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雨田
廣西大學,廣西南寧 530004
“兩微”環境下的虛假新聞略談
莫雨田
廣西大學,廣西南寧 530004
在媒體追求時效性、公民記者隊伍日益壯大的雙重影響下,新聞真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文章以微博、微信為代表,淺析“兩微”環境下虛假新聞的四個特點以及其傳播過程、原因,并從宏觀、中觀、微觀層面提出相應的意見對策。
新聞真實;虛假新聞;新媒體;微信;微博
“兩微”指的是當下最熱門的社交軟件:微博和微信。兩者在近年來以迅猛的速度占領中國移動手機軟件市場。人們越來越習慣于每天使用微博和微信來獲得新聞以及發布新聞。但是這兩個巨大的發布平臺在給媒體、個人提供發言機會的同時,也給新聞真實性帶來挑戰。一些不實新聞利用微博和微信兩個渠道得到迅猛傳播,給社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1.1恐慌性
災難消息會給受眾帶來一定程度的恐慌,特別是當消息主體與受眾自身有關聯時。2016年1月4日,澎湃新聞微信客戶端發布了一則九江地震的虛假消息,引得各方媒體大量轉載,網友們也在線上線下打聽相關消息,詢問親朋是否安全。在“人人皆可發聲”的新環境下,災難性假新聞的核實方式十分便捷。只需看看微博、微信朋友圈上的狀態就能立馬了解到“災區”情報。澎湃新聞作為一個有傳統媒體基礎的新聞發布機構,犯下這種錯誤讓人十分不解。但這也反映出澎湃新聞的新聞審核機構有所欠缺。編輯人員一味追求“第一時間”,卻忽略了新聞的真實性。
1.2爭議性
一部分虛假新聞發布者及其喜歡利用有違道德或是與多數人心中的道德相悖的事件來博取點擊率和關注度。2016年過年期間,名為“上海姑娘逃離江西農村”的話題登上熱門。一位家境殷實的上海姑娘不顧父母反對,跟著江西農村的小伙子回家過年,卻在看到男友家中第一頓飯時產生了與其分手的想法。帖子一出,立馬在全國各大社交平臺上被大肆轉發并形成輿論。網信部和主流媒體深入調查此事后證實該事件為虛假新聞。發帖人在文中利用了受眾的兩個刻板印象——“上海女孩”和“農村男孩”來引起網友關注。通過兩個主角身份的反差對比和女孩言論間透露出的態度,使得各方網友的爭論一時間甚囂塵上。
1.3話題性
話題性與爭議性相似。爭議性多為引起受眾強烈負面情緒的內容,爭論的是事件本身。而話題性新聞則平和許多,側重在能引起受眾說話的欲望。多利用“情節”或是“共同回憶”等因素。
以“六小齡童節目春晚被斃”事件為例。猴年春晚開播之際,有網友爆料稱:六小齡童與郭富城合作的美猴王節目被春晚斃掉。隨即網友們展開了一場“讓六小齡童上春晚”的集體“示威”。隨即,六小齡童發微博澄清,并未受到春晚邀請。雖說假消息被澄清,但其事件本身衍生了其他話題:電影《三打白骨精》和百事可樂猴年廣告等話題也據此登上熱搜。微博大V“作業本”就評論說懷疑這是電影發布方的宣傳策略。還有網友說:“爭了那么久,我覺得只有百事可樂贏了。”假新聞發布者利用春晚的噱頭,輔之以“六小齡童”“節目被斃”等刺激情緒的關鍵詞,及其容易引起了網友們的關注。
1.4夸張性
微信朋友圈近日出現這樣的帖子:國內一項抽檢發現,市售55%的不銹鋼水壺都使用非食品級的“高錳鋼”,長期使用有可能損害神經系統。但事實上,這篇文章中所顯示的檢測方法以及檢測標準均有疏漏。
這類夸大性的報道看似科學,實則經不起推敲。夸大性的假新聞多使用帶有警告意味的標題,模棱兩可的發布機構以及夸張的數據來引起關注。多數年輕受眾已經具備基本的科普貼識別能力,但對于剛開始使用新社交工具又注重身體健康的中老年人而言,這些假新聞的內容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生活。
假新聞一般出現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相對寬松且關注度高的網絡環境中。標題多帶有暗示性及煽情性,內容易形成話題、引發爭議。加上微博、微信的便捷轉發,假新聞的擴散變得更加方便。假新聞產生后,一般有兩種消除方式:一種是微博、微信對假新聞的自我澄清;另一種是權威部門介入調查。后者是一種溢散過程。在邊緣媒體影響到主流媒體時,后者會利用其背后的社會資源,進行事件調查,再通過主流媒體澄清消息。
傳播學者克羅斯認為,謠言=事件對受眾重要程度×事件模棱度÷公眾批判能力。當一則假新聞初現,我們不能估算事件對受眾的影響力,所以,降低事件模棱度,盡早澄清事件是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長遠來看,提高公民的批判能力也是一項重要工作。
微博、微信是新媒體環境下的兩個重要成員。在日益開放的互聯網環境中,我們應從宏觀、中觀以及微觀方面看待假新聞的成因,并提出對策。
3.1信息審核、追責機構缺乏
信息審核機制意在將假新聞扼殺在發布之前或者扼殺在未產生大面積影響之前。但就目前看,新媒體環境的新聞真實性仍舊受到威脅。審查機制未能盡其職責。另一方面,追責機構也較為欠缺。政府的網信管理部門和新聞出版管理部門要強化月評制度和抽查制度的健全和完善,配合網安部門,對故意傳播虛假新聞信息的微博、微信賬號要施以重拳:關閉和銷號。凈化網絡傳播空間,確保新聞真實性。
3.2發布方過度追求點擊率
假新聞的發布者發布虛假新聞,動機多為尋求關注度。但通過發布假新聞來達到高點擊率的做法并不可取。新聞發布機構在發布信息之前,在追求時效的同時應當更注重新聞的質量。真實性是新聞的靈魂,若連靈魂都沒了,新聞精神將大打折扣。故而,從中觀層面看,新聞發布機構也要加強自身信息和新聞發布的審查制度。像傳統的紙媒一樣,建立嚴格的三審制度,盡可能地把虛假新聞扼殺在傳播之前。新老媒體融合的過程中,不少媒體加強了對兩微一端新聞發布的審查,他們或多或少地參照“三審”制度,對新聞進行發布前的把關。
3.3用戶媒介素養欠缺
在微觀層面,我們要提及的是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的媒介素養。受眾媒介素養欠缺,會使得假新聞能輕易的煽動受眾情緒,大量轉發假新聞,擾亂社會秩序。在這個特殊的媒體融合時代,我們既是受眾,也是傳者。雙重身份賦予了我們更多的便利以及義務。在此環境下,我們應當提升自我媒介修養,學會正確看待新聞,理性看待爭論,學會以批判的眼光發現問題。此外,我們在傳播信息的時候也肩負著審核的責任,確保信息真實客觀再進行發布和轉發,是我們營造健康網絡環境的重要一步。
[1]許韻.微博新媒體時代的真實性[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9):255.
[2]朱立芳.新媒體時代新聞真實的實現[J].新聞知識,2014 (1):100-101.
[3]王海玲.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真實的新形態[J].電影評介,2009(20):78,81.
[4]鄒凡,陳珺.新媒體時代如何“把關”新聞真實[J].青年記者,2015(20):83-84.
G2
A
2096-0360(2016)17-0021-02
莫雨田,廣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