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踏破鐵鞋有覓處 西部七省探玉路
——九次『玉帛之路』考察及成果綜述

2016-08-10 07:58:11文圖葉舒憲
絲綢之路 2016年13期
關鍵詞:文化

文圖/葉舒憲

?

踏破鐵鞋有覓處西部七省探玉路
——九次『玉帛之路』考察及成果綜述

文圖/葉舒憲

玉之所存 道之所在

在完成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項目“中華文明探源的神話學研究”過程中,跟隨著問題意識的指引,我獲得了一個始料未及的重要認識:華夏古文明的發(fā)生、發(fā)展,原來是建立在一種特有的“資源依賴”基礎之上。即由某種神圣化的玉石需求驅動著史前期東、南、西、北四方的玉文化、玉禮器生產潮流,經過數千年的相互作用與融合,隨后匯聚為中原玉禮器體系,并驅動著中原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的行為,催生出 4000年延續(xù)不衰的“西玉東輸”運動。其根本原因是中原地區(qū)所缺乏的優(yōu)質玉石原料恰恰是西域地區(qū)的特產。這當然不只是一種物資的開采運輸所帶來的經濟貿易活動,其初始的驅動力是上層建筑方面的神話信仰觀念,以某種地方特產的最優(yōu)玉石作為代表天意和神意的符號物,由此獲得“天人合一”的精神滿足與保佑心理,能夠給中央政權提供合法性的證明(參看《中國文化信仰之根的玉石敘事》訪談錄,《當代貴州》 2015年第 10期)。中國民間熟知的所謂“人養(yǎng)玉,玉養(yǎng)人”之說,直到今天還是平民百姓們津津樂道的精神信念。這個信念曾經給華夏最高領袖們帶來對神圣化玉石的癡迷般渴求,以楚國的卞和獻玉璞傳奇和秦昭王渴求和氏璧的故事為登峰造極的歷史呈現。不然的話,一部上古奇書《山海經》里怎么會記錄著140座山出產玉石?不然的話,西周的最高統(tǒng)治者周穆王怎么會不遠萬里親自到新疆昆侖山跑一趟呢?不然的話,張騫的鑿空西域之團隊怎么能從于闐南山采來玉石標本,讓漢武帝親自查驗并翻閱古書資料,給昆侖山再度命名呢(參看《史記·大宛列傳》)?

要想知道華夏文明是怎樣從史前時代的“滿天星斗”的地方性政權各自為政的局面,轉變成夏商周時期的中原早期國家崛起(有專家稱之為“月明星稀”的過程),一個無法忽視的方面就是玉石的崇拜和信仰是如何傳播并拉動新疆和田玉輸送中原王朝的偉大運動。為了能夠充分認識這一方面的歷史真相,除了到國家西部的大地上去做艱苦卓絕和廣泛的實地探查,幾乎沒有什么捷徑可以走,也沒有更多的前代文獻可以查看。于是乎,自2014年夏開始,筆者借助于一個非政府組織——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的學術平臺,聯(lián)合《絲綢之路》雜志社和國內多個省市的單位,發(fā)起了“中國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動”。兩年來,總共完成九次有計劃的田野之行,即總計2萬公里的實地踏查工作,基本覆蓋了西部七個省區(qū)所有已知的產玉之地。如今,考察團成員可以很自豪地說,自《山海經》一書問世至今,還沒有什么人比我們更清楚中國西部有多少出產優(yōu)質玉石的地方,每個地方產出什么樣的玉石,以及運送玉石通往中原地區(qū)的路徑情況。自周穆王以來,也沒有人比我們更加癡情于弄清楚西行取玉的路線圖之細節(jié)。

以下就是九次考察的具體內容及已經發(fā)表的相關調研成果:

第一次考察:玉石之路山西道(雁門關道與黃河道:大同—代縣—忻州—太原—興縣—北京)。2014年6月完成。這一路徑的考察主要關注玉石之路早期進入中原之路線,希望探明周穆王路的出關段、堯舜禹時月氏(禺氏) 玉路的具體情況。本次考察除了認識雁門關對戰(zhàn)國時代以前的西玉東輸路線的關鍵意義,更重要的新發(fā)現是龍山文化時代玉石之路黃河道的求證,在臨近黃河的山西興縣碧村小玉梁發(fā)現龍山文化建筑遺址和玉禮器群。這就和黃河西岸陜西方面神木石峁遺址玉器群的發(fā)現形成對應局面,給下一步的研究帶來一個突破口。

