺在重要位置,認真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做到認識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在新的起點上進一步提高黨建科學化工作水平。認真貫徹落實《準則》和《條例》,不斷提高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黨建科學化包括理論創新的科學化、領導方式的科學化以及制度建設的科學化。
三、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
(一)堅持良好政治生態下的四項建設
必須始終堅持貫徹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并把制度建設滲透到四項建設中來。作為基礎性的建設,思想建設要通過不斷的教育來提高人們對于黨建工作的認識。但是教育本身就是存在不確定性的,可以通過教育努力使大部分人了解黨建工作科學性的特點,但也正是因為其教育沒有約束性的特點,必須通過制度來進行約束與固化。所以加強思想建設必不可少,但是相應的制度建設也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對于組織建設來說,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對于黨的各級領導的選拔與任用,而目前存在的問題則包括人民參與的力度還不夠,可以公開的范圍也是極其有限的,競爭的力度也是缺乏的,這就造成了無法對人才進行真正科學的選擇。所以針對黨員領導干部的選拔與任用,也需要有相關科學化的制度來約束其執行,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概念,其具體包括“完善競爭性選拔干部方式、完善干部考核評價機制、加強黨政正職、關鍵崗位干部培養選拔”。對于作風建設來說,還存在一部分黨員干部在日常的工作中出現諸如信仰動搖,官僚主義與形式主義滋生,為人民服務理念淡薄等不良傾向,這些問題的出現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共產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問題。群眾是黨生存的基礎,只有將群眾利益放在首位,群眾才會為黨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與基礎。為此要堅定不移的高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旗幟,真正的做到以民為先,而不是把這些理念僅僅當成了一個口號,要把“為人民服務”的理念落實到實際中來,加強黨員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的作風建設。為此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了,要不斷的加強黨員干部與普通群眾之間的聯系,努力實現為民服務,清廉辦公的行為。對于反腐倡廉建設而言,除了日常的教育要做到“常”、“長”二字,經常抓,長期抓,更需要把加強和完善黨的各項制度建設作為根本保障,牢牢“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嚴格遵守黨章黨規黨紀,使得反腐倡廉建設成為黨的建設科學化進程的一個重要載體和關鍵突破口,為營造“山清水秀”的良好政治生態保駕護航。
(二)堅持良好政治生態下的民主集中
要想保證良好政治生態下的黨的建設科學運行,就必須給予必要的動力,這就要不斷的發展民主制度,進一步完善制度體系。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積極發展黨內民主,堅持民主集中制,健全黨內民主制度體系;保障黨員主體地位,健全黨員民主權利保障制度;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實行黨代會代表提案制;完善黨內選舉;強化全委會決策和監督作用;完善常委會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完善地方黨委討論決定重大問題和任用重要干部票決制”。對于民主建設可以推行黨建科學化體系,加強民主集中制。堅持民主基礎上的集中,集中指導下的民主。但必須明確的是,民主是實現集中的方式方法,集中是體現民主的宗旨目標。要想形成和維護良好的黨內政治生態,民主集中制的科學內涵和科學方法仍需花大力氣去挖掘和研究,努力實現黨內各項決策和程序從最初開始到最后決定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四、小結
進入新階段,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力度和強度在向縱深發展,改革的觸角越來越進入到“深水區”。黨建科學化的進程也隨之不斷推進,一些長久以來的積弊正日益浮出水面。不斷推進黨建科學化這項宏偉工程正是解決這些問題和挑戰的重要手段,今后要努力探索和把握黨的建設的科學規律,使黨的建設能更好的與我國社會發展實際相適應。積極營造良好的黨內政治生態,不斷加強和完善黨內制度建設,以此進一步提高黨建工作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于立志.黨員干部修養鏡鑒[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6年.
[2]鄭必堅,龔育之等.鄧小平理論基本問題[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年.
[3]黃榮華,梁立邦.人本教練模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馬建新.有效領導力的構成及提升途徑[J].理論界,2007(1):47-49.
[5]鄭曉明.人力資源管理導論(第2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6]梁振中,張錦成.中國歷代治國思想要覽[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7]李興山.現代管理學[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8]高蘭,張建國,岳東峰主編.干部制度改革與創新[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