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對于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地重視,但是在我國高職院校的教育實踐中,在這二者的教育中依舊存在著許多不足,特別是具有新時代特點的“90后”大學生進入校園后,給當前的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因此,對于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整合的研究成為一種方向和趨勢。本文在分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的基礎之上,闡述這兩種教育工作有機整合的方法途徑,以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進一步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長遠發展。
關鍵詞: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有機整合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高等教育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在校生人數急劇增加,并且具有新時代特點的“90后”大學生也進入大學校園,給當前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但要繼承和發揚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精華和優勢,而且還必須要努力探討更為有效的教育模式,以便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健康心態和迎接新時代的挑戰。我國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地重視,但在當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中還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突出問題,這就使得當前的高校必須要高度重視和思考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未來發展方向問題。因此,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效整合就是一條行之有效的對策,這也成為一種新的研究方向和趨勢。這樣不但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有利,而且也可以有效促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開展。
1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1.1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同點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屬于意識范疇,二者都同屬意識形態;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都包含有理想、信念、品德、意志等元素,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都以理想、信念、品德、意志等為重要內容;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共同的人才培養目標,都是培養高素質、全面發展的“四有”人才,都是幫助學生排解認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優化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質,促進學生社會適應社會能力的發展,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2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點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不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屬于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心理健康教育則屬于心理科學的范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解決問題的層面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側重于大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塑造和轉變,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大學生心理的發展、調適和矯正;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側重點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及當前的形勢與政策對學生進行政治方向、價值取向以及辨別是非等方而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則包括心理衛生、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環境適應、性心理教育、職業選擇和消除心理障礙等;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具體方式方法不同,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以課堂講授、報告、競賽和參觀等集體的方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更多采用針對個體和小團體的引導和教育方式,強調保密性的原則。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灌輸性,注重的是教師的施教,以“說”為主,通過正而說服、榜樣示范、表揚批評和實踐鍛煉等方法來進行教育和宣傳,心理健康教育則強調宣泄與疏導,注重的是學生的主動與自愿,以“聽”為主,注重傾聽與感情溝通,采用普及心理學知識,與學生交談、討論,對大學生進行心理訓練、心理測量與心理咨詢等方法來幫助指導大學生。
2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整合的措施和方法
2.1 在教育內容和目標上的有機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都有自己的側重點,但是作為學生,他們遇到問題不僅有思想方面、品德方面、行為習慣及法律觀念方面的問題而且還伴有心理方面的問題,而且大學生所碰到的各種現實矛盾與問題,許多是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相混雜,僅靠單一教育方式難以奏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遵循大學思想認識發展的規律和心理健康發展的規律,從心理的角度入手,運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和方法,幫助大學生消除心理障礙,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既有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和順利成長,同時也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并為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了良好的心理條件。
2.2 在教育策略和方法手段上的有機結合
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恰當地借鑒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共享資源、互補互益、有機結合”,形成一個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統一體,發揮“1+1>2”的整體效應,將有力地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更高的臺階邁進。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在方法和手段上既有交叉又有不同,我們要取長補短,發揮各自的優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多采用和借鑒心理健康教育中真誠、接納、傾聽、尊重、同感等理念,及時調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工作行為和工作態度,在教育引導學生中感受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認知方式,這樣才能更會面地了解學生的氣質類型、性格特征和能力特點,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使育人理念成功轉化為學生的思想,引導學生付諸行動,產生良好的行為效果。心理健康教育改進過去坐等學生上門、個別、保密進行的方法,要主動、公開、廣泛地面對全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課堂教學、小組討論、團體輔導與個別輔導相結合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重視心理問題,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2.3 在教育隊伍上的有機結合
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兩支隊伍在教育過程中的相互配合與協調一致,共同完成好育人任務。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兩支隊伍在人員構成上有很大比例的重合與交叉,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主要由班主任、輔導員、專職政工干部、德育專業教師等來完成。而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尚不穩定,其人員構成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占很大比例,再加上心理學專業教師、醫務人員等組成,很多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員并不具備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知識。要達到二者結合,教育者除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把實的專業知識素質,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即具備明確的自我意識、敏銳的觀察力、良好的記憶力、豐富的想象力、創造性的思維、流暢的語言、強烈的責任心、真摯的情感和堅強的意志等。這就要求讓思想政治教育人員掌握心理學基礎知識,學習心理衛生、心理咨詢等知識,提高理論水平、專業知識和技能,研究學生心理發展規律,以身作責,按照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長規律去教書育人,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學生的思想、心理行為,及時發現學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礙問題,區別思想意識、道德品質問題與心理障礙問題,并提供力所能及的針對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林耀欽.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及思想政治教育對人全面發展的意義[J].學周刊(上旬),2014(7):22.
[2]劉于彩鳳.淺談思想政治教育視域卜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27(6):25-26.
[3]耿彥新.試析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思想政治教育田商品與質量(消費研究),2014(5):187.
作者簡介
廖珊珊(1985—),女,湖南臨澧人,心理咨詢師,教育心理學講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