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 潔
?
孟劍鋒:分毫之間追求極致
蘭 潔

從業二十多年來,北京工美集團鏨刻工藝師孟劍鋒追求極致,對作品負責,對口碑負責,對自己的良心負責,將誠實勞動內化于心,讓中國制造經得起時代的檢驗
鏨刻,是我國一項有近3000年歷史的傳統工藝,它使用的工具叫鏨子,上面有圓形、細紋、半月形等不同形狀的花紋,工匠敲擊鏨子,就會在金、銀、銅等金屬上鏨刻出千變萬化的浮雕圖案。孟劍鋒是北京工美集團的一名鏨刻工藝師,他用純銀精雕細琢鏨刻的“和美”純銀絲巾,在2015年北京APEC會議上,作為國禮之一贈送給外國領導人及夫人。從業二十多年來,他追求極致,對作品負責,對口碑負責,對自己的良心負責,將誠實勞動內化于心,這是大國工匠的立身之本,中國制造的品質保障。
2015年北京APEC會議期間,一條柔軟的江南絲巾隨意疊放在盤中,上面寶相花和卷草紋相間的圖案典雅高貴,圍巾邊上,流蘇動感地垂落下來,在燈光下看過去,交織的絲線透著柔滑的亮光……如果不是堅硬的觸感暴漏了它的“金屬身份”,幾乎每個人都會在這個APEC國禮前被自己的眼睛蒙蔽。這是古老的中國鏨刻技術,給各國元首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看到這塊絲巾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抓,結果沒有一個人能抓得起來。絲巾上的圖案清晰自然,賞心悅目。
如何能在一塊0.6毫米厚度的銀片上展現一條栩栩如生的絲巾?孟劍鋒采用了距今已有近3000年歷史的傳統工藝鏨刻,以密點勾勒花紋形狀,用橫紋、豎紋相間反差形成絲線的自然光澤,還有弧度細紋形成的垂感流蘇。細細看來,其實這件“和美”純銀絲巾果盤上是無數條細密的經緯線紋,而這些線紋則代表著孟劍鋒要用鏨子在銀片上進行上千萬次鏨刻敲擊。
敲擊不同的鏨子,就會在金屬上留下不同的花紋,因此,要鏨刻一個精美的圖案,第一步要開好鏨子。為了做好國禮,孟劍鋒反復琢磨實驗,親手制作了30把鏨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鏡下做了5天,幾毫米粗的鏨子上刻了20多道細紋,一道細紋只有0.07毫米,就像頭發絲一樣細。”孟劍鋒說,要把中國人五千年的文化傳統在盤子上體現出來,必須追求極致。
而進入真正的鏨刻環節,孟劍鋒曾連續數天不間斷地重復著一個動作——照圖敲擊,雖然看似簡單,卻最需要真功夫。敲的太輕產生不了紋路光澤,敲的太重還容易把薄薄的銀片鏨透,這上千萬次鏨刻,只要有一次失誤,就意味著前功盡棄。孟劍鋒說,工藝美術難就難在沒有嚴格的量化指標,水平高低憑的就是工匠的手感、眼力,也是他入行22年來天天要練就的功夫。
除了絲巾,果盤背面的四個支腳也創造了奇跡——手工編織銀絲中國結。雖然考慮到銀絲硬度,身邊的技師們都認為支腳需要用機械鑄造后焊接到果盤上,但鑄造出來的銀絲上有砂眼,盡管極其微小,可孟劍鋒心里卻怎么也過不去這道坎。于是他開始用銀絲手工編織中國結,不斷退火將其變軟后編下去,手磨出了一層又一層大泡,他沒吭一聲,因為在他心目中,沒有瑕疵,并且純手工,才配得上做國禮。
每天早晨8點,孟劍鋒都會準時走進掛有“全國高級工藝美術技師孟劍鋒創新工作室”牌子的老廠房,和徒弟們一起進入工作。
打開桌燈,將銀片放置在有一定軟度的松香上,一手拿錘、一手拿鏨,細致平穩地敲擊鏨刻,遇到極其細密的紋路、花型、或動物發髻時,拉低桌臺上上的放大鏡,目不轉睛地盯著手下那不到一毫米的范圍操作。這是孟劍鋒在工作室最常見的樣子,有時頭一低下去就是兩三個小時。長時間的工作讓進場時視力正常的孟劍鋒戴上了500度的近視眼鏡,雙手磨起了一層厚厚的繭子,還患上了頸椎病,但他總是說,一拿起鏨子、刻刀,心就到了另外一個世界,會讓人完全忘記時間。
在工位操作臺一側擺放著的是孟劍鋒制作時最常用的工具,鏟刀、雕刻刀、鏨子、厚度尺……雖然看上去都很是簡單,但它們的精細程度卻超乎想象。筆者拿起其中的厚度尺看到,上面的刻度精確到了0.1毫米,一段1厘米的長度被劃分成了100個細密的小格,而在實際工作中,那些從孟劍鋒手下刻出的不可計量的紋路造型,精細度至少還要再提高十多倍。孟劍鋒說,工藝美術首先要講究的就是精細,除了細致的鏨刻,即使是大件的工藝鑄造作品也是由十幾個工件焊接而成的,如果每個工件都模棱兩可,出來的東西就肯定走樣了。

2015年北京APEC會議國禮之一 ——《和美》純銀絲巾果盤
在他的工作室,孟劍鋒桌上的墨綠色蠟質麒麟最為引人注意。一個長、高約僅5厘米的微小麒麟,眼睛、牙齒和每一個鱗片都栩栩如生,甚至連麒麟身上的須發都十分清晰。本以為是孟劍鋒利用3D打印機制作的小物件,而事實上,它是孟師傅耗時1個月完成的麒麟鑄造模具母型。“的確有蠟質3D打印技術,這個很像,我也注意到了這種高科技,可3D打印在建模程序時沒法做到這么精細。”孟劍鋒笑著說,如果把這個麒麟和3D打印的成品放在一起,高科技可能也會相形見絀。
如今,在他的指導下,有多名年輕職工已成為技術能手,并取得了專業資格證書。而孟劍鋒還是一有時間就會坐下來練習剛入門時的干的活,銼、勾、抬、采、脫,這些鏨刻技術上的基本功從沒離開他的手。
在孟劍鋒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國家級工藝美術技師的誠實、守信,以及對極致的不懈追求。只有將誠實勞動內化于心,中國制造才能經得起時代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