這次的考察成果有:《玉石之路黃河道芻議》 (《中外文化與文論》2015年第 29輯)、《玉石之路黃河道再探》 (《民族藝術》2014年第5期)。此外,《百色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文學人類學”專欄刊登兩篇報告:拙作《西玉東輸雁門關——玉石之路山西道調研報告》和張建軍的《山西興縣碧村小玉梁龍山文化玉器聞見錄》。

第二次考察:玉帛之路河西走廊道。2014年7月完成,行程達到4000公里。此次考察也可視為“齊家文化—沙井文化—四壩文化之旅”,希望探明西部的史前玉文化即齊家文化向西覆蓋、延伸的情況,及其與河西走廊一帶的史前文化之關聯(lián),摸清西玉東輸的早期路徑情況。具體行程路線是:蘭州—民勤—武威—高臺—張掖—瓜州—祁連山—西寧—永靖—定西。每到一處,必看史前文化遺址和縣博物館所藏玉器。學術上的主要收獲是根據新發(fā)現的古代玉礦分布情況,提出“游動的昆侖山”和“游動的玉門關”命題(參看拙文《游動的玉門關》,《絲綢之路》2014年第19期;《金張掖,玉張掖》,《祁連風》2014年第4期;《重逢瓜州日,鎖定兔葫蘆》,《蘭州學刊》2014年第5期等)。考察團認識到,瓜州有可能曾經充當古代多處玉石資源輸入中原國家的集散地或匯聚點,即肅北、瓜州北部大頭山,加上原有的新疆和田地區(qū)及其他地區(qū)。我們在瓜州沙丘包圍中的文化遺址——兔葫蘆遺址所進行的一日考察中,看到有多種被切割的玉石料堆積現象,目前尚不能準確認定其年代歸屬,但是可以判斷出存在著不同地區(qū)的不同玉料匯聚瓜州的情況,結合當地學者根據田野調研得出的瓜州地區(qū)四處玉門關的新認識,確定日后的研究可以聚焦到瓜州雙塔村的兔葫蘆等重要遺址。

由于西玉東輸文化運動在歷史上持續(xù)時間很長,可以看成是玉教神話信仰驅動下的多米諾文化現象,其中可以探究的問題很多,尤其是在以比較文明史的國際視野下審視其凝聚和催生華夏文明核心價值方面。故宮博物院前任院長鄭欣淼先生從北京經敦煌趕來瓜州,加入考察團的后半程行動。他對玉帛之路考察活動的文化史意義給予一再的強調。甘肅省委宣傳部的連輯部長出席本次考察的啟動儀式并授旗,還作了重要講話。

此次考察人員多,成果較為豐富多樣,計有:(一) 玉石標本采樣。(二) 考察報告。(三) 電視片四集《玉帛之路》,武威電視臺2015年正式播出。(四) 報告文學與考察筆記,如《烏孫為何不稱王——玉帛之路踏查之民勤、武威筆記》 (《百色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鳩杖·天馬·玉團——玉帛之路踏查之武威筆記 (二)》(《百色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玉璧的神話學與符號編碼研究》 (《民族藝術》2015年第2期)、《從玉教到佛教——本土信仰被外來信仰置換研究之一》 (《民族藝術》2015年第4期)、《玉石之路》 (《人文雜志》2015年第8期)、《黃河岸邊邂逅齊家文化》 (《金融博覽》2015年第8期) 等。后匯集成書,出版為“玉帛之路”叢書,包括七位考察團成員(馮玉雷、易華、劉學堂、孫海芳、徐永盛、安琪、葉舒憲) 的七種著作,由甘肅人民出版社于2015年10月出版。(五) 《絲綢之路》專刊2014年第19期。(六)與高臺縣和瓜州縣聯(lián)合共建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甘肅分會的田野基地。(七) 配合本次考察,在西北師范大學舉辦了“中國玉石之路與齊家文化研討會”。甘肅省考古研究所郎樹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隊隊長葉茂林研究員等在會上發(fā)言。

