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茂琳
民俗四則
田茂琳

鑼鼓聲響招喚人
棒打鑼鼓草,鬧熱助干活。山高地陡農莊遠,萬籟寂寥林野田。于武都區裕河鄉廟壩村夏季雙聯,在赴大水溝社的路上,突然從觀音崖的山脈道間,冒出荷鋤的人群、鑼鼓的聲音,我愜意好奇詰問,方知曉這是開展棒打鑼鼓草活動。
“六月草,棒打倒。” 因多在鋤草時演唱,故而得名。打鑼鼓草又稱攆鑼鼓草,當地的鑼鼓草活動,據傳起源較早。它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特定的鄉賢文化,來源于人們擊鼓鳴鑼吆喝驅趕野獸和祭祀山神,后由于時代的發展,太平軍的遺風而演變轉化成一種農耕勞動山歌。裕河鄉廟壩村自發組織民間活動,充分重視傳承和弘揚古代文化,有力豐富了村民精神生活,推動民間音樂表演的草根文化再現。
要說廟壩村,在多數人的眼中經濟很落后。毋庸置疑,即便是落后的地方,也有值得驕傲的民間音樂文化。如果用心整理就能從點滴的生活中,挖掘出當地民俗資源,供廣大村民學習繼承,并用這些鄉賢文化來凝聚民間力量,傳播主流價值,有力地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可不是嗎,我搜集整理這鑼鼓草民間文藝,對當地文化就是最好的宣傳和弘揚。
五黃六月,夏日炎熱, 雨多草盛。地里麥收剛結束, 包谷又急待鋤二道雜草。正好,我趕上熱鬧場景。社長談天強說:“過去,地里出現草荒,為了打‘殲滅戰’,許多戶的勞力聚集,男女老少齊上陣,一起來‘打鑼鼓草’消滅草荒。今天,聽到你要來,我便召集大家,排練演習鋤苞谷草,全社人好熱鬧熱鬧。”恰好,大家有了相聚的機會,我也有了拍照的機緣。
正宗的鑼鼓草歌,在活動開始前,要請端公安神:
請山神,請歌爺,請歌娘,再請五方神靈,請太陽、土地、八大神。
首支端公歌叫《立五門》,即:
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壬癸水,北方庚辛金,中央戊已土。
端公唱罷,才入正題,人群涌動,走向地頭。我知道,廟壩村有四個合作社,其中大水溝、觀音崖兩個社,耕作方式落后,近乎刀耕火種, 朝天一把籽,廣種薄收遍地開花。一戶人要種十多畝土地,為趕季節,加快田間薅草進度,組織二至三人,在人群中邊敲鑼鼓,邊唱督工歌,這倒是一種祖傳的好辦法。

端公安神
起歌頭,通常無固定的形式,不循規蹈矩,男“引子”歌師一開始,即召集人時編唱:
早早起,霧沉沉,層層濃霧不見人。
東方一朵紅云起,西方一朵紫云騰。
紅云映紅山和水,太陽照著唱歌人。
鑼聲驚得河水響,鼓聲震得山谷鳴。
百鳥驚得滿天飛,野獸驚得藏山林。
女歌手精明強干,接唱:
哥哥呀,請等等,天天鋤草你帶我。
你唱山歌我接應,我唱山歌你回聲。
歌詞唱得要文明,音調要合我的心。
唱得天地要晴朗,唱得日月放光明。
魔鬼聽了打顫顫,谷神聽了喜盈盈。
歌師開懷,預示這一天勞動正式開始,鑼鼓敲打,唱:
滿地人兒黑壓壓,我為大家起歌頭;
裁衣先從領上起,唱歌先從我開口。
正題歌,也叫開本歌,即薅草進入高潮,歌師唱有故事情節的民歌,如:
玉米葉兒像把刀,三月點種四月鋤。
花兒開在尖尖上,棒子結在半腰中。
女歌手唱:
陽光著地四山晴,唱支山歌去搬兵。
男兵搬來楊宗保,女的搬來穆桂英。
歌師唱:
夏季天熱白日長,收了麥子鋤草忙。
幫人幫心幫到底,苞谷壅土根莖狀。
女歌手唱:
苞谷根莖見了鐵,一夜苗葉長一截。
白天與哥見得面,晚上哥來妹寬懷。
鑼鼓草活動,內容風格靈活,陣容變換機動,不同于官方行政程序,側重禮儀干活。演唱時,村民譽為“歌把式”的歌師白斗成,立于陣前,手擎大鑼,另二人挎鼓、拎鈸,待鋤草的人依地形排開后,便順著節拍敲打。鑼鼓響聲擊鳴,人群一陣嘻笑,音調清壯輪轉,緩急抑揚相合。唱詞有些是原始版,有些是隨機現編,隨情高唱。有時,尋找進度慢或做活質量差者,去身后邊敲邊唱,以激勵出活,提高質量。此形式有趣,能消除勞作疲乏,能解困勞累寂寞之感。

