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瑞文/文
鍋里有碗里才有
●杜瑞文/文

明朝名臣熊廷弼為官剛正不阿,性格剛烈負氣,博學多才,通曉軍事,是一位難得的文武通才。在鎮守遼東地區防務期間,多次打退后金勢力入侵,為捍衛明朝領土立下了汗馬功勞。
萬歷三十六年 (1608),后金勢力逐漸興起,對遼東地區邊防安全形成威脅。為此,朝廷任命熊廷弼為遼東巡按,負責遼東防務。到任伊始,他經過詳細調研與考察,提出了簡約而實用的保衛遼東戰略:實內固外、以夷攻夷。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他一邊緊急修建堡壘和城墻,構建堅固的防御工事;一邊實行軍屯,軍隊在正常訓練的同時,耕種農田以保軍糧充足。另外,他又遣使聯絡朝鮮,邀其牽制后金勢力的兵力。在朝廷的大力支持下,他的戰略效果非常明顯,后金軍隊輕易不敢來犯。
萬歷四十七年 (1619),歷史上著名的薩爾滸之戰爆發。因為經略楊鎬的錯誤指揮,導致朝廷12萬主力軍慘敗,傷亡殆盡。為了穩定局勢,朝廷擢升熊廷弼為遼東經略,取代楊鎬的指揮權。
此時,熊廷弼的權力已達到了人生的巔峰,難免有些躊躇滿志。所以,在處理戰爭善后問題上,他的行事方式就過于激烈,對待那些怯戰、怠戰、逃跑等將領,不是逮捕就是斬首,令朝中諸多重臣心生不滿。明熹宗即位后,他終因朝中重臣的陷害而被貶為庶民。
如果,熊廷弼的人生就此畫上句號,那他的形象無疑是耀眼而奪目的。但是,此后一年的時間內,明朝軍事再次失利,遼東重鎮沈陽等城池相繼失陷,遼河以東全部淪為后金所有。為了挽回敗局,朝廷不得不再度起用熊廷弼,第二次任命他為遼東經略。
然而,經歷過官場起伏、無辜被貶,熊廷弼的心態似乎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走馬上任后,他雖提出了新的戰略部署,但作戰方案過于保守,朝廷并不滿意。而同時擢升的巡撫王化貞,提出了主動出動的作戰方略,戳中了朝廷的興奮點。于是,朝廷經過反復權衡,終于采取了王化貞的策略。
其實,無論哪套作戰方案都存在先天缺陷,唯有在戰爭中不斷調整,才能更加完善。但是,此時的熊廷弼既沒有主動提出戰略調整的建議,也沒有私下與王化貞溝通,卻因戰略否定、軍權剝奪等原因,對王化貞產生不滿。此后,在與后金勢力作戰過程中,只要是王化貞支持的,他必然反對;只要是王化貞反對的,他必然支持。
天啟二年(1622),努爾哈赤親率5萬人馬,分三路向河西進攻。王化貞因戰略部署失當,再加上部屬叛亂,導致全軍大敗。面對戰局的崩壞,作為朝廷任命的遼東經略,熊廷弼不但沒有采取應急措施補救,反而幸災樂禍的嘲諷地說:“哎呀,這不是王大人嗎?你三個月蕩平后金的戰略計劃,進行得怎么樣啊?”說完,不顧王化貞的痛哭哀求,他居然沒有一絲軍事抵抗,就率軍撤回了山海關。至此,明朝山海關以外的整個遼東地區被后金占領,京城防御岌岌可危。
天啟二年二月,熊廷弼、王化貞被朝廷逮捕,經刑部和大理寺審判,皆被處以死刑。
也許,面對戰局的崩壞,即使熊廷弼率軍繼續抵抗,也未必能夠挽回敗局。但是,因為對王化貞的不滿,他卻坐視戰局繼續糜爛的舉動,既打亂了朝廷的軍事部署,也寒了全軍將士的心。他以個人成見致僨國事,最終被處以死刑,雖令人嘆息,但并不冤枉。
俗話說,鍋里有,碗里才有。無論是古代官場,還是現代職場,在大局即將崩盤之時,置大局于不顧,卻糾結于個人成見與恩怨,最終必然是鍋傾碗碎,身死名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