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凱 李才吉 張林
摘 要:眾所周知,農業是我國第一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因此,必須大力發展農業,提高作物生產技術。而作物栽培科學的研究與應用,有利于提高作物的生產率與質量,確保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文章闡述了作物栽培科學的特點及其與作物生產的關系,研究了其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展望了作物栽培學的發展趨勢,為現代農業生產提供一種有效地借鑒。
關鍵詞:農業;作物生產;作物栽培科學;農業生產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在國民經濟中起著重要作用,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最基本的必需品,是其它部門發展進步的基礎。目前,堅決貫徹農業方針是解決農業問題的基本任務,特別是大力發展農業科技。農業生產應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方法,實現其現代化、科學化、工業化。而作物栽培科學正適應這一需求,那么如何將其應用到在農業生產中呢,首先要充分理解作物栽培科學的特點及其與作物生產的關系。
1 農業生產作物栽培科學的特點
1.1 受到地域性的影響
農業生產中作物栽培科學對地域具有嚴格的要求,易受到各地區的地形、土壤、水利以及氣候的影響。同時由于受到生產條件、經濟發展以及技術水平等因素的影響,使得農作物的生產也呈現明顯的地域性。部分地區的陽光、水份以及熱量等情況均處于變化中。
1.2 農作物的生產具有連續性
農作物的栽培科學對于生產的連續性方面要求也高,生產過程中的上周期與下周期密切相關,并且相互影響。
因此農業勞動者需要有預見性與前瞻性,把握好種植的時期,確保處理好各季節的農作物連續生產,提高產量。
2 農作物的生產與栽培科學的關系
進行農作物的栽培科學,能夠促進農作的生產取得更大的進步,有利于農業生產過程中將生產目標與環境、社會效益進行有機結合,更好地滿足糧食的需求時也可協調好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我國的人口眾多,耕地面積有限,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的生產與發展,經濟建設與城市規劃占用了較多的土地資源;人們對環境、對耕地的破壞,使得土地出現退化或流失等不良現象,不利于農業的健康發展。同時,農業生產中應加大作物栽培科學的應用,有效地確保作物糧食的安全食與合格。有利于創建綠色、無公害、優質的農業生產示范基地,有助于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促進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還應加強對環境的保護,確保農作物糧食的安全與優質。因此,正確處理好農作物的生產與栽培科學的關系,具有重大的意義,可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的水平。
3 作物栽培科學的應用體現
3.1 生物高新技術的應用
作物栽培科學的應用過程中,生物高新技術的運用有效提高了農作物的栽培與生產。進行作物栽培科學的應用時,應盡量改善栽培的環境,積極創造有力的條件,確保作物的潛力得以有效發揮。例如作物栽培科學應用當中,對CO2的固定酶給予進一步改良,同時改變葉片的吸光性,有利于提高光合效率,更好地促進農作物的穩定生長。
3.2 作物栽培科學中智能控制系統的應用
作物栽培科學的運用,能夠充分合理地運用智能系統進行管理與控制,例如在禾苗的播種、稻谷的收割以及水果的采收等工作任務較大情況時,可使用農業機器智能控制設備輔助進行,提高生產的效率。同時還可使用計算機的監控系統進行噴灌或者微灌操作,能夠有效保障施肥量、灌水量更加精確,便于進行自動化生產。
3.3 作物生氏模擬技術的應用
作物栽培科學的應用當中的作物生氏模擬技術,是經過利用對作物的生育、產量等方面的理論知識與實驗數據,進而找出作物的生長特點、發育動態以及與環境的關系等規律。
4 農業生產中作物栽培科學應用的成就
對于作物栽培科學的理論方面,主要分析研究了作物產量的構成因素,作物器官的建成、生長之間的特點及其控制的原理。同時對于作物的生長發育規律、對水分及養分的吸收規律、作物的激素平衡、器官平衡等方面分析,總結作物的高效、優質以及高產等內容。在技術方面,作物栽培科學的應用成就體現在作物的育苗移栽、多熟制配套栽培以及抗旱、防蟲等方面的技術。與此同時,有利于明確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肥料量以及不同品種的作物的管理技術;此外,根據作物常見的病蟲害、干旱、洼澇漬害、水稻爛秧、小麥霜凍以及低溫冷害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進而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確保了作物產量的增長。如今我國的作物栽培科學技術取得較快的發展,主要體現在:栽培技術當中的規范化與模式化技術得到普及;作物生長的調節技術逐漸發展起來;合理施肥技術得到有效應用。與此同時,還建立了多種作物的葉齡模式,有效建立化控體系,部分地區還對作物的抗逆栽培技術進行分析研究;同時機械化的栽培技術也得到應用。
5 作物栽培科學的發展趨勢
5.1 農機方面
作物栽培科學的發展過程中,農機方面的體現為:在分析作物栽培科學的前提下不斷創新;采用機械化的方法與條件,對作物的生長過程、發育規律等方面使用不同的栽培措施。同時還應針對作物的長勢、高產、優質以及肥水、栽培期限等方面的管理技術,進一步有效提高農業作物,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5.2 土壤耕作與施肥方面
在土壤耕作與施肥方面,作物栽培科學應該確立有效的耕作制度,需要對不同的土類進行分析,選擇合適的耕種方式,確保作物的高產與優質。同時還需要有效地控制土壤的侵蝕,有效改良土壤的性質,作物栽培科學采用節約能源的耕作方法。在施肥方面,按照土壤中的養分含量以及供肥的性能,有效結合作物對養分的需求,掌握好施肥期,合理施肥。此外灌排方面講究節能、節水,避免使用導致土壤流失的灌溉方式;逐漸將噴灌技術發展為滴灌技術,將地面灌溉的方式發展為地下暗渠灌排或者微噴灌的方式;進一步防止土壤的結構免受破壞,真正確保作物的栽培科學,在實現高產優質的同時能夠較好地保護土地環境與資源。
5.3 在作物的種植密度及育苗方面
作物的栽培科學中應按照地區與氣候的不同條件,結合作物的品種以及栽培技術有效確定適合的密度,進行精量播種,并且利用光能,提高夠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還可針對各地區作物受到的冷害、高溫、凍害、鹽漬、漬害等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
總而言之,分析農作物栽培科學的應用,并對其應用的體現、成就以及發展趨勢等方面進行分析,能夠有效地提高我國的農業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