鋤禾日當午
休息間,我問及歌師白斗成,他說:“唱詞有正本,也有即興創作”。記憶猶新,歷歷在目的是歌手,站在鋤草的隊列面,有節奏的打一陣、唱一陣。歌師一般很優秀,由記憶力強、經驗豐富、嗓子好的中老年人擔任。經觀察,在鋤過一家地后,再挪向另一家地時,只要鑼鼓一響,大家就扛上鋤頭跟在后面,場面緊張而熱烈。可見,鑼鼓草活動深受山民歡迎,不僅可以加快勞作速度,大家也能享受歡欣鼓舞和勞動幸福。
經咨詢,鑼鼓的節奏俗稱引子,有軟九錘和硬九錘。引子一段,唱一折子,卻有鄉風之道。如歌《排頭》:
太陽出山東方亮,敲打鑼鼓進地間。
男女老少加把勁,鋤草樂得喜洋洋。
一號女歌手接唱道:
今天鋤得你家地,明天要鋤我家田。
男排東來鋤地邊,女排南來鋤中間。
誰人出工不出活,鋤到他家多吃饃。
接著二號女歌手唱起《綠林金猴》:
米尖山上青岡樹,觀音崖上野桃林。
青岡林藏金絲猴,野桃樹結蜜桃果。
金絲猴吃橡子果,有情人吃獼猴桃。
一號女歌手接唱道:
腳上無鞋穿草鞋,身上無衣麻布片。
走去五馬買鞋穿,藥背陽壩換衣衫。
出門路難誤了田,莊稼長蒿成草原。

互助鋤草,向上塊地邁進
我聽到這些山歌,超脫生存名句,歌詞唱腔動人。除即興之外,有唱秦香蓮罵陳世美的,有說岳飛斥秦檜的。也還有唱生產、生活、婚姻愛情的……內容廣泛,生動活潑,地域特色濃郁,鄉土氣息撲鼻,尤其無路的生活困苦,催人淚下,感人臟腑。
陽光照頂,天氣正值農歷六月酷暑,鋤草的人們在齊肩深的包谷苗中,一邊爭先恐后,精神振奮培土除草, 一邊大汗淋漓, 熱氣騰騰聽歌,絲毫無勞累之感。然而,每當鋤草隊伍亂套時,唱詞馬上進行調整。對不合正理的、偷奸耍滑的,出工不出力的或調侃,或規勸,或打趣,或逗樂。鑼鼓草的歌文很多,有《三國》、《八仙》、《梁山伯與祝英臺》等,但大多是現編現唱,邊擊邊想,邊打邊唱,內容均為口頭創作,見好夸好,以物及人。

