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佳慧
摘 要 隨著微博近幾年的迅速發展,不僅給人們提供平等闡釋社會問題的空間。還因微博的高度自由和匿名性等特點導致了微博暴力的發生。國內目前對微博暴力的研究大多從語言學,法理學等角度進行分析,傳播學這塊涉及的較少。因此本文將從傳播學角度出發,分析微博暴力產生的原因和特點,從而提出解決微博暴力的方法。
關鍵詞 微博暴力;把關人;媒介真實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66-0136-01
國內微博之路從2009年1月大圍脖的開放作為起點,Follow5于2009年6月相繼開放,貧嘴于7月開放,2009年8月新浪微博正式開放。至2009年國內微博像雨后春筍般崛起,四大門戶網站均開設微博。隨著微博的發展,微博暴力等問題也隨之而來,尤其近幾年微博暴力愈演愈烈。因此,對微博暴力問題的理論研究是目前一件極具意義的事情。
1 微博暴力概念的界定
微博暴力是基于網絡暴力的概念發展而來。網絡暴力眾說紛紜,但核心特征大致為以下幾點:1)微博事件的真實性不能保證;2)參與者的言論和行為具有攻擊性、煽動性和侮辱性;3)受害者的名譽權、隱私權等合法權利受損。由此,本文根據網絡暴力的幾個特征,給微博暴力下定義為:網民在微博上針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的網絡事件進行非理性的,攻擊性的言論和線上線下行為,致使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受到損害。
2 微博暴力產生的原因
2.1 社會情緒現實發泄渠道少和微博自身的特點
互聯網逐漸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影響越來越大,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6.32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5.2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6.9%。此外,“怨恨成為中國目前的主導性社會情緒”,但現實環境無法提供人們發泄怨恨的場所,微博平臺的高度自由性和匿名性等特點促使人們在網上進行發泄和施暴,且無需承擔責任。
2.2 把關人的缺失
最早把“把關人”這個概念運用到新聞領域的是懷特,他認為編輯是傳統媒體的把關人,編輯把關著內容的選擇權。而微博的低門檻設置使更多的人可以隨意進出微博平臺,言論不受限制。微博無把關人對事前發表內容的屬實情況進行審查,也無法對微博暴力的參與者進行精準把關,微博暴力期間,暴力言論一邊倒時也無補救措施。
2.3 大眾媒介營造“媒介真實”
大眾媒介長期以來通過有選擇的信息流傳遞,給人們營造了媒介真實,即加工之后的有效事實、表演化事實、隱蔽的不真實的事實、真實的不真實……使受眾形成對某個群體和事件的相關圖示。當相似事件再次發生,人們會提取過去的固有圖示并采取相關行為。例如,大眾媒介通過對中國城管,醫生等職業過多的負面報道,造成人們對這些職業和職業者有錯誤的認知。一旦微博曝出相似事件,他們一定會群起而攻之,失去理性。
3 微博暴力的特點
3.1 自由性和匿名性
網絡本身就是一個高度自由的平臺,微博作為新興的媒介平臺,一方面它相關的限制機制尚不完善;另一方面,它需要保障盡可能的平等性,即全民平等地使用媒介自由發表言論。其次,網絡本身的匿名性決定了微博暴力的這一特點,微博缺乏臺前實名認證,即發表言論的匿名性使得網民責任意識差,對自己的觀點和行為不負責任。
3.2 群體性和感染性
據統計數據發現,社交網絡的大量關注的人和粉絲,組成的廣泛的網絡和真實朋友的簡單網絡,用戶更傾向于現實的朋友進行交流,因而后者才是有影響的社交網絡。參與者本身對線下群體有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所屬群體的價值觀趨向一致。因此,群體內一部分人一旦對微博某一事件產生反感,線下線上交流互動后情緒互相感染,態度趨向一致,造成的行為會更加偏激。
3.3 事件持續時間短,傷害性大
微博暴力事件發生的過程如下:事件發生初期各自選派系站隊,兩派發生激烈爭執,一方以完勝的姿態成為事件的主力軍。言論壓力促使大多數趨于沉默或轉移陣營,使一方的隊伍更加擴大,造成言論一邊倒,而該言論往往是非理性的,偏激的。微博暴力的形成過程到事件的結束非常迅速。一方面,網絡帶來的海量信息,信息碎片化使網民很難集中注意力于一件事情;另一方面,他們不關注事件的結果,更多在乎過程中的自身情緒的宣泄和滿足自己的娛樂心理。但微博暴力參與者的線上線下行為卻給事件主體造成合法權益的損害,包括生命權,隱私權和名譽權。
4 微博暴力的解決方法
4.1 微博暴力的參與者需要提升媒介素養
微博暴力的參與者即包括事件的推動者,又包括匿名的圍觀者。這些人利用事件宣泄自身的情緒或滿足自身的娛樂心理。而媒介素養的提升需要網民承擔責任和義務,提高自身的傳播素養和傳播能力,這樣才能夠清晰的辨別事情的是非曲直,保持自己作為一個傳播者的理性和獨立性。
4.2 信息的傳遞需要合理范圍內控制
微博信息的傳遞是迅速,全面和及時的。微博信息一經傳遞,在線網民都會看到并且有可能參與其中,繼續擴大傳播范圍。對于微博暴力這些負面信息的傳遞,其影響范圍會更大。因此,我們需要盡可能改變信息的流向,弱化信息傳播的效果。根據拉扎斯菲爾德提出的兩級傳播,即信息首先流向意見領袖,再流向大眾,而意見領袖在這過程中會影響信息的傳播效果。微博平臺需要重視意見領袖的作用,培養意見領袖的社會責任意識,在微博暴力的信息前扭轉事件走向。
4.3 微博媒介自身需要提升技術支持
微博本身需要加快網絡實名制的實施,這樣可以減少網絡暴力的發生。此外,微博需要重視把關人的建立。沒有任何的網絡世界是絕對自由的,我們必須承擔一定的責任和義務。而微博作為媒介平臺,必須要重視平臺和諧環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成伯清.從嫉妒到怨恨——論中國社會情緒氛圍的一個側面[J].探索與爭鳴,2009(10):49-52.
[2]戴岳華.網絡暴力的成因[J].青年記者,2008(8):21-22.
[3]百度網.第34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 baike.so.com/doc/7858359-8132454.html.
[4]李霞.網絡暴力的傳播學解讀[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