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智帆 姚遠
摘 要:在解放戰爭時期,沂蒙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發展,黨帶領人民創造的紅色文化是在繼承發揚沂蒙文化的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在進行反帝反封建、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先進文化。其非物質形態方面包括精神形態、制度形態和知識教育形態,展現出的精神、理想、信念等也是我們今天不斷完善發揚紅色文化所需要的?;仡櫩偨Y各個歷史階段的紅色文化也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范疇。
關鍵詞:解放戰爭時期;沂蒙;紅色文化;非物質形態
1 關于沂蒙紅色文化
沂蒙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繼承發揚沂蒙文化的優秀傳統,帶領中國人民在沂蒙山區進行反帝反封建、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過程中所創造的先進文化,有物質形態紅色文化和非物質形態紅色文化之分。物質形態的紅色文化主要指在革命斗爭過程中建立豐功偉績所涌現出來的革命英雄人物、革命事跡和革命遺址;非物質形態指在革命斗爭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指導中國軍民解決困難所形成的精神、信仰、知識、理念,以及所實施的制度、政策、規范等等。
2 解放戰爭時期沂蒙紅色文化的非物質形態
解放戰爭是從1945年8月到1949年,抗日戰爭勝利后,臨沂市于1945年9月13日獲得解放,臨沂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中共山東分局、山東省人民政府、山東軍區及山東神臨時參議會等省級機關,由莒南縣大店遷駐臨沂城,臨沂成了山東解放區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1]黨帶領沂蒙軍民在這里與國民黨反動派浴血奮戰,最終取得了勝利,開創了中國歷史新紀元。這一時期沂蒙紅色文化的非物質形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精神形態、制度形態、知識教育形態。
(一)精神形態
精神形態,集中體現在紅色文化的物化形態上所承載的主體革命精神,稱之為“魂”,是紅色文化的精髓。[2]紅色文化的思想內核精神是沂蒙精神.在解放戰爭時期突出表現為紅嫂精神和支前精神。
1.紅嫂精神
紅嫂,是指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涌現出來的許許多多沂蒙婦女的統稱。紅嫂的形成首先源于傳統沂蒙優秀文化的影響,形成沂蒙人民勇敢勤勞、善良質樸的品德。在解放戰爭時期,隨著沂蒙根據地的鞏固壯大,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得到廣泛傳播,使長期處于被壓迫剝削地位的沂蒙婦女思想得到解放,她們主動地融入了解放戰爭中。在解放戰爭中,沂蒙婦女積極響應“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的號召,提出了“男女老少齊動員,能抬擔架的上前線,留下來的搞生產,打敗蔣軍再團圓”的口號,幾乎承擔了全部戰爭后勤任務。[3]
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沂蒙六姐妹。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部隊前線急需要食宿、醫藥的安排救援,但是蒙陰縣僅150多戶人家,且村里的成年男子大都已經參軍,只剩下了婦女和老幼。六姐妹組織婦女和兒童加工糧食、縫補衣物并運送到前線。經過半個多月的不分晝夜,她們成功的補給了中共軍隊的物資需求,為孟良崮戰役取得勝利提供了重要保障。從抗日戰爭時期的紅嫂明德英乳汁救傷員到解放戰爭時期的沂蒙六姐妹,沂蒙紅嫂們政治信念堅定,擁護共產黨,跟著共產黨走,無私奉獻,并且在新中國成立以后不斷發展完善下去。
2、支前精神
支前主要是支援前線。在解放戰爭中,隨著解放軍實力的增強,大兵團作戰和大規模戰役數量顯著增多,之前工作也轉向了公開化、規?;⒔M織化的形式。[4]在對抗國民黨反對派的嚴峻形勢下,沂蒙人民英勇無畏,積極支援,“最后一口糧食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體現的是一位沂蒙老母親感天動地的支援精神。在解放戰爭的前三年內,沂蒙地區前后發動了四次參軍運動,優秀勇敢的沂蒙兒子前往戰場,奮勇殺敵,增強了華東野戰軍的力量。在1947年1月的魯南戰役、5月的孟良崮戰役、1948年11月的淮海戰役中,沂蒙山區人民冒著槍林彈雨,奔赴前線,抬擔架,運送醫藥物品和彈藥,積極搶修公路、鐵路、大路和橋梁,使部隊行軍作戰、物資供應暢行無阻??梢钥闯鰜?,中共的解放戰爭的勝利是和沂蒙人民的支前精神分不開的。
(二)制度形態
中國共產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他所帶領創建的沂蒙紅色文化必然也得符合人民的利益需求。從中國共產黨在沂蒙地區進行了土地改革運動中可以看出其以人為本的紅色文化理念。
1946年中共中央發布“五四”指示,其基本精神是:把抗戰時期減租減息的政策改為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農民的政策。并且還注意到了把漢奸豪紳、惡霸地主分子與一般富農、中小地區分子加以區別;后來各沂蒙地委召開會議,通過報告《如何執行“五四”指示》繼續貫徹五四指示;1946年9月1日,華東局又發布了“九一”指示,這份指示是在土地改革進行了一段時間后發布的,總結了經驗教訓,規定了改革的各項原則;七月份發出“七七”指示,出現了左傾思想,要求沒收地主惡霸的全部土地,但是這種思想傾向后來在整黨思想運動中得到了改善。土地改革運動于8月份結束。
土地,歷來是解決農民問題的關鍵所在。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大多數農民受到地主的壓迫剝削,沒有自己的土地,也就沒法從事生產發展,因此長期處于貧困狀態。解放戰爭時期自中央下達五四指示起,沂蒙各地徹底實行了土地改革和土改復查,普遍掀起了大生產運動和學習運動,改變了本區人民的物質條件和精神面貌,為支援戰爭準備了雄厚的物質力量。[5]這是一場具有政治性目的的土改,但是不可否認,土改運動滿足了農民對于土地的渴望,體現出了黨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同時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也具有一定的革命性。
(三)知識教育形態
中國共產黨帶領沂蒙人民創造的紅色文化是一種先進的文化,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沂蒙地區人民就開始了冬學、掃盲班等文化教育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創辦學校、報刊等讓沂蒙軍民學習先進文化,開化思想,同時也可以加強黨的執政建設,為黨服務。
1、學校教育。1945年8月底,濱海建國學院成立;9月新四軍軍醫學校進駐臨沂城;1946年1月5日山東大學在臨沂舉行開學典禮;6月魯中舉辦各類培訓班;11月25日華東軍政大學成立;1947年2月濱海公學成立;3月13日華東軍區創建特縱及科技學校1949年5月魯中師范學校成立等等。黨創建的這些學校既包括教育干部又包括教育群眾,從政治、文化、經濟、科技等方面進行,有助于提高黨員干部和群眾的文化程度,促進思想解放。
2、報刊。主要有1945年12月創刊的《山東教育》,1946年5月創刊的《郵政周報》以及1948年9月創刊的《魯中南報》。
創辦的學校和報刊,一方面加強了沂蒙人民的文化教育,另一方面通過報刊報道與國民黨的斗爭形勢,激發民眾的參軍愛國意識,通過學校教育有培養了一批先進青年,為解放戰爭提供了人力。同時在這時期,也開展了一些反內戰教育與反抗國民黨斗爭的教育,無不體現了紅色文化的先進性和革命性。
3 總結
沂蒙紅色文化的非物質形態——精神形態、制度形態、知識教育形態,促進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在沂蒙地區的深入發展,使黨帶領沂蒙軍民通過解放戰爭取得革命勝利。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紅色文化的發展日益成熟完善,回顧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各個時期紅色文化的發展過程,總結其經驗和教訓,這也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