鑼鼓響,力量添
我聽得清楚,鑼鼓聲響亮熱烈,在山谷里久久回蕩。唱者慷慨激昂,出口的詞句大都清新活潑,瑯瑯上口,妙趣橫生,常常牽得滿地歌聲滿坡笑,勞累疲乏霎時消。有時,歌師見鋤草人累了,就唱幾支情歌調味提神:
哎!清早起喲清早來,清早露水打濕鞋。
打濕繡鞋不要緊,打濕歌本揭不開。
踏著八字步,等著太陽曬,曬干歌本好開臺。
勞動群眾一派和聲,波瀾起伏。接著合唱:
太陽出來萬丈高,姐妹兩人曬花椒。
姐姐熱得大張口,妹妹曬得汗長流。
太陽落山遍地陰,陰山涼水冷冰冰。
勸姐莫喝陰涼水,勸妹莫涼冷哥心。
二號女歌手短句唱腔有:
一條小獵狗,睡在朝門口。
情哥你要來,腳兒輕輕走。
如果有人倦怠或伸腰擺龍門陣,歌師編歌指斥:
下地鋤草要攢勁,莫在地里站個坑。
莫把鋤把喂奶頭,謹防鋤把長根啃。
原來他們的唱詞真不少,有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一般是單句虛詞拖腔,復句押韻,且一韻到底。當地風俗男嫁女娶,一號女歌手十字句如:
老公做事情真不要短見,
怕勞動還貪財為的哪般?
嫁我后再不回來建家園,
我寧獨身不讓你進門檻。
山歌調門多,演唱形式豐富,有領唱、齊唱、獨唱、對唱,有時唱到精彩處,勞動隊伍中出現有人吆喝。有時譽為“歌把式”的歌手,連打幾分鐘鑼鼓,不唱一句歌詞時,下面便接嘴唱了:
哎!唱歌師傅快點唱,莫站地間不歌唱。
老的得起相思病,少的掛起斷頭腸。
男歌師趕快接唱:
哎!鋤草莫薅吊頸草,暴雨露水能扯活。
鋤草要鋤苦菜花,男人好了女人夸。
鑼鼓草的演唱歌詞不拘一格,被當地譽為歌手者,都見多識廣,才思敏捷。打鑼鼓草,主要圖快,有的人怕跟不上,就拖著鋤頭刨著跟大家走。

有背著孩子鋤草的女人
“揚歌”是整個山歌的最精彩部分,唱詞既可以固定,也可以根據當時的勞動場面即時編唱,還可以采用盤歌的形式一問一答。吼唱的時候,歌師可以盡情發揮,借以激發鋤草人的勞動激情,唱出祈求豐收的強烈愿望:
鑼鼓打得響錚锃,聽我字句唱分明。
莊稼神靈切實保,定叫五谷得豐收。
一天地里走三次,三天坡里走九巡。
不準老鴰啄種子,莫叫野豬拱根苗。(女聲配合唱)
捉到害蟲要捏死,抓住蝗蟲要喂雞。
綁定野雞砍翅膀,打倒野豬大家分。
苞谷個個像牛角,黃豆角角把船撐。
山神爺爺要高興,保佑年年谷豐登。(女聲配合唱)
中午,休食。到鄰近農戶家中打招呼吃飯,去主人家也有不請自到的。來者都是客,客也是勞力,雖不付工錢,但酒肉煙茶招待少不了。除此之外,還要給歌手預備潤嗓子的蜂糖水。

鑼鼓歌手攢勁敲唱,荷鋤之人攢勁除草
午飯,則為風味小吃——豆花面、火锨饃、炒臘肉。飯量大的三大碗面,再加兩塊火锨饃,和著炒臘肉下飯;飯量小的兩大碗面,添一塊火锨饃和炒臘肉。
下午,鑼鼓班子不變,成了固定組織。第一支歌由歌師唱:

歌師敲響鑼鼓招集人
哎!鋤草的人正來喲,好像八仙來過海。
八仙過海八個人,今天諸神下天界,各顯神通擺擂臺。
女歌手接唱道:
喂!你一聲來我一聲,叫聲歌師你聽好。
我唱四句不要緊,你唱四句不得行。
男歌師接唱道:
啊……喂!不要緊來不要緊,唱歌不比念五經。
念錯五經沒人愛,唱錯山歌沒女人。
女歌手接唱道:
啊……哎!沒得山歌說女人,沒得鑼敲敲銅盆。
沒得扇子煽草帽,沒得褲兒拴圍裙。
沒得饃吃炒玉米,沒得茶葉喝泉水。
沒得橋過水濕身,沒得車路人步行。

