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食
大山深處的夢想(紀實)
梁食

插畫 寧 寧
我從小生長在山區,走的是崎嶇的山路,見的是鄉親們肩挑背扛和刀耕火種的忙碌身影,還有那間間茅草屋和破舊土坯房在群山綿延中成了特別點綴……這些都是兒時刻骨銘心的記憶。于是,立志走出大山就成了我兒時最純真最質樸的夢想。抱著走出去的夢想和期盼,兒時的我無比勤奮,通過努力,終于在1993年7月考上了夢寐以求的四川西華大學,那時心想,總算走出了大山。
大學畢業后,我就職于一家農業高科技股份公司,每月薪酬不菲,工作也較穩定,這對于一個農民子弟來說,應該算是不錯的選擇和歸屬。但我看來,那只不過是平常人想要的生活。通過兩年大都市的歷練,我漸漸發現,我是大山的兒子,走出大山也許是兒時的初衷,回報大山才是我今生不變的追求。有時,我一次次地問自己,我拿什么回報生我養我的大山呢?光憑一腔熱血是無法實現目標的,我僅有一些農村實用技術,可是缺乏資金做后盾,無法施展抱負。于是,我毅然離開了安逸舒適的工作環境,開始嘗試人生第一次創業。
創業之初,我首先想到的是具有山區特色的山野菜、山臘肉。通過商量,2000年3月,我和幾個合伙人在成都開了五家以銷售山野菜、山臘肉為主的連瑣店,由于當時對市場定位、產品配送、貯藏保鮮等研究不深,加之對市場行情把握不準,連瑣店終因失敗而告終,當年直接虧損50多萬,就這樣,數十萬本錢一下子血本無歸。那段時間是我人生最茫然、最無助的時候。但我仍不放棄,決心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后來,我偶然發現,店里有一個叫香麻牛肉的產品,相比店里面其它產品,銷量不錯,于是,我們決定在這個產品上好好做文章。在總結失敗經驗的基礎上,幾經打拼,幾經摸索,幾經艱辛,我們由最初的手工小作坊一躍變成了工廠化規模生產,實現年利潤300多萬,我們的產品逐漸開始有了名氣。
第一次創業,雖然有些曲折艱辛,但還是幸運地成功了,同時,讓我收獲了人生第一桶金,初次嘗到了創業成功的幸福滋味。然而,轉而一想,自己富不算富,只有家鄉富才是真正富。憑著對大山的眷戀之情,我決定把自己學到的技術帶回家鄉,用實際行動去踐行不變的初衷,帶領父老鄉親共同增收致富。于是,我義無反顧回到了大山深處,開始了人生第二次創業。
剛回到山里,有朋友就問我:“在城里過得好好的,咋忽然又跑到這窮山旮旯里來瞎折騰?”我總是笑笑說:“城里太擁擠了”。
山里的孩子不忘山。特別是老家筆山,那里的山綿延起伏,那里的水清澈甘甜,那里的人們淳樸熱情……,這一切似乎都在告訴我,在這里搞綠色食品開發極具吸引力?;诙嗄陱氖罗r業及食品加工業的經歷,考慮到“黑作坊”“瘦肉精”“僵尸肉”“農殘超標”等等讓人們對食品安全有了陰影。為了避免類似悲劇重演,為了讓產品在市場立足,為了讓誠信在消費者中有口碑,只有走自我發展道路。我深知,食品企業如果沒有自己的原料基地是很難保證食品安全的。倘若,原材料供應商做假或提供不合格原材料,那就無法保證生產合格產品。所以,首先得有原材料供應基地,只有這樣才能從源頭上做起,真正實現全程可控可追溯。經過廣泛的前期調查與深入論證,我決定在大山深處建設肉牛生態養殖場、山野菜和有機蔬菜種植基地,并同步建成加工廠,真正實現“產—供—銷”一條龍。
說干就干,憑著一股熱勁、闖勁和干勁,橫下心來朝著目標走下去。然而,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不難想象,在荒無人煙的大山中搞建設那是何等艱難?;纳綗o路,逢山開路;荒山無水源,筑壩建塘;荒山無用地,千鋤萬鋤開墾變地;建牛棚無平地,就用挖掘機挖山平地;水電不通,幾經多方協調才得以解決。為了加快建設進度,我親自參戰,親自施工,并與家人一道在荒涼的山坡上搭建的臨時工棚里住了幾乎整整一年,夏日的暴風雨不知何時淋透了衣衫,冬天的暴風雪不知何時掀翻了簡易的屋頂,多少個不眠之夜的痛苦等待,多少個日日夜夜心靈無不承受著非人的煎熬。就這樣,憑借不服輸的毅力和韌勁,無聲無息地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2014年1月,在當地黨委政府、獅嶺村村兩委和全村村民的大力支持下,先是在筆山獅嶺村流轉了三千畝荒山荒坡及林地,隨即整理土地1500余畝,建天然牧場和人工草場2000余畝,開挖土石方1.2萬方,完成場區內3公里道路整理、片石鋪設及硬化,修建辦公室和職工宿舍500平方米,建牛舍5棟、共3000平方米,可存欄500頭的飼養規模,不惜重金建成牛糞封閉處理系統和草場排灌系統。整個工期歷時1年零2個月,累計投資1000多萬元,并于2015年8月注冊成立了“四川大坪山農牧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存欄肉牛350頭,對接發作展合作養戶56戶,每戶養牛10到20頭不等,戶均增收1萬余元,種養基地初具規模。
目前,我們的基地尚處在建設投入期,水、電、路、通迅也在進一步完善中。要知道,農業產業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基礎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漫長投資回收期。但我認為,人的一生,能實實在在地做一件憧憬的事,不僅值得,而且無怨無悔。特別是看到那些背景離鄉的鄉親們,常年在外打工掙錢,舍棄與家人的團聚,忍痛拋下父母和子女,我真希望有一天能讓他們回到家鄉,在自己的故土上掙錢,在家門口致富。
經過幾番打拼后,我逐漸意識到,靠單打獨斗難以形成氣候,而且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也比較弱,唯有抱團發展才是發展壯大的最佳途徑。下一步,我們將實行“公司+專業大戶+農戶”的發展模式,堅持走產業化發展之路,努力打造極具魅力的山鄉特色產品。為此,我們將采取“四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公司將改良的優質能繁母牛寄養給農戶,農戶利用荒山荒坡低成本進行散養,并免費為農戶母牛配種,及時提供疫病防治和養殖技術;第二步,公司以高于市場價10-20%的價格回收農戶所產牛犢,并通過早期斷奶技術,讓牛犢很快過度到架子牛,然后再把優質的架子能繁母牛寄養給農戶飼養;第三步,公司將架子公牛及淘汰母牛銷售給定點養殖場育肥;第四步,公司對育肥后的肉牛進行回收,并進行精深加工。最后,公司通過市場銷售終端,靠產品加工附加值和市場營銷實現利潤。這樣,既實現了全程產業鏈的可控,又縮短了各個環節的生產周期,還保證了各個環節利潤的有效分配,從而達到多方共贏。
路漫漫其修遠乎,吾將上下而求索。我知道,今天,我所做的一切,僅僅是剛剛邁出了第一步,離成功還差得很遠很遠。但是,有家鄉良好的自然生態資源和優越寬松的發展環境,我堅信,我的事業會越干越紅火,信心也會越來越足,創業的干勁也會越來越大;我堅信,一定能走出一條山區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之路,讓荒山荒坡真正變成綠水青山、金山銀山;我堅信,我的夢想也一定能實現!
四川省平昌縣農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