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榮
摘 要:陶器是華夏民族的藝術瑰寶,是窺探古老時代人們審美和文化心理的重要途徑,也是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的重要載體和藝術記錄。陶器當中的紋飾,或以夸張、生動,或以寫實、具象方式存在的栩栩如生的形象、氣韻生動的精神風貌,這是對中華傳統文明的延續與傳承,亦是一種向今人投射古代文明印記的重要渠道。本文將圍繞陶器紋飾與傳統元素的藝術交融展開探討,以期為從事陶器藝術研究的工作人員提供全新的角度,促使更多國人關注這一中華文化藝術的瑰寶,推動其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陶器;紋飾;傳統元素;審美藝術
陶器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汲取了大量的傳統文化元素,將此用于紋飾當中,對于豐富其外在、深化其內涵具有非常明顯的藝術作用。下文將就陶器紋飾的傳承之路、及其與傳統元素的藝術之美展開論述。
1 陶器紋飾的傳承之路
(一)傳承原因
首先是其與生活內容的高度吻合。藝術來源于生活,亦是諸多有關生活、有關人類精神文化世界追求的高度濃縮和體現。所以在中國已經出土的無數彩陶藝術珍品當中,在其紋路所刻畫的形形色色的精神世界當中,既有反映人們豐收喜悅、載歌載舞場景的藝術紋路,有刻畫原始社會人們祭天拜地、祈求神明恩賜的壯觀場景,也有反映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林漁耕的寫實生活景象和大自然的花鳥蟲魚、山川秀麗的美好景象。這些畫面都與陶器存在時期的人們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有著高度契合性,它們圍繞在彩陶紋飾的種種元素當中,將傳統的生活、傳統的記憶最為倚重揮之不掉、永久銘刻的藝術形式、千古傳承。
其次是超出傳統的審美。陶文化對于傳統元素傳承并不局限于簡單的復刻與臨摹,還存在著大量基于對現實的生活再創作與藝術生成。經過藝術洗禮的新形象、新設計,能夠將傳統元素賦予全新的審美內涵,如以遠古圖騰為重要創作元素出現的彩陶紋路,或將人的形象與動物形象相結合的全新藝術模式。這些創作不僅打破了人類生理意義上的界限,也讓人類思維模式中的人與神之間距離在無形之中拉近,使之散發愈加濃厚的神秘氣息。
再者是不斷豐富的文化底蘊。彩陶紋飾當中所呈現的不但是具有美感和藝術氣息的畫面,也是承載著一定的文化精神,有一定的文化底蘊的歷史紀念價值。當濃縮著無數遠古時期人們風土人情、圖騰崇拜、神明向往、自然原始、母系生殖乃至父系社會的信息內容通過陶器紋路有所體現、有所記錄時,彩陶文化也成為研究華夏文明歷史的重要參考依據,為后人進一步理解荒野時代開啟了一扇神秘大門。
(二)藝術魅力
挖掘陶器的藝術魅力,離不開點、線、面三個最基本的視覺要素,所以,即便是現階段出土的、距今數千年歷史的古物,其表面紋飾會擁有大量基于這三種元素不斷組合而生成的幾何圖形。當這類圖形紋路以重復的形式反復出現在陶器裝飾的過程當中,所賦予人們的并不是藝術審美上的單調與乏味,而是因為秩序所造就的文化感、傳承性與使命感,與人類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重復著相同的生存方式而生成歷史、生成文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些幾何體并不是沒有突破、沒有創新,實乃創造源于重復、發展得于創造,即便是重復的直線,仔細一看卻有親疏粗細之分;同樣是圓形的外在,卻有大小和顏色之分。種種看似相同幅度的弧線,都有其微妙區別與變化。由此說明陶器紋飾的藝術魅力既秉承著變與不變的守恒,也將重復蘊含在了細微的創造之中。這其中,傳統元素使之煥發更多的藝術魅力,以一種全新的造型刻畫觀念,創造出了更具個性和現代氣息的藝術紋飾,也讓舊的圖案承載了新的審美需求。所以,在陶器鑒賞的道路上,應在充分理解和認知傳統彩陶紋飾當中的文化背景、藝術內涵以及其所賦予的精神寓意的基礎上,結合敏銳的觸覺來提煉其中的絲絲精髓,感恩傳統。