人們從地邊開鋤
歇火吃煙時,男人就唱輕松一點的:
喂!吃袋煙來把灰嗑,煙鍋放進妹懷窩。
只怕煙鍋火沒熄,火星燒了嫩肉膜。
歇氣時唱,比干活時唱輕松得多,女方也不放過男方示弱:
哎!喝口涼水把嘴噎,噎水吐到哥懷里。
只怕涼水驚了肉,驚得全身打麻藥。
整天鋤草鑼鼓活動,有田間生產、鋤草勞動、歌唱表演藝術等形式內容,主要以敲鑼打鼓、山歌演唱的方式,給鋤草人提勁。我問及當地人,他們只說勞作演唱,以此能提高勞動效率而世代相傳,側重表現勞動生產與山歌音樂。我知道用高亢的唱腔,并加之鑼鼓穿插幫襯,讓人聲與器樂交相輝映,加上詼諧幽默的唱詞,場面十分喜人。若經過民俗文化工作者的搶救、挖掘和整理,此活動就能走出山寨,走向大江南北。
在結群鋤草時,一般有兩位歌師領唱或對唱山歌,一人按節奏擊鼓,一人應點敲鑼,鑼鼓間歇,歌聲即起,輪流對唱,整日不歇。
歌詞內容多為生活、愛情,以及流傳的王昭君傳說、“三國演義”、“封神榜”、“梁祝”等1000多首。加上隨口編唱的五句歌,數量無法統計。
下午,歌師隨口編唱的五句歌如:
唉,唉!唱歌莫畏難,不是扎花繡牡丹。
繡花要用針和線,唱歌只要舌頭卷,誰陪我歌師唱幾天。
又如男唱:
哎,哎!妹兒住在對門巖,看著身子長成仙,
早上看到妹背水,晚上看到妹抱柴,我恨無翅膀飛攏來。
女接唱:
噢,噢!大哥住在對門巖,我不想你莫要黏,
家有茶園幾面山,誰有技術能炒菜,我就娶他做嫁門男。
男又接唱:
哎!妹兒莫怪哥身懶,我疼妹妹似姑仙,
我給你買韓國貨,早奶晚霜洗發水,還有蘆薈保健套餐。
女接唱:
噢!大哥莫說妹不賢,我知哥哥心兒甜,
我愛祥宇化妝品,奶霜精華洗發露,橄欖油呀我最喜歡。
男又接唱:
哎!怪哥不知妹兒戀,我愛妹妹當娘看,
我給你買祥宇貨,早清晚洗橄欖油,保健套餐購齊全。
敲打樂器,單人接歌或互相接歌,你叫我接或兩人叫,一領眾和,或鋤草人一齊接。鑼鼓師有時自打自唱,不拘一格。我看到“唱”和“打”配合不同,若唱時不打,只以鑼鼓作奏,謂之“住鼓聽聲”;若邊打邊唱,以鑼鼓伴歌,則稱之“鼓里藏聲”。有的地方還配有嗩喇,稱為“吹鑼鼓”,僅用打擊樂器伴奏接腔的稱作“盤鑼鼓”。
鑼鼓的演奏方法,種類很多,復雜多變,有快節奏和慢節奏之分。鑼鼓點子一般是由慢到快,隨著節奏的加快,達到勞動的高潮。一天之內,形成三起三跌,特別是在收工之前,要趕勞動進度,鑼鼓節奏越來越快,勞動場面常用“餓馬奔槽”來形容。鑼鼓歌師既要演奏,又要演唱,勞動時間內不能間斷,一天下來,其強度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住的。因口唱時要與鑼鼓演奏相配合,互相襯托,得以緩沖。一般是在每一句唱詞中,要配以鼓鑼,在句尾上,配以較長時間的鑼鼓點子,使鑼鼓在演奏中,較山歌的比重大些。

