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黎麗
黃河科技學院,河南鄭州 450006
新舊媒體整合中的關鍵性障礙及創新
董黎麗
黃河科技學院,河南鄭州 450006
任何媒體在自身發展進程中均建立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新舊媒體轉型和融合當中面臨的最為關鍵的障礙為文化性障礙。而我們要想推動媒體的整合和發展,我們必須著力對新媒體進行創新,對此我們深入的分析了新舊媒體整合過程中面臨的關鍵性障礙,進而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措施。
新舊媒體整合;關鍵性障礙;創新
新舊媒體融合是傳媒領域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積極貫徹中央新舊媒體融合發展號召。在此過程中我們需要對其新舊媒體融合面臨的關鍵性障礙,進而著力研究新舊媒體進行創新,促進新舊媒體的進一步的創新。
1.1新舊媒體的不同文化取向
1.1.1以內容為核心的封閉傳播系統
傳統媒體傳播系統是以內容為主封閉系統[1]。傳統媒體采取的點對面的信息傳播形式,難以有效滿足個性化需求。傳統媒體系統具有一定的封閉性,由此也無法有效的檢查自身產品質量,導致媒體缺乏較強變革動力。傳統媒體原有的運行體系限制了傳統媒體的視野,所提供信息的真實性也只是局部的。而新媒體具有多角度、多來源的特點,最大限度的拓展了媒體人的視野。傳統媒體的表現形式已經固化,限制了傳播內容價值的發掘。傳統媒體更加重視產品的核心價值以及有形產品,對于期望、附加以及潛在產品往往被忽視,所以產品的用戶體驗以及衍生價值無法得到挖掘。
1.1.2集權文化
傳統媒體更多是以自我為中心,屬于一項重要的大眾傳播主體。基于此,傳統媒體自身的文化體現為集權文化。傳統媒體具有極高的門檻,由此行業的集權性則非常強,從某種角度上講,封閉性以及集權性保障了行業的水準,進一步的鞏固了行業高高在上的地位。此外,傳統媒體產品的生產也具有一定的集權性,新聞的采集、編輯、傳播等活動都是有媒體專人完成,受眾的反饋作用并不大。傳統的媒體思維認為,專業媒體人控制新聞工作,可以有效保障新聞產品的質量。
1.2新老用戶的不同文化偏向
1.2.1老年人受眾文化
在使用媒體方面,老年人比較被動,他們仍然屬于“受眾”文化。老年人具備更為穩定的觀看行為。老年人經歷了電視的發展,受到電視的影響較大。對于電視發布的信息,老年人更加相信。因為固有的收視習慣以及生活狀態,老年人更加愿意一家人共同收看一個節目,一起討論。通過觀看電視,不僅可以保持老年人的社會聯系,同時還可以保持和家人的聯系。此外,由于時代的因素,報紙和廣播等傳播媒體,老年人同樣具有較強的依賴性。而少數老年人已經開始嘗試上網,但是他們無法及時更新技術的應用,應用規模、范圍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2.2年輕人用戶文化
新媒體真正的用戶為年輕人。就年輕用戶而言,他們已經實現了新舊媒體的轉化,“90后”“00后”很多是網絡原住民。在此過程中形成了反傳統、反權威思維,他們對媒體的內容和形式提出了更為苛刻的要求。他們突破了原有的媒體使用習慣,手機已經取代了報紙、電視等媒體形式,而“考拉FM”等廣播則取代了廣播市場。對于年輕人而言,媒體內容和信息并非是用于欣賞的,更是用于批判的。新媒體環境下,年輕人自己制作文化,推動新媒體的發展。年輕用戶需求更加個性、多元,唯有新媒體才可以充分滿足。媒體對年輕人而言只是一種功能,媒體內容以及供應商只能通過功能來吸引用戶。同時面對主流價值觀,年輕人則保持一種批判的眼光。
2.1轉變傳統思想,著力吸引用戶參與
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下,如果媒體依舊沿用以往的體制以及思維模式必將被淘汰,所以我們努力的轉變過去固有的思維,積極地進行創新。互聯網環境下的思維為一體化下對話思維、服務思維以及引導思維。互聯網思維不再局限于內容,數據、途徑、平臺和內容同等重要。互聯網環境下最為主要的是用戶體驗,也就是說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同用戶之間進行朋友形式的聯系,全面提升用戶的參與感。較之傳統媒體,互聯網的中心為用戶,著力為用戶提供高效、互動的信息。