第二次考察 車過烏鞘嶺

第三次考察:玉帛之路環(huán)騰格里沙漠道。2015年2月由《絲綢之路》雜志社獨立完成。可稱為玉帛之路“原州道、靈州道”沙漠路線考察。弄清楚今人視為畏途的戈壁沙漠區(qū),在古代依然有商貿路徑可以穿行,自河西走廊北出民勤至寧夏和內蒙古地區(qū),可以視為河西走廊的北路支線。考察報告見馮玉雷《玉帛之路環(huán)騰格里沙漠路網考察報告》 (《百色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

第五次考察 額濟納旗戈壁穿越探險

第四次考察:玉帛之路與齊家文化考察。2015年4月完成。借助于甘肅廣河縣籌備齊家文化國際研討會之契機,展開先期調研,聚焦齊家文化玉料來源的調查,故可稱為“齊家文化遺址與玉料探源之旅”。具體行程是:蘭州—廣河—臨夏—積石山—臨洮馬銜山—定西。學術上的重要進展在于:根據甘肅榆中、臨洮交界處的馬銜山玉礦及其標本采樣數據,正式提出“中國西部玉礦資源區(qū)”的新命題,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提交甘肅省政府的文化發(fā)展對策報告一份。考察成果見《絲綢之路》專刊2015年第13期。拙文《齊家文化玉器與西部玉礦資源區(qū)——第四次玉帛之路考察報告》(《百色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三萬里路云和月——五次玉帛之路考察小結》和《玉出二馬崗 古道辟新途》 (并見《絲綢之路》2015年第15期)。這一次是考察團第二次來到廣河縣參與齊家文化國際研討會的籌備,同時還參與新建的齊家文化博物館的布展和解說詞起草工作,有力促進了一個西部貧困縣的地方文化資源發(fā)掘與文化建設工作。

第五次考察 在靠近新疆的明水要塞

第五次考察:以“玉帛之路草原道”或“草原玉石之路”為名,在2015年6月完成。主要目的地是甘肅肅北馬鬃山玉礦,兼及馬鬃山以西的入新疆關口明水。這是通過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投標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草原文化研究”之子項目“草原玉石之路”的調研計劃。考察路線是:蘭州—會寧—隆德—寧夏西海固地區(qū)—銀川—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肅北馬鬃山—嘉峪關—酒泉—蘭州。本次考察的重點在于穿越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地帶,探明從額濟納旗向西到馬鬃山,再向西通往新疆哈密的古代路網情況。通過草原絲綢之路北道的田野新認識,從多元的視角厘清西玉東輸的玉礦資源種類,理解早期的北方草原和戈壁地區(qū)運輸路線與玉石、瑪瑙等資源調配有何種關系,與金屬文化傳播又有何種關系,并嘗試解說馬鬃山玉料輸送中原的捷徑路線是否存在的疑問。我們在本次考察出發(fā)的第一站甘肅會寧縣博物館看到深藏不露的齊家文化大玉璋,對其文化史意義作出及時評估。考察成果見《會寧玉璋王——第五次玉帛之路考察報告》 (《民族藝術》2015年第5期)、《草原玉石之路與〈穆天子傳〉——第五次玉帛之路考察筆記》 (《內蒙古社會科學》2015年第5期)。相關的圖文報道見《人民畫報》2015年第7期發(fā)表的秦斌文章《探秘玉石之路》,還有正在撰寫之中的《瑪瑙之路》等新的研究子課題。