下午鋤草,女孩為看熱鬧比男孩來的多
特別是在太陽當頂最熱和薅草最累的時候,歌師的歌也就更來勁了。如發現有人薅草時體力不佳,歌師便會跟在掉隊人的后面,敲鑼打鼓,唱歌鼓勁,以示盡快趕上。頓時,鑼鼓聲、鋤頭聲、歡笑聲連成一片,掉隊者也很快追上,一大片玉米地眨眼工夫就被鋤完。
歇氣歌,即勞動間歇休息時唱的歌,多為一些風趣的山歌或情歌。如男:
清早起來上山梁,梁上有個好泉塘。好個泉塘無泉水,好個妹兒無好郎。
如女唱:
太陽落坡屋外暗,妹兒出來收衣裳。衣裳搭在肩膀上,瞟上一眼情哥郎。
下午收工時唱:
喂!太陽落山天上黃,犀牛望月妹望郎。
牛郎望月盼織女,妹兒望郎進閨房。
“送神”部分,唱詞不多。送走神靈后,還要唱幾句頌祝東家五谷豐登的話,整個過程方才終止,而一天的薅草勞動也到此為止。
總之,鑼鼓草歌伴隨勞動產生流傳,“文革”期間一度絕跡,近年來生活好了,隨著責任制的落實,山區興起“互換幫工”之風,鑼鼓草活動隨著新農村建設,自然重振旗鼓,很有大展雄風之勢。
晚上,我對棒打鑼鼓草作了詳細調研,有老者告訴我:歷史上,觀音河一帶就富有,只是山大溝深人稀少,單家獨戶勞力不足,加上野獸出沒,竊食莊稼,傷害人畜。在這種特定的自然條件和勞動環境中,當地人便團結互助,配以鑼鼓敲擊,形成結伴成群、協作生產的勞動作息,起到驚嚇野獸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了獨具的請神求愿、組織生產、鼓舞生存、調節情緒等功能風格,成為鋤草者的勞動進行曲。
眾所周知,幾乎中國每一個地方農村,都會有一種獨富特色的文化現象。棒打鑼鼓草,深植于中國西部民間社會的厚土,而以隴南、川北、陜南最盛,喜聞樂見于山區,確有“一鼓催三工”之效。這種草根階層文化現象,既是地方人文和歷史的深厚積淀,也是一方水土的文化品格展現,更是一個地方的農耕人文共識,并能彰顯村民的文化自信。
鋤草鑼鼓觸山歌,民俗戲曲自樂娛。音域寬廣渾厚亢,震撼山谷氣勢磅。棒打鑼鼓草很有特色,能調動農民在田間的激情,是廟壩村固有的民俗項目,可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另外,廟壩村的棒打鑼鼓草,與其他村的格式不同,邊打邊唱,現編現唱,堪稱能人。打擊樂有鑼、鼓、鈸等,歌手領唱,眾接腔合唱,配以鑼鼓伴奏。鑼鼓聲響亮,時輕時重,陰陽有致。唱者慷慨激昂,勞動者的和聲波瀾起伏,在山谷里久久回蕩。地域特色濃郁,鄉土氣息撲鼻,原生態韻味悠長。
愿鑼鼓草歌越唱越紅,唱出裕河的秘密,唱出觀音崖山脈的快樂。
羊年送歸,猴哥上崗。春節喜慶,氣溫乍暖還寒。武都區五馬鄉文化站楊富江打電話說,正月九日至十二日,有兩處“男嫁女娶”的婚配活動,均邀請我參加。早年間,我也參加過孔雀女娶鳳凰男的婚慶活動。可見,男嫁女娶,熱鬧非凡,不只是個別縣鄉的專利,而武都區的五馬、裕河、楓相到康縣陽壩,都有同類型的婚姻,并形成整個五陽路帶的婚俗主流,真值得我去探討恭賀。
新修建的五陽路,織交于隴南嘉陵江支流東南,通途于甘肅、陜西、四川“金三角”西秦嶺。大年正月初十上午,出市區,上高速,車輪沿著隴南至廣元飛馳,然后在琵琶下高速,過缽羅峪梁,朝裕河方向行駛。一路上,年事鞭炮聲頻,爆響聲不絕于耳。
五馬街上人頭涌動,最勾人的“男嫁女娶”送親車隊進西山村,停頓于小河壩女方家的新結彩門前,“女娶男嫁”婚事儀式興起,嗩吶鑼鼓迎嫁隊令人稱奇。這沿襲已久的“留女不留男”習俗,與“男娶女嫁”完全顛倒。遺憾的是有些習俗未能張揚鋪陳,致婚禮傳統元素不足。但為幫忙而來的楊凱恒、王來成、何庭明助陣渲染,孔雀女娶鳳凰男的婚事,辦得比他人更要轟轟烈烈。