2 陶器紋飾與傳統元素的藝術之美
陶器是中華文明傳承至今的珍寶,其在紋路上對于不同形象的藝術刻畫,更是如鑲嵌在珍寶之上的明珠,歷經數千年的歲月洗禮,依舊熠熠生光。這些形象不僅是從遠古時期,人類延續對于自然的崇拜、對于生活的記錄,對于自我的認知,亦是華夏文明藝術萌芽的初始,是有關創意的最初體現。充分認知這些形象,發掘這些生動藝術形式賦予的今人對古人審美內涵的最真切理解,對于我們深入原始時期、體悟先祖審美追求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傳統元素作為極具鮮明時代特色的藝術符號,有其不可復制的藝術審美價值。所以,在其傳承過程中,今人對于其于陶器紋飾上、或是其他物件上的藝術價值、文化意義的理解,要呈現出一定的與時俱進和隨同時代變化的律動性,使其在科技不斷進步、審美更加多元、文化理解更為豐富的今天,能夠繼續感受陶器紋飾的藝術魅力。下文將進一步分析陶器紋飾與傳統元素的互融所催生出的藝術之美。
(一)造型美。陶器紋飾上的空間感和立體化呈現,使之生成一種整體化的美感。在立體幾何學當中,點、線、面、體之間有著層級遞進的關系,點的移動會形成線,線的移動會形成面,而面的移動就會變成立體圖形。這種移動可以將其視作一次次的重復,所以當紋飾呈現“重復”發生這樣一種趨勢時,就會產生猶如點、線、面移動形成線、面、體一樣的效果,讓表面化的紋飾變得更加具有空間感,更加富有靈動性和立體性。嚴格意義上來說,陶器表面的紋飾都是以凸起的形體特征而存在的,其受制于陶器本身或方或圓,或高或低的外在藝術形態,但因重復所造就的對稱結構和縱向延伸,讓紋飾本身所呈現的整體性、空間感和秩序性的美感得到了立體而生動的呈現。
(二)質感美。傳統元素指的是在一種流動的時間變化中,不斷形成和演變、最終形成的具有一定穩定性和價值的意識形態、行為習慣或思想建構;也是一種提升審美價值、提升藝術表現力的符號。正如陶器當中的傳統之美,正是這類藝術形態的價值所在。透過這些傳統元素,窺探到的不僅是一種美感,還有一種超越時間與空間的質感,而這也是傳統元素的魅力體現,能夠讓人進一步感悟和領略審美,感受藝術的價值。
抽象美。在視覺藝術產生和創造的過程中,變化和重復是一對相輔相成的概念,而抽象符號與傳統幾何體不同,多由抽象、夸張的動物人物造型出現,或是簡單的幾何體。如中華民族古老的圖騰文化,就是人類基于自身對于大自然、對于神跡的最初認識、對于不可抗力的崇敬與畏懼所生成的由各種抽象元素所構建的更加具有抽象意義的符號。這樣的抽象符號與傳統元素的糅合,對于美感的呈現完全不遜于幾何體的秩序感和規律性,且更彰顯出一種生命的律動感和鮮活性。
3 陶器紋飾與傳統元素的交融應用
(一)與傳統作物的融合。原始社會人類所居住的環境是“天蓋地廬”,他們或棲息在山洞之中,或居住在茂密的叢林里,在日復一日的農耕勞作之余,所接觸最多的就是大自然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植物。生活條件與居住環境促使人類對于植物的形態、功用會產生時分清晰的認知,所以他們會將植物的形象刻畫在陶器的表面,作為一種裝飾的紋路傳承下來。就目前我國已經出土的各類陶制文物當中,對于植物形象的刻畫主要包括對葉脈紋路的刻畫、對花瓣紋路的刻畫,對谷物紋路的刻畫。其大多是以對稱或者較為抽象的藝術形態存在于彩陶刻畫的表面——這些形象從某種側面展示了原始社會人類對于傳統美學的欣賞與概括能力,揭示了其對于線條、點或夸張、或寫實的記錄、提取、抽象與總結。