1.第七次考察 在新疆木壘縣平頂山

2.第七次考察 新疆清河縣三道海子金字塔

3.第七次考察 阿勒泰博物館草原鹿石

草原文化,本是內蒙古自治區(qū)的社會科學專家在近年來針對中國的長江文化、黃河文化而提出的概念,并有由一批新出版的著述匯集而成的“草原文化研究”叢書。若從人類學研究的產食經濟—生活方式看,不妨更明確地稱之為“游牧文化”。游牧文化是歐亞大陸腹地之中亞草原地帶率先孕育出來的一種飼養(yǎng)家畜和非定居的生活方式,由于其中包括家馬、駱駝的起源和馬車的起源,極大地影響到整個舊大陸的歷史發(fā)展進程。據俄羅斯專家?guī)炱澝啄鹊目捶ǎ菏非捌谥衼喌貐^(qū)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半農半牧的混合型經濟遇到危機,取而代之的便是放棄農業(yè)種植的純粹游牧文化的崛起,而游牧文化的興起同時給偉大的絲綢之路路線形成帶來催化劑(庫茲米娜《絲綢之路的史前史》,英文版第59頁)。在中國北方草原地帶展開的古文化調查,將給亞歐大陸橋的形成史研究帶來新的視角和材料。

第六次考察:玉帛之路河套道。2015年7月完成。行程為北京—包頭—固陽—阿善遺址,鄂爾多斯—保德—興縣—神木—府谷。考察寨子疙瘩、一系列史前文化遺址及其出土玉器情況,特別是興縣豬山的龍山文化大型祭壇情況。考察成果見拙文《興縣豬山的史前祭壇——第六次玉帛之路考察簡報》(《百色學院學報》2015年第4期)。

第七次考察:玉石之路新疆北道。2015 年8月完成。考察路線是:蘭州—烏魯木齊—北庭—木壘—清河—阿勒泰—克拉瑪依—瑪納斯—烏魯木齊。此行主要觀察到草原鹿石和石人等古代游牧文化遺跡,兼及現代玉石市場上新開發(fā)的戈壁灘五彩石英石——金絲玉的出產情況。考察組從甘肅廣河縣出發(fā),經蘭州至烏魯木齊,訪問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自治區(qū)博物館、新疆文聯(lián)、華凌玉器市場等。從烏魯木齊東行至北庭,考察佛教寺院遺址,再驅車東行,至木壘縣平頂山,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隊隊長巫新華研究員接待,考察史前墓葬考古發(fā)掘現場;自木壘縣穿越準格爾盆地北上至清河縣,由郭物研究員接待,考察三道海子圖瓦人文化墓葬和石堆金字塔、鹿石等。再驅車自清河縣西行,抵達阿勒泰市,考察阿勒泰博物館、戈壁玉市場、切木爾切克史前石人、石棺墓群遺址等。回程自阿勒泰驅車南下,途經克拉瑪依、奎屯、石河子、昌吉,返回烏魯木齊。

第七次考察可視為2015年來的第五、六次考察對象“草原玉石之路”的延伸。新疆北疆地區(qū)不僅以草原、盆地著稱,而且是貫通蒙古草原與中亞草原的中間地帶。在草原巖畫、草原石人文化和鹿石文化方面,都屬于和蒙古草原一脈相承的文化傳播帶。

第八次考察:玉帛之路新疆南道及青海道。2015年9月完成。考察路線是:蘭州—臨洮馬銜山—蘭州—西寧—湟源—青海湖—烏蘭—都蘭—格爾木,再從格爾木北上,到花土溝—若羌—且末—民豐—于田—洛浦—和田—墨玉,最后到達烏魯木齊的新疆地質博物館。

