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睿
南京政治學院,江蘇南京 210000
框架理論在新聞傳播領域的研究與運用
張俊睿
南京政治學院,江蘇南京 210000
框架理論源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該理論是當前在新聞傳播領域最為著名的理論。框架理論對人們認識“真實”具有極大的影響,對此我們需要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文章首先簡單概述這一理論的基本內涵,進而對于框架理論的文獻研究進行有效的論述,最后詳細研究該理論的實際應用。
框架理論;新聞傳播;研究;運用
框架理論屬于一種西方傳播理論,也叫做架構理論[1]。20世紀70年代產生,90年代引進中國,近幾年,關于新聞傳播相關框架理論研究更加深入,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本文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最后就其實際應用進行詳細的分析。
戈夫曼認為人不能認識自身所在的世界,所以需要將“主體框架”當作“基模”去認識自身的生活。此外,站在個人角度分析,框架屬于人處理以及建立信息的辦法。就新聞傳播角度而言,框架理論也就是利用框架分析實施研究的一種理論。從社會真實、符號真實最后到主觀真實都存在相應的“框架”,對人們的真實認識產生極大的影響[2]。
2.1框架理論的引介和內涵研究
這類的文獻更加重視對框架理論的源頭、背景、內涵、特點、功能、范圍等進行闡述。比如鄧惟佳撰寫的《試論框架理論在新聞傳播學的應用》,全面、簡要的闡明了這一理論,明確這一理論在新聞傳播領域的研究闡述的重大現實意義。通常來說,這一理論存在三個核心內涵,分別為框架、框架化以及框架效果。分析對象則涉及話語及其建構和接收,相應的研究涵蓋三個領域,分別為媒介內容、新聞形成以及媒介效果,也就是什么是框架、如何構建、受眾怎樣接收媒介。就以上三個領域,很多研究人士就其進行深入的思考,尤其是關于社會構建理論相關探究最多,多達九篇。
2.2框架理論與其他理論相關聯系
對于相關聯系進行研究的文獻主要針對框架理論以及議程設計以及啟用之間存在的聯系展開研究,尤其最為主要的是對框架理論以及議程安排的探討。對此成就最大的要數張洪忠撰寫的《大眾傳播學的議程設置理論與框架理論關系探討》,在該文獻中指出上述兩種理論其自身的邏輯以及說服力度各異,但是可以互相參考實際的方法。
2.3框架的研究方法
陳陽編撰的《框架分析:一個亟待澄清的理論概念》被多次引用,陳陽表示框架研究具有“多范式”的特點,一般使用批判的立場研究新聞的產生以及媒介內容,而遵循行為主義對媒介效果進行研究,可以保留各種分析取向。而《論新聞的框架研究》相關理論認為框架研究可以兼顧社會學、心理學以及社會心理學的綜合性學科的研究方式[3]。萬小廣的理論研究視角較為獨特,其研究對象為框架分析特征,站在分析邏輯、對象、方式以及適用領域等多個角度進行研究,對框架以及內容分析之間的差異進行比較和分析,明確了框架分析進行新聞傳播領域的探究成形成的積極影響。
2.4國內外研究綜述
相關理論文獻將分析對象指向已有的研究成果,統計分析相關文獻,對于框架理論研究情況進行掌握,明確其中存在的問題。比如,孫彩芹撰寫的《框架理論發展35年文獻綜述》,從研究典型、內容、取向、方式等方面開展研究,系統梳理了現階段國內外相關框架理論研究。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這些文獻雖然并沒有被過多引用,但是其下載量非常高。
3.1研究領域
根據上文所闡述,框架理論主要應用于新聞傳播學的三個領域:媒介內容,新聞產生以及媒介成效。國內的研究主要針對媒介內容進行研究,也就是針對新聞文本開展研究,所占比例為86%;有關新聞產生的文獻占據總文獻的比例為8%,關于媒體成效的文獻所在比例為6%。相關研究手段種類較多,按照分析取向分大致可以分為“詮釋包裹”“框架清單”“批判論述”以及“論述結構”四項[4]。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文獻很多并非只是單純針對新聞文本展開研究,常常在文末進行“升華”。部分總結媒體報道的問題,建議報道水平進一步提升,比如,《報紙媒體房地產報道的框架分析》;一些則站在社會、文化、意識、國家背景下,對框架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比如,《對境外災難報道的新聞框架分析》;尤其是后者相關研究文獻非常多。在統計過程中發現,只有結合背景而并無采取實證方式分析框架結構的文獻,并不在“新聞生產”的范疇。