(二)與傳統生物的融合。查證目前已出土的陶器,其中對于動物形象的刻畫種類繁多、刻畫形式多樣,有各種魚類形象、蛙類形象以及多樣的鳥類和鹿類的形象等。在這一系列的動物形象當中,出現次數較多的當屬各式各樣的魚類,從某種意義上的來說,這是原始社會人類對于生殖崇拜所造成的結果。原始社會人類所生存和居住的空間不僅條件惡劣,而且由于人類本身的生產能力較低、生殖能力有限,自然氣候所引發的各類災害,自然當中各種生擒猛獸又在不停帶來生存與生命的威脅,因此原始人類源于對生命的渴望,秉持對種族延續的祈求,會在這種因為外在環境所給予的生存壓力的基礎上,去羨慕魚類這樣一種擁有強大繁衍能力的動物,故而藉著魚類的形象來表達一種承載自身希望的寄予,從而在無數的陶器紋飾中反復出現。
(三)與傳統民俗的融合。相對于其他類型的形象設計,陶器藝術對人物形象的刻畫頻率并不高,多以反映當時民間習俗、生活百態為主線,諸如生活狀態、耕作方式等刻畫內容,不僅呈現出濃厚的藝術價值與美學價值,還可以作為我國歷史不斷前行中的重要參考和反映依據。通過這些栩栩如生的民間形象,可以看到華夏族人最原始的情感訴求、最為原始的生產生活狀態以及彼時對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這些印記都或多或少地凝結在陶器表面的紋路之中,成為了傳承歷史的永恒紀念。例如,著名的“舞蹈紋彩陶盆”就是馬家窯出土的極具代表性的刻畫人物形象的彩陶作品之一。紋路之中的人物,手拉手、肩并肩,如同慶祝的起舞、歡歌的雀躍,充滿律動和節奏感;每個人面目中的神情惟妙惟肖、十分傳神,所反映的不僅有史前社會人們載歌載舞的美好生活情境,也飽含著其畏懼神靈天地,向天拜地祈禱子孫后代生生不息的寓意,紋飾上的每一筆刻畫,將當時人們對神靈的崇拜、對生活的向往等情緒傳承到了今時今日。再如,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所刻畫的人物形象鼻梁挺直、神態安詳、眼睛細長,耳朵兩旁和嘴巴處都巧妙的刻畫了幾條魚的形象,間接造成了一種人魚合一的效果。這一陶器不僅從藝術設計的角度打破了原有的人物形象的外在特征,揭示了原始人類超乎尋常的想象力、創造力,同時體現出其對未知世界、神秘自然的向往與崇拜;也充分說明在科技欠發達、對自身周遭一切事物懵然無知的情況下,人類對于生理和精神上的構造充滿了好奇和期待。
4 結 語
陶器藝術作為華夏數千年文明的無價瑰寶,是研究民族歷史和文化進程的重要參考依據。看似細微的陶器紋飾,所涵蓋的不僅是藝術精髓,更是對華夏精神和藝術文明的濃縮。縱觀遠古歷史時期出土的各種原始陶器,不難發現其紋飾當中存在著大量的傳統元素,不論是最為基本的線條勾勒、還是抽象有趣的符號圖騰;無論歲月如何變遷,不論日后華夏文明將趨向何地,祖先為后人留下的文物、藝術與文明都是后人不可多得的財富,也是永遠都不該忘記和放棄的藝術追求。因而,從現在到未來,所有熱愛陶器藝術,為其有所付出、有所奮斗的人們,應繼續嘗試為這一傳統藝術賦予新的內涵,讓古老的文明元素能夠在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持續彰顯著迷人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 王瓊.淺析自然環境影響下的馬家窯彩陶裝飾紋樣文化發展[J].經濟師,2012(09).
[2] 孫秀春,張冬梅,楊永紅.納米骨質瓷研發中視覺設計要點[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15(03).
[3] 李中元.論中國旋渦紋樣造型的起源與成形[J].絲綢,2008(06).
[4] 張成志.青海彩陶造型功能的文化解讀[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3).
[5] 張雯鈞.尚世巾.簡論馬家窯文化彩陶紋飾的裝飾藝術性[J].綏化學院學報,2014(11) .
[6]周靈云.略談傳統陶瓷藝術對現代產品設計的啟示[J].大眾文藝(理論),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