第七次和第八次考察的路線設計分別以新疆北疆和南疆為目標,南疆聚焦自阿爾金山至昆侖山一線的傳統(tǒng)優(yōu)質透閃石玉礦帶分布情況,及其當代和田玉市場狀況調研。在第八次考察進入新疆之前,還安排了再度考察甘肅馬銜山玉料和首次考察青海玉主產地格爾木的行程。這樣從格爾木一路往西北行,穿越柴達木盆地和阿爾金山,進入新疆若羌,就將古往今來中國西部主要的玉石產地基本上覆蓋,相當于完成了一次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玉文化資源普查。這樣的新知識不僅對于理解古代文明有很大的益處,而且對于促進當代的玉文化開發(fā)和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也有很好的學術指導意義。第八次玉帛之路考察的目標鎖定為青海道至新疆南道,參與者有籌建中的新疆天陽昆侖文化研究中心、新首鋼礦業(yè)公司河南分公司等新成員。考察地域跨越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qū),單線行程3000多公里。聚焦玉礦資源點約10個:甘肅臨洮馬銜山玉礦、青海烏蘭“昆侖翠”玉礦、青海格爾木白玉礦、西藏拉薩“西瓜玉”、青海與新疆交界處阿爾金山(花土溝,芒崖鎮(zhèn))糖玉礦、新疆若羌黃玉礦、且末糖玉礦、于田墨玉戈壁料、和田玉龍喀什河籽玉料、墨玉縣卡拉喀什河(墨玉河) 籽玉料。玉料信息和標本采樣工作基本覆蓋以上各礦點,大體上包括我國當今玉石原料的青海料和新疆料的主要產地。第八次考察結束前的最后一個考察點是位于烏魯木齊市的新疆地質礦產博物館,那里展出了各種玉石原料的標本。與考察組在各地采集的玉料相對照,能夠更明確地掌握中國西部玉礦資源的總體情況。此次考察發(fā)表的相關成果有:《新疆史前玉斧的文化史意義》 (《金融博覽》2015年第12期)、《若羌黃玉》 (《絲綢之路》2015年第21期)、《白玉崇拜及其神話歷史》 (《安徽大學學報》2015年第2期)。

第八次考察 在且末玉石市場 

第八次考察 和田玉龍喀什河采玉現場

第八次考察 和田“樓蘭玉斧”,章偉藏品

第九次考察:玉帛之路關隴道及隴東道。2016年1月25日至2月2日完成。路線是:蘭州—通渭—莊浪—華亭—崇信—平涼—鎮(zhèn)原—涇川—靈臺—千陽—隴縣—張家川—天水—西安。驅車行程約2000公里。本次考察旨在探明齊家玉器向東的延伸分布、絲路東線之關隴古道情況以及民間收藏情況。重要學術收獲是對齊家文化遺址密集出現的莊浪縣及其與關山道、隴東文化的關系,尤其是“月氏道”的位置確認、對古密須國的認識、對平涼地區(qū)作為關隴文化互動中介的認識、對鎮(zhèn)原縣常山下層文化的初步認識,都對齊家文化來源的認識帶來啟迪。同時也大大加深對中原龍山文化和西北齊家文化之間關系的認識,對齊家文化與先周文化和周文化關系的認識,關山兩側的秦隴古道及其文化互動情況,尤其是自齊家文化到寺洼文化和西戎文化的傳承線索。考察成果見中國甘肅網即時發(fā)表的專家手記系列、《絲綢之路》2016年第6期專刊及《百色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文學人類學”專欄發(fā)表的《第九次玉帛之路考察記》等。

前所未知的“中國故事”

由于古往今來的學者始終沒有啟動這樣以玉石資源和玉石輸送路線為主題的專業(yè)性和系統(tǒng)性考察活動,所以,我們九次考察的新知識積累與發(fā)酵作用正在逐漸顯現出來。有些認識是計劃之中的,有一些完全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從實地觀察和實物資料中找到的歷史信息量是巨大和空前的。這些方面,足以提煉為若干重要的研究和創(chuàng)作素材,講出我們以往根本未知的或不可能想到的一批“中國故事”。借用天水市作協(xié)主席王若冰先生的評語:“以‘玉帛之路’追溯絲路古道歷史淵源,是對絲路文明史正本清源的貢獻。”

下面對此類題材作一個初步的歸納和簡介:

其一,常山下層文化:齊家文化玉禮器傳統(tǒng)的由來。通過物質文化交匯過程的探索,理解以齊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西部玉文化孕育與興起的歷史真相。齊家文化的源頭為什么出現在隴東?隴東位于涇河上游,沿著“涇渭分明”的水路傳播,便與中原腹地(以渭河與黃河交匯處為軸心地帶) 的史前文化發(fā)生密切關聯(lián)。與齊家文化相比,常山下層文化的年代較早,其玉禮器傳統(tǒng)顯然與中原和東部的玉文化源流有關,成為中國史前玉文化發(fā)展中的“東玉西傳”最關鍵的中介者。未來可以追蹤研究的問題是,常山下層文化與中原史前文化的源流關系與互動關系,如廟底溝二期文化、客省莊二期文化、案板三期文化、商洛東龍山文化等。