新聞生產相關研究文獻并不多,主要采取定性訪談的研究方式,同業內專業人員進行訪談,探究對報道框架形成影響的因素,比如《兩岸傳媒報道與真實建構的互動研究》。根據對文獻的分析和研究我們可以知道,利用量化的方式對新聞生產進行框架分析難度較大,首先是指標效度無法得到保障,其次,變量之間的關系并不清楚。
媒介效果的研究一般都是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收獲受眾框架,然后使媒體框架、受眾框架分別作為自變量和因變量,進而對二者進行分析由此探究媒體效果。比如,張克旭編撰的《從媒介現實到受眾現實》。在此需要注意,這些年部分研究人士利用內容分析方式對媒體效果進行研究。
3.2研究議題
研究人員主要針對三個方面進行研究和探討:個例分析,形象分析,公共議題[5]。其中公共議題相關研究最為集中,統計得出共296篇,在總文獻中占79%,形象探究所占比例為16%;個例探究所占比例為5%。公共意義通常來說指的是可以引起社會絕對關注的事件或者現象,可以細化分為重大或者一般新聞議題。關于重大新聞議題研究所占比例較多,涉及的重大事件有汶川地震、上海世博會、三鹿奶粉、拉薩事件等。一般性新聞議題,往往會強調社會關注性較強的類型題材,比如,反恐新聞、環保新聞、災難報道、情感新聞、犯罪報道、中日關系報道等,比如牛立超編寫的《<北京晚報>犯罪新聞報道的框架研究》。
形象研究是關于國家、地區(上海、新疆、臺灣等),群體以及個人的形象相關分析和研究。國家形象研究相關文獻最多。這種文獻基本是就外媒報道采取框架分析,進而描述出外媒報道中的中國形象。群體形象研究數量在其次,主要包含的群體有農民工、富二代、工人、留學生、大學生等,其中具有最大影響的是張明新等人撰寫的《新聞框架與固定成見》,采用框架分析研究了國內大陸媒體有關黨員以及精英形象。個體形象則相對較少。個例研究,主要就一個具體的欄目或者媒體進行研究。研究對象有《當代工人》《南方周末》等。
3.3媒介形態
大陸框架理論的應用研究中,很多都將報紙作為分析對象,文獻數量近300篇,占總數比例約為70%;以網絡為對象的37%,以電視為對象的23篇,以雜志為對象的9篇,其他共11篇,以上媒體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為12%。在此需要注意,將網絡作為分析對象的研究文獻正在逐年上漲,可見框架理論和新媒體融合已經成為一種鮮明的趨勢。
3.4媒介地域
研究人士進行研究分析的對象多為內地媒體,這類文獻高達200多篇,占據文獻總數的比例約為60%;港澳臺媒體僅有7篇,國外媒體70篇,對比類文獻共71篇。對此類文獻一般是對比分析中外、兩岸的報道框架,了解二者的報道框架存在差異。比如,李希光撰寫的《新聞框架與國家利益》,關于中國駐南使館爆炸一事的相關報道,經過對比分析,中美媒體站在各自的角度對相關事實進行框架的構建,在對方的報道中均以負面形象展示。再如,喬同舟等人撰寫的《新聞材料的選擇與建構》,主要針對海峽兩岸相關報道,針對同一事件,兩岸顯示出的完全不同的媒體景觀,在大陸集中統一,而臺灣則紛繁復雜。而主要針對外媒或者港澳臺媒體的研究,則常常需要選擇在大陸發生的相關事件進行研究。比如《試析中國對外媒的公關效果》,這一文獻中分析了有關烏魯木齊事件新聞,研究了外媒所構筑的中國形象。
綜上,“框架理論”在新聞傳播領域發揮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對人們的真實認識行為極大的影響,對此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對該理論的研究。在此過程中,本文就其相關文獻研究進行系統性綜述,最后就其實際應用開展了詳細的研究,希望可以促進該理論的應用,實現人們對真實的正確認知,有利于新聞傳播的進一步發展。
[1]李海波.框架理論在新聞傳播領域的研究與應用[J].紅河學院學報,2013(4):107-110.
[2]王雷,申從芳.框架理論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J].東南傳播,2015(5):137-138.
[3]馬思源,王銦.近三年大陸新聞傳播領域框架理論研究綜述[J].東南傳播,2015(6):21-23.
[4]萬小廣.論架構分析在新聞傳播學研究中的應用[J].國際新聞界,2016(9):6-12.
[5]張霆,陳興.國內外新聞傳播領域框架理論研究綜述[J].華東傳播,2016(6):21-23.
G2
A
2096-0360(2016)17-0031-02
張俊睿,南京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