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婉婷
摘 要:農民工市民化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本文從社會信任視角出發研究農民工市民化問題具有重大理論和實際意義。
關鍵詞:社會信任;市民化;城市融合;農民工
1 農民工社會信任缺失的現狀與原因
(一)農民工社會信任缺失的現狀
1、農民工對“人性善”不太認同,缺乏社會安全感
信任的前提是對他人未來行為或舉止的期待,具有很大風險性。在問卷調查中發現,只有12.2%的人表示“完全同意”,14.2%的人表示“部分同意”,“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的人卻占到38.4%和35.2%。可見,當前農民工對“人性善”不太認同,他們缺乏社會安全感,對他人持懷疑態度。
2、“血緣”和“地緣”關系仍然是農民工信任的決定因素
調查數據表明,城市農民工的社會信任呈現出差序格局,農民工對家庭成員、直系親屬、親密朋友的信任程度很高,對其他親屬、單位同事、單位領導、一般朋友的信任度次之,對社會上大多數人、生產商、銷售商、網友等的信任度很低。“血緣和地緣”關系的交織作用依然是影響農民工社會信任的決定性因素,一個人是否值得信任,主要取決于這個人是否在農民工的私人領域及其在私人領域融入的情況。也就是說,農民工的信任停留在個人信任上,缺乏社會信任。
3、農民工的信任模式是關系信任,缺乏制度信任
社會信任在大多數情況下需要依賴非個人性的社會規章制度,如專業資格、科層組織、中介機構及各種法規、契約等的幫助而決定是否給予信任。以借貸現象中的契約為例來看農民工對制度信任的認同。當有人向你借錢時,“完全同意簽訂契約”的人占47.7%,“同意與不太熟悉的人簽訂契約”的為49.1%,只有3.2%的人表示“反對簽訂契約”。這說明農民已經具有了契約意識和制度信任的基礎;但當問到:“當你的權益被損害的時候,你會不會找法院或政府?”農民工W回答:“一般不會,現在打官司都需要錢,你沒錢去送禮,誰理你啊!除非你有熟人。再說,即使贏了,訴訟費、請客費什么的也不少”。跟關系信任相比,農民工對社會制度信任的水平仍然不高。
4、農民工對參加社會集體活動缺乏積極性,社會信任水平較低
社會信任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社會交往關系或聯系,社會信任水平可以體現在對參見社會集體活動的認同上。大多社會學家認為,社會信任是在一系列社團、網絡組織中結成的,來自于自愿性團體內部個體之間的互動。對集體活動的參與可以直接反映農民工社會信任水平。
(二)農民工社會信任缺失的原因
1、社會排斥導致農民工社會信任危機
農民工市民化的愿望非常強烈,但在努力融入城市生活的過程中卻遭到各種社會排斥,產生了群體性挫折感。這些排斥包括:
(1)勞動力市場排斥
農民工受到城市勞動力市場排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城市二元勞動力市場的排斥。由于某些制度和用人單位的排斥,農民工只能在工作條件差、工資低、就業不穩定、福利低劣的勞動力市場就業。第二,存在失業風險。由于戶籍制度和農民工自身教育水平偏低,農民工大多沒有取得正式的就業身份、地位很不穩定,一旦雇主不滿意,他們就面臨失業的風險。
(2)教育排斥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者占76.2%。一個人教育程度越高,其判斷能力越強,受到良好教育的人不會盲目信任別人,也不會無緣無故地懷疑別人;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其判斷能力就越差,往往會影響對社會的信任。
(3)文化排斥
農民工從農村進入城市不僅是一個地理遷移的過程,也是一個文化遷移的過程,是從傳統農村文化進入現代城市文化。在這種文化遷移過程中,農民工面臨著城市文化的排斥。農民工始終無法被城市主流文化接納,是農民工產生社會信任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
2、信任機制缺失導致農民工社會信任危機
(1)熟人關系約束機制失效
隨著農民工從農村進入城市,原有的人際關系網絡變得松散,關系約束的力量也逐漸減弱。同時,城市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社會分化也越來越嚴重,導致人們共有知識與經驗的減少,利益失衡矛盾的增加。此外,城市化的發展也加劇了社會流動性,增強了人與人交往的匿名性和易變性,這都使得農民工社會信任的建立困難重重。
(2)社會保障制度排斥
國家推行的社會保障制度,基本上是以戶籍為基礎的,未能打破城鄉之間的二元分割。農民工常年在城市工作,為城市建設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由于制度設計的缺陷、用人單位的逃避等種種原因,他們并沒有充分享有到公民的社會保障權利。農民工社會保障程度較低,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導致農民工對政府、城市和市民的信任度降低。
(3)制度約束機制缺失
當前,雖然全國各地陸續出臺了保護農民工生存與發展權益的政策和法規,但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著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不少用人單位仍然敢于明目張膽地不執行法律、法規,肆意侵害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制度約束機制缺失是農民工產生社會信任危機的重要原因。
2 增進社會信任視角下,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的建議
(一)引導農民工樹立自信心,提高其知識文化水平
由于農民工在知識文化水平上的不足,加之社會輿論的偏見等,導致部分農民工產生了一種自卑的心理,社會信任范圍以熟人圈內為主,對本地居民等一些外界群體以及這座城市產生了很多的負面評價和生活體驗。而一旦負面印象產生過多,就容易對這座城市產生更多的區隔和疏離情緒。因此,從心理及文化水平層面分析,提高農民工的知識教育水平,增進農民工對自己的信任,有助于提升農民工的社會信任水平和擴大農民工的社會交往范圍。
(二)本地居民應努力減少與農民工之間的不信任因素,消除沖突和隔閡情緒
農民工的社會信任缺失主要表現在與本地居民之間的社會信任很弱,也就是說,在談及如何通過提高社會信任水平以促進城市融合水平提升之時,與其說如何提高農民工的社會信任水平,不如說如何減少農民工與本地居民之間的不信任因素,以達到緩解沖突和負面情緒,促進農民工更好的認同和融入城市的效果。
(三)建立起惠及全民的、統一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
信任既是關系性的,同時又是制度性的,農民工的社會信任既有來自人際關系因素的影響,同樣,制度環境對農民工的心理態度和信任感受也會產生影響。就我國現有的制度安排而言,建立在戶籍制度基礎上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具有嚴格的身份和地域指向,跨越不同身份和不同地區的關系轉移和接續非常困難。因此,當前的重點是逐步改革現有戶口制度,將農民工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最終建立起惠及全民的、統一的服務體系是今后的發展與改革方向。
3 結語
農民工市民化是城市化推進的必然結果,是解決廣大農民工權利缺失問題的重要途徑,對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從社會信任問題剖析農民工市民化面臨的一些問題,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議,希望對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的發展起到一定的理論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任遠、陶力,本地化的社會資本與促進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J],人口研究,2012(5)
[2]郭星華,漂泊與尋根——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3]郭慶、高平安、余運江,社會信任視角下的農民工城市融合——基于上海的實證分析[J],人口與社會,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