第九次考察 在千河古道

其二,先夏文化與夏文化:齊家文化與夏文化的關系研究。夏禹出西羌是古代文獻中反復出現的重要信息。過去的理解缺乏整體認識的知識背景,包括民族史與文化史的互動視角。通過齊家文化及其玉禮器體系與中原二里頭文化關系的比較和辨識,特別是陜西石峁文化的新發(fā)掘與認識,能夠對夏文化起源中的西北因素給予切實可靠的物質證明與理論詮釋。

其三,先周與西周文化:齊家文化玉禮器傳統(tǒng)的去向。齊家文化的西北當地后繼者,如四壩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等,都沒有繼承齊家的玉文化傳統(tǒng),使之在西北地區(qū)被迫中斷,難以為繼。倒是從隴東至寶雞地區(qū)的先周文化,以及隨后的周人文化,有效繼承了齊家的玉文化傳統(tǒng),使之最后融入中原國家的玉禮器體系傳承。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新研究領域,需要說明的是,西北史前玉文化在甘、青地區(qū)難以為繼,卻在關隴地區(qū)為周人繼承,其民族學原因是什么?周人既是以夏人后裔為族群文化認同的主體,也是華夏觀念形成中最基礎的人種主體。與周人比鄰和通婚的姜戎族或氐羌族,在陶器形制上便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如周人的連襠鬲與姜戎的乳狀袋足鬲),其玉禮器傳統(tǒng)的有無,同樣體現的是華夷文化之別。需要聚焦的新問題是:在齊家文化與先周文化和周文化之間的關聯(lián)性,是否能夠考慮先夏文化與后夏文化的民族學辨識問題?

其四,馬鬃山與馬銜山:齊家文化玉料來源。中國史前玉文化的地域性分布,如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大都以就地取材的玉料資源為其發(fā)生的物質基礎。齊家文化玉器生產也不例外。過去不知道馬鬃山與馬銜山玉礦的存在,無法弄清齊家文化玉器的資源情況,如今的新認識剛剛揭開序幕,進一步探索的空間還很大,如古代的祁連玉礦開發(fā)情況。

九次玉帛之路考察線路圖

其五,玉石之路:齊家文化玉料東輸路線圖。相當于明確認識距今4000年上下的西玉東輸路線情況,用實證的玉石和玉器采樣,重建失落的絲路史前史之中國段。這方面的未來工作以玉文化標本采樣和GPS定位圖的繪制、中國玉石之路博物館籌建等為發(fā)展遠景。其所能夠拉動的文化創(chuàng)意與旅游新線路開發(fā),是可以預期的。

其六,用玉石之路的原型作用及其文化置換,說明中國所以為中國的原理。探索西玉東輸的常年積累,造就多線路的玉石之路,其所帶來的文化傳播之多米諾效應,波及絲綢的向西出口和佛教石窟寺的東傳,在具體的考察資料梳理基礎上,瞄準以往的學術研究空缺,提示文化傳播中的因果鏈條和時代變化。已發(fā)表論文《從玉石之路到佛像之路——本土信仰與外來信仰的置換研究之二》 (《民族藝術》2015年第6期)、《從玉教說到玉教新教革命說——華夏文明起源的神話動力學解釋理論》 (《民族藝術》2016年第1期)、《多元如何一體:華夏多民族國家形成的奧秘》 (《跨文化對話》總第35輯,三聯(lián)書店,2016年)、《多元“玉成”一體——玉教神話觀對華夏統(tǒng)一國家形成的作用》 (《社會科學》2015年第3期)等。對中國所以為中國的人文地理要素與精神信仰要素之間,找出本土文化理論建構的契機。

