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夏楠
【摘 要】很早以前就有學者提出話劇來源于中國民族傳統戲曲這一學說,可見中國話劇受中國民族戲曲傳統的影響頗深。雖然我國的話劇起步較晚,也深受西方國家先進藝術的影響,但其生長依舊以民族戲曲傳統為支撐點。本文結合實踐藝術經驗,討論傳統戲曲與中國現代話劇的關系。
【關鍵詞】中國話劇;民族戲曲傳統;關系
中圖分類號:J8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031-01
民族戲曲傳統在我國的歷史久遠,而中國話劇起步較晚,并且很大程度上借鑒了國外的優秀藝術,通過有機結合而成。二者雖然從形態上來看是截然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追求和藝術劃分各異,但它們的基礎都來源于生活,同時也都是“假定真實”的藝術載體及表現形式。
一、中國話劇與民族戲曲傳統的區別
雖然都是一種“假定真實”的藝術表現形式,但在原則上二者依舊存在本質區別,這種區別主要體現在中國話劇是通過真實的情節來演繹真實情景,而民族戲曲通常是通過假的環境來描述真實的思想。也就是說中國話劇是通過生活的細節來表現、再現生活,通過道具、背景等盡量避開“假”;而民族傳統戲曲對道具的要求并不像話劇要求的那樣真實。比如:同樣是表現交通,中國話劇會通過演員騎著一輛自行車的方式來描寫,而民族戲曲中則運用程式,以鞭代馬,通過步伐、唱腔、伴奏等配合,將揚馬鞭這個過程展現得淋漓盡致。此外,中國話劇在描寫現實生活的過程中要比民族傳統戲曲存在更多的優勢。中國話劇能夠通過自身的真實帶給觀眾們一種不用通過間接手段就能獲得的直觀認識,從而對生活產生別樣的認識和評論;而民族戲曲則可以通過對唱念做打的綜合運用,通過服裝、道具造成的沖擊力,賦予觀眾一種美感,這是中國話劇無法比擬的一種優勢。
所以我們在強調話劇與民族傳統戲曲創新的同時,要注意保留二者的差別,在實際的藝術創作中,必須注意對各自特點的加以保持與強化。任何藝術門類的生命力都是由于自身特點而具有存在的價值,如果特點被弱化甚至取消,這類藝術將會失去存在的意義。
二、中國話劇與民族戲曲傳統中的共性
無論是中國話劇還是民族戲曲傳統,都需要演員對生活進行琢磨、提煉,才能夠表演得游刃有余,個人認為其中最難拿捏的就是中國話劇演員與民族戲曲演員的眼神練習。著名的京劇表演大師梅蘭芳先生,能夠在精湛的表演過程中流露出數十種眼神,通過這些不同的眼神,觀眾們便能領會大師刻畫人物時的內心變化,而著名的話劇大師藍天野也在他的課程中提到,演員不僅要在舞臺上準確、認真地體會所扮演角色的性格,還要通過眼神的交流來進行基本功的練習,學員要通過鏡子進行提升眼神的訓練,再通過與其他演員的互動交流來進行練習,平日多臨摹一些經典話劇作品,不斷提升表演能力。
其次,中國話劇與民族戲曲還存在一個共性,即表演者要大膽地與觀眾進行互動。話劇演員認識了“第四面墻”這一理論,由于擔心觀眾覺得自己的表演很假,就要通過平日的訓練在表演中還原生活。而在民族戲曲中,特別是二人轉的表演,要加強與觀眾的溝通與互動,以推動劇情發展,通過拉近觀眾的距離來實現民族戲曲傳統的發揚。
三、民族戲曲傳統元素在中國話劇中的應用
雖然民族戲曲傳統與中國話劇在本質體現上都是以舞臺作為展示窗口,但二者不僅存在共性,還存在著個體差異。民族戲曲傳統可以汲取中國話劇中存在的特點,而中國話劇的表演也應當在戲曲元素中獲得啟發。我們知道民族戲曲傳統擁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和文化,而中國話劇則是從西方借鑒過來的一個藝術品種,在讀懂它們內涵的基礎上,可以將二者有機結合、互相借鑒。
首先,民族戲曲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程序化的展現,這種展現在角色創造的過程中完全可以通過在中國話劇中對人物的主觀意識進行借鑒。
其次,中國話劇更有必要對傳統戲曲進行引薦與學習,特別是學習戲曲元素中角色的張力表演。老藝術家身上體現的創新力、對傳統藝術的執著都需要進行借鑒。
最后,要加強民族戲曲與中國話劇行業之間的交流,打破一枝獨秀的狀態。比如著名的導演田沁鑫老師,由于他本人就是傳統戲曲專業的專家,所以在他指導的《城市人家》《翼夢》等中國話劇作品中,都能看到中國傳統民族戲曲元素的身影。田導演總是能夠在中國話劇中將傳統戲曲的程序化、人物線條的勾勒充分融入其中,在實際的藝術實踐中得到最為深化的體現和運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話劇雖然起步較晚,但在現代化藝術理念的促進下,話劇產業發展得較為活躍,而民族戲曲傳統相比之下則顯得缺乏活力。不過我們相信,傳統戲曲與中國現代話劇相互借鑒、相互學習,在我國現階段的藝術領域內,不僅會帶來健康的發展,也會帶來更高的回報。只有二者都順應時代的發展,不斷攀登新的藝術高峰,觀眾朋友們的文藝生活才會變得更加豐富多采。
參考文獻:
[1]肖燦.中國戲曲藝術[J].百花文藝出版社,2015(9).
[2]姚莉榮.論話劇接受民族戲曲傳統的幾個問題[J].西安藝術學院學報,2013(3).
[3]呂紅民.論傳統戲曲與中國話劇的優級融合[J].中央藝術學院學報,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