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棣
天津 300222
觸發地震的固體潮之源的天體環流場成因模型
王棣
天津300222
天體環流場是指在天體(如地球、太陽、星系等)的周圍一定的空間范圍,會隨天體的自轉方向一起旋轉,比如地球周圍的空間,如果相對于465m/s、1500km/h的赤道表面自轉速度,而保持相對靜止不動的話,那赤道表面與其接觸的空間交接面,會有一個高速度的相對運動,“坐地日行八萬里”相當于坐在比最快的摩托車,還快10倍以上的速度兜風,感受比臺風還快不知多少倍的風速。但也不可能是整個宇宙空間都隨地球一起旋轉,只能是有一定空間范圍的“地球環流場”。
地震觸發;地殼固體潮;地球環流場;太陽系環流場;星體(系)環流場
科學研究表明,地殼固體潮與大地震的形成,是有一定聯系的,所以研究地殼固體潮的成因和規律,對地震探索是會有一定幫助的。
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辯證法來說,事物都是有普遍聯系的,地殼固體潮也不應例外,換句話說,地殼固體潮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它一定與其相接觸的周圍空間,有某種特定的聯系。
以“太陽環流場”為例,其范圍要比太陽系大的多,也正是因為有太陽系環流場的約束,九大行星才會在幾乎一個軌道平面上,以同一方向繞太陽公轉,地球也正是受太陽環流的推動,才繞太陽公轉,這樣地球及其“環流場”不可避免地受太陽環流場的作用力的影響而產生大氣潮、海洋潮汐、及地球固體潮。
九大行星為什么會在接近一個軌道平面內,順同一公轉方向,繞太陽轉動,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太陽系環流的推動,是根本就不可能的,為了簡化和名稱的統一,我們可以把星系環流、太陽系環流和地球環流,統稱為天體環流,作為天體環流場來說,必須要有一個支持它存在的邏輯推理和邏輯證明體系或者叫物理模型才行。下面,我們就先來看看下面這個物理模型,是不是可以起到這樣的一個作用。
廣袤的太空,由高物質密度的各種星球和極低密度的稀薄空間構成,并且兩者之間,還有很多的密度由高到低的逐漸過渡層次,如果我們用一個物理模型來進行演示,比如說,能讓所有物質密度分布極不均勻的狀態,能轉換成均勻一致的中間狀態,并且這種中間狀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形成不同區間密度分布的極其細微的偏差。
我們知道,空氣的運動特性是從密度和壓力較高的地方,向密度和壓力較低的地方進行流動,太空中的物質或者叫空間介質,也會形成同樣原理的流動。
當某個區域的空間介質,流向其它區域后,這個區域相對來說,又會成為密度空虛的區域,其它密度相對較大的區域的空間介質,又會向這里流動,越是這樣,越會攪亂更多區域的空間介質的密度和壓力平衡,不斷惡性循環的最后結果,就形成所有的空間介質,都混亂不堪的猛烈流動,并且不可避免的發生相互間的劇烈沖撞,沖撞會造成大量的太空介質形成漩渦的環狀自旋結構,在巨大沖擊力的作用下,一個環狀自旋結構,被強壓擠入另一個環狀自旋結構的中心,形成環環相扣的鏈環結構,當兩個相互套一起的鏈環的內側邊緣,互相靠近時,兩個環形流動的接觸面之間,會產生激烈的沖突、摩擦運動等,并形成很多渦流和漩渦,漩渦會迅速膨脹,膨脹壓力會在兩個空間介質環形流動的接觸面之間,形成使兩個空間介質環形流動的鏈環結構,各自后退的反作用力,使兩個鏈環結構不能互相穿越而分開。
物質的這種鏈環構造,可以被巨大的外力所壓垮,變成能量,這也就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物質為什么會產生燃燒、爆炸、甚至核爆炸的原因所在。如果外部環境壓力逐漸減小,上述的這種物質結構,會由外到里逐漸發生膨脹和瓦解,例如,原子核的自然衰變及放射性輻射等,還有鐵的生銹腐蝕現象等。
這種環環相扣的鏈環結構,有的結構可以非常復雜,糾集成難以分離的巨大團塊兒,如巖石等。
這種巨大的團塊及團塊群,也和上面的原理一樣產生流動,然后發生難以避免的相互沖撞,這種運動的層次,會越來越高,并且不斷惡性循環,無休無止,結果就會使某些空間物質的密度急劇增加,形成恒星體等,某些空間物質的密度急劇下降,甚至稀薄到在周圍繁星滿天的天文觀測的背景中,突然出現一整塊能稀釋掉所有光線的特別黑暗的區域。
當密度高的區域,與周圍密度低的區域的密度差,達到飽和頂點的極限時,高密度區域,就會向周圍密度低的區域,劇烈的噴射物質和能量,這其中就包含有光子等能形成光輻射的光線物質,以及源源不斷的光子流,在輻射前進的過程中,由于不斷沖擊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障礙物——各種層次、不同密度的空間介質,而形成的各種沖擊波,其中就包含了能被人工技術感知的光波,這也是光具有波——粒二像性的原因所在。
并且這種噴發在兩極和赤道方向,會因為受到的阻力不同而有所不同,在赤道方向上,原來由于太空介質的流動,以及兩股以上的這種流動,發生相遇和沖撞而形成漩渦,并且在噴發形成后,還在繼續向漩渦中心流動,由于這種流動的方向,與向外噴發的方向正好相反,相互形成阻力,這種阻力越靠近兩極方向越小,從而形成兩極噴發柱的天文觀測現象的出現,如果噴發柱所在的星體的自轉,造成噴發柱周期性的朝向地球方向,人類就能探測到脈沖(星)信號。
并且這種流向漩渦中心(漩渦逐漸演化成各種星球)的向心力,就是學界所稱的引力或重力的來源。
天文觀測發現的恒星光譜普遍紅移現象,也證明層次不同的星系及恒星等的擴張及爆發現象的事實存在。這種擴張及爆發會由外到里的逐步瓦解各種高密度天體的物質結構,并大部分轉化為能量稀釋于稀薄的太空中。而那些物質密度相對最低的太空區域,又會成為能量和物質重新聚集,醞釀下一個爆發的中心,而這個爆發的中心,最后會留下一個殘骸或灰燼,猶如燃燒過后的煤球爐渣,有的還留有余溫,象太陽一樣放射剩余的光和熱,并且保持了最初形成的漩渦的環狀自旋特征,就像今天的太陽系和銀河系一樣,行星、衛星,還有眾多的小行星等,都在一個軌道平面,并且沿一致的公轉方向——太陽自轉方向公轉,這就是“天體環流場”之一的“太陽系環流場。
天文觀測資料統計表明,97%的可觀測星系,呈漩渦狀,外形象鐵餅運動員用的鐵餅,從不同觀察角度觀看鐵餅,有時象棒狀,銀河系就是如此,呈條帶狀,所以以銀河來命名。
[1]南京大學天文系《天文知識》編寫組.天文知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6:325-326.
[P65]
A
1674-6708(2016)166-0168-02
王棣,研究方向為地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