其七,玉石之路關山道:揭示秦文化東進中原并最終統(tǒng)一中國的奧秘。最后兩天穿越千河流域的關山飛度,聚焦秦人從甘肅東進中原的路線,觀摩了張家川縣馬家塬西戎墓地發(fā)掘現場,以及清水縣戰(zhàn)國西戎墓地出土的金銀器,體會了先秦古書中所說秦人與戎狄雜居的真正含義,以及秦人兵器領先、馬車和車戰(zhàn)技術領先,以至于最終能夠武力統(tǒng)一中國的奧秘。可以說,玉帛之路的實地考察逐漸讓我們明確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深刻學理。為什么秦統(tǒng)一中國后要熔化天下之金屬兵器,用一件至高無上的寶玉和氏璧打造象征天命和權力的傳國玉璽?關于秦人族源問題,目前學界有“東來說”和“西來說”相持不下。我們認識到,東來的玉文化和西來的金屬兵器文化和馬文化,正是成就秦人豐功偉績的關鍵文化融合要素。

玉帛之路:重建中國文化品牌與中國話語

在文化自覺與反思西方學術話語的背景下,為重建中國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文化品牌,九次玉帛之路考察活動提煉出一個現實的文化建設目標——將有數千年歷史的中國玉石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了和當下流行的“一帶一路”國家戰(zhàn)略相呼應,玉石之路的系列考察活動借用了中國人熟悉的古漢語詞匯,從本土立場出發(fā),重新命名為“玉帛之路”考察活動,希望能夠比源于西方人的“絲路說”更為完整地體現這一條中西交通要道形成的歷史真相和因果鏈條。

新時期以來的文學人類學一派跨學科研究,打通文史哲和考古學、神話學,倡導實物證明的四重證據法,將8000年延續(xù)至今的玉文化作為華夏文明發(fā)生的一條文化主脈。發(fā)源于西遼河流域的史前玉文化,經過約4000年的傳播,覆蓋到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史前玉文化傳播的信仰原因,可概括為以玉為天和以玉為神圣的玉石神話系統(tǒng),作為先于文明國家而形成的一種“國教”,積淀為華夏國家的核心價值觀。無論是儒家的“君子比德于玉”倫理觀,還是道家的玉皇大帝信念、瓊樓玉宇的天國想象,乃至“寧為玉碎”的舍生取義精神,以“溫潤如玉”為理想的藝術美學,無不發(fā)源于史前的玉石崇拜神話。考古學提供的出土玉器敘事鏈,表明華夏文明及其獨有的核心價值理念足有8000年歷史,堪稱舉世罕見。研究表明,中國玉文化史潛藏著一種巨大的文化資源,亟待從國家文化戰(zhàn)略層面給予重視和開發(fā)。基于九次玉帛之路考察的西部田野經驗,2016年初,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文學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研究”課題組名義提交的對策報告《玉文化重建中國文化品牌》中指出:

“玉帛之路”的提出,可以成為一場中國本土文化重新自覺運動的開端及助推器,促進人文學術知識創(chuàng)新的起跑點,也能夠成為拉動文化產業(yè)和經濟轉型的符號資源。

當今的大國崛起之現實需求,逼迫出新的學理問題,那就是重新認識中國文化的特質,確認中國傳統(tǒng)的核心價值。隨著“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實施,給西部大開發(fā)的方式帶來轉變:從自然資源開發(fā)到文化資源開發(fā),當下可實施的是橫貫陜、甘、寧、青、新五省區(qū)的玉文化旅游路線設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玉之所存,道之所在。

前人植樹,后人乘涼。玉帛互動,千秋萬代。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構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特黄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9999在线视频|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美女毛片在线|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亚洲性网站|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网在线观看| 色香蕉影院| 一级不卡毛片|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国产理论精品| 人人爱天天做夜夜爽|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欧美日本激情|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不卡|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9cao视频精品|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国产成人综合网| 91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欲色|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91青青在线视频|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美女观看| 欧美精品高清| 美女视频黄又黄又免费高清| 婷婷六月天激情| 久久超级碰|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 www亚洲精品|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国产无遮挡裸体免费视频| 国产福利拍拍拍| 91成人免费观看|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另类专区亚洲|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亚洲精品图区|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欧美|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国产第四页| 国产精品 欧美激情 在线播放| 免费午夜无码18禁无码影院|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日韩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黄色片| 无码免费试看| 亚洲男人在线|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原味小视频在线www国产|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免费不卡视频| AV熟女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