用戶的收視習慣在發生著改變,朝著高清化、平臺化、互動化方向轉變,用戶參與度逐步提升,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而這些也顛覆了電視人的傳統思維。當前,從滲透率以及使用時間方面進行分析,手機已經遠遠超出了電視以及PC客戶端,同時伴隨Wi-Fi、移動數據的快速發展,這一轉變會更加明顯。此外,綜合節目在瀏覽量逐步上升。輿情逐步表現出小眾化、個性化的特點。對此,我們在電視傳媒中引進社交媒體,使電視具有隨時隨地討論分享的功能,可以方便觀眾快速的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節目。觀眾可以一邊觀賞、一邊分享。對此很多電視臺做出了創新,比如東方衛視的《極限挑戰》,這一節目不再是傳統的電視節目,觀眾互動成為了節目的亮點之一,提高了觀眾和網民的互動性。新聞整合創新的重要趨勢為碎片化、互動化、民生化,重在娛樂性、互動性、服務性等。新聞產品必須從制作的各個環節提高同網民之間的互動性。
2.2轉變以往的媒體傳播程序,利用大數據創建用戶需求
新聞的整合必須更加重視社會熱點、吸收民意、受眾面積等。在互聯網環境下,為了實現主流思想同百姓的民意更加有效的傳播,需要積極的尋找二者的平衡點,從而達到共鳴的效果。通過自媒體、算法的內容開發形式,將傳統的傳播流程進行徹底的轉變。搜索各種平臺以及渠道,對用戶的需求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并根據這些分析定制出個性化的媒體產品。信息推薦則是以個性信息需求為基礎的,利用智能化分析,結合用戶需求,為用戶提供的個性化信息[2]。比如,遼寧衛視午間日播節目《說天下》,該節目的編輯切實遵循新聞的關注度高、貼近社會、熱議量高的原則,對新浪、網易等門戶網站的新聞進行整合,同時主持人楊悅,蟈蟈對相關話題和新聞進行了或幽默、或辛辣、或調皮的點評,為用戶推送各類資訊、時評等信息。大數據時代下,電視人必須結合觀眾的需求,同時盡量的創造需求,由此不斷提高媒體產品以及服務的質量、有效性。長久以來電視欄目的創新一直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是因為依然沿用過去電視思維,所以新時代下,電視人必須切實扭轉以往陳舊的觀念,以大數據為基礎,著力打造新的電視節目。新舊媒體必須著力進行整合,實現信息共享,進行信息的升級和聚合,由此提供更加良好的用戶體驗。
2.3充分發揮媒體整合傳播優勢,積極創新應用模式
媒體整合傳播具有時效性、互動性、立體性、廣泛性等優勢。傳媒自身最為核心的價值為傳播信息所具有的價值。所以無論是新舊媒體,必須重視傳播內容,否則媒體也就迷失了發展方向,所以媒體必須著力研究為用戶提供更具深度、個性、價值的內容。鳳凰新聞《大事件》、騰訊新聞的《今日話題》等欄目之所以可以吸引更多的觀眾主要是內容取勝。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積極應用各項技術。采取多項傳播,充分發揮媒體融合優勢。在當前的環境下,媒體人需要通過各項新技術,加強對大數據的分析,著力對網絡新聞閱讀,用戶反饋等分析,定制個性化的新聞。電視人需要根據網絡傳播規律以及網友觀看習慣對內容進行修改。同時將媒體產品鎖定年輕人,年輕人更加樂于信息的分享,著力定制個性化信息,進而實現媒體的商業價值。我們需要積極的挖掘新聞的深度,積極的進行數據分析,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技術,充分應用于電視生產、分配交換等各個環節工作。而城市電視臺自身具備接地氣、地域文化的優勢,所以必須積極的利用網絡等新媒體進行整合傳播,使這一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綜上,新舊媒體交替的階段,文化隔閡還會存在較長一段時間,傳統媒體必須積極應對新媒體的挑戰,采取積極措施,著力突破新舊媒體整合中關鍵性障礙,努力進行創新,推動傳統媒體的發展,使其重新煥發生機,贏得更加理想的運營效益。
[1]金莉萍.全媒體時代新聞融合傳播創新策略[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12):64-67.
[2]張愛華,祝笛.推進新老媒體融合發展的幾點思考[J].藝海,2015(12):53-56.
G2
A
2096-0360(2016)17-0082-02
董黎麗,黃河科技學院《黃河科技大學報》編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