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
【摘 要】本文針對高校美術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途徑展開分析。認為高校美術老師可以通過重視實踐的意義和價值,設置開放性命題,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互動模式。本文旨在通過有益的探索和討論,為提高我國當前美術教學的教學質量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高校美術教學;探究能力;培養途徑;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184-01
一、高校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意義和價值
隨著我國當前就業環境日趨惡劣,市場上對那些有自主創造力、能獨立完成美術作品、具有一定規劃設計能力的畢業生有了更高的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往教學活動中一味強調鍛煉學生的基本功,讓學生能夠快速復制某一藝術作品的美術教學方針,已不適應當前時代的需求了。隨之而來的是對當前美術教學進行改革,通過改進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的藝術設計感,激活學生的思維。通過這種方法和手段,讓學生能在高校美術課學習的過程中,建立和完善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并最終在職場上實現自己的價值。
二、高校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幾個途徑
(一)重視實踐的意義和價值。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高校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最終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事實上,學生在美術學習中所獲得的一切知識和能力上的積累,最終都是要服務于實踐的。這種實踐包括但不僅限于美術作品的創作,同時也涵蓋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審美體味。
為了達成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目的,老師應該在課堂內外都有意識地提醒學生在生活和學習當中重視審美情趣的培養和表達。
例如,老師可以讓學生對生活中某一固定事物的現實情況來進行有目的的藝術分析和表達。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就是在有意識地將理論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而這樣一個相互聯系的過程可以培養出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這種能力能幫助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
此外,為了加強學生的實踐訓練,高校的美術教師團隊可以考慮改革當前的美術課教學體制,給學生更多實踐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能夠更加廣泛地接觸社會。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讓學生能在實踐中明白客戶的需求和市場的需要,以實踐經驗的積累來校正學生在實際學習中的某些錯誤認知,讓學生更好地認清自我短板和缺陷。
(二)設置開放性命題。在高校美術教學中設置開放性命題,讓學生自主完成課堂內容,能夠幫助學生自主思考問題,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置開放命題,首先要強調命題的可實踐性。受應試教育體制影響,很多學生在初高中階段往往是以文化課的學習為主,即使是以藝術考生身份進入到大學學習的學生,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在考前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訓練才得以通過美術考試的。由此可見,在漫長的應試教育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已得到了很大的消磨,所以老師在設置相關開放命題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接受和完成能力,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以免影響學生對美術課的學習興趣。
例如:老師可以讓同學觀察校園周邊商店的美工工作,并為有問題的店面提供解決方案。這種相對簡單的命題給了學生更大的發揮空間,能夠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充滿信心,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課堂教學引入互動模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是高校美術教學中的重要任務,而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最終將劃歸于學生的創新探究能力。藝術的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口傳心授的過程,所以為了達到在高校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目的,老師應該更加注重與學生的溝通,在課堂中引入互動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信心,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課堂上,老師可以就某一個命題讓學生展開廣泛的討論,在這個過程中,由于知識儲備和個人經歷的差距,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課堂表現可能差強人意,老師應該注重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以鼓勵為主。
同時老師還要做好課堂動員工作,向學生闡明在美術課教學中設置相關命題的意義和價值,讓學生明白提升自身探究能力的重要性。讓學生從主觀上接受美術課的教學形式,鼓勵學生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時,更有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結語
在高校美術教學中著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是為了適應當前就業市場對于學生的需求。為了達成這一目標,老師應主動對以往的教學方針作出改革和創新,為提高學生的競爭力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崔春,李雙.略談傳統高校美術教學與當代藝術[J].職業時空,2012,(3):12-13.
[2]吳山.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2009,(12):45-47.
[3]李立芳.高校美術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J].裝飾,2012,(5):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