西山村的嗩吶鑼鼓奏樂迎接男嫁女娶隊伍

新郎新婚為村干部敬酒
楊福江咬耳朵,知道文化含量隱情,告訴我說:“別惋惜,正月十二日一處親戚結婚,由五馬鄉觀音崖男嫁女娶至裕河廟壩大水溝,屆時可去大水溝參加婚禮活動,可能舉辦的文化內涵更深厚些”。
正月十二日下午,我在裕河鄉李巍巍同志的陪同下,來到了廟壩村大水溝社,參加了“女娶男嫁”于深山老林的特別婚俗。這是一個沒有公路的山莊,我們到得女方家門前,只見七彩門高扎,紅燈籠高掛。經介紹,主家閨女名叫李芳,妙齡20歲;所娶男郞名叫尹正奇,現年23歲,家住五馬鄉觀音崖村店子河。經細看,木屋為巴蜀秦房漢瓦,七彩門東向的對聯是:鴛鴦結隊吉祥如意,鳳凰成雙百年好合;橫披:張燈結彩。西向的對聯是:女娶男嫁大水溝,男嫁女娶觀音崖;橫披:百年好合。
下午申時,一陣鞭炮聲響起,引親者在前,送親者在后,八抬大轎忽閃著新郞官的隊伍到達。聽人議論:空前絕后,令人刮目,好派威風。

男嫁女娶八抬大驕
頓時,嗩吶鑼鼓奏樂迎嫁。新郞官坐花轎,送親接親人簇擁,客人們踴躍彩門前。司儀主持:“禮炮鳴起,迎風接嫁。新郎官下轎,雅禮先生對臺”。彩門前女方雅禮先生董福財輯禮:“張燈結彩彩門前,迎接新郞福滿山;彩門前備迎喜酒,千枝松柏結蒂蓮”。敬罷首杯酒,又道:“觀音崖到大水溝,男嫁女娶牽紅線;女娶男嫁成雙對,夫妻合偕家生財”。敬上第二杯酒道:“黃道吉日結良緣,彩燈高掛興家園;傳湊新家百年好,富貴泉涌福祿來”。男方雅禮先生一行喝過酒,對臺回禮:“尹家君丁嫁談家,子孫發達有榮華;夫妻相合百年好,人興財旺勤持家”。回敬畢酒,又輯禮道:“今日引來男配女,明年添丁家有財;尹談兩家力對接,成事立業振家門”。

雙方雅禮先生會面對臺
我瞅瞅新郎小伙,帥氣十足,底氣驚人;再瞧瞧新娘閨秀,溫柔賢惠,麗氣襲人。對臺接親至誠,婚禮司儀道:“給新郞兄弟姊妹發喜錢,迎接新郎入彩門到中堂”。伴郎伴娘攙扶一對新人進中堂,司儀高呼:“一拜天地,二拜宗堂,三拜父母,夫妻對拜”。又道:“鳳凰配孔雀,送新郞新娘入洞房”。

伴郎伴娘攙扶一對新人入廳拜堂
婚禮至此,人滿扎堆,拜堂結束,中堂人散。司儀呼叫:“賓客升位,席別安杯,鑼鼓奏樂,茶酒招待”。我亦看出,十大碗上席期間,新郎新娘在伴郎伴娘陪同下敬酒,成為婚宴中的一道風景線。
晚間議程,抱子座談,更名換姓,立書寫約。這種習俗與中國現行的婚姻不同,男子被娶到女家之后,必須改換出嫁前的姓名。新郎不僅要改姓所嫁新家的姓,就連名也要由女方家重取。闡釋核心是把男孩娶進屋,一個新姓名就此誕生,于女子接代傳遞延續香火。但是原身份證姓名不變,也不等于宣告原姓名要從此消失。我眼前的新郞名叫尹正奇,雙方商議婚后的名字叫做談德奇,爸媽還向新兒發了更名的紅包。
第二天,婚禮主持司儀,繼續施行職責。在早宴上,為兩位媒人發跑路的錢、鞋,送茶、煙、酒答謝。一對新人和雙方父老親戚合影,照全家福像以示新家興起。

全家福合影于彩門
婚禮完畢后,我細想夫以妻居的風行,不管婚俗與傳說的太平軍有關無關,它是不是中國母系社會以女人為中心的婚俗的沿襲和繼承,現實是男子就婚于女家,即以女家主體定型,支撐門戶,備受寵愛。這種婚姻形式,與男子入女家生活,被稱作去當“招贅女婿”、“倒插門”截然不同。女娶男嫁為延續子嗣,所以夫改了女家姓矣。
就婚禮舉辦來講,女方家隆重準備相當豐盛的宴席,有些還準備豐厚的彩禮,迎娶新郎的到來。男方家也會給“出嫁”的兒子準備陪嫁,若生兩個孩子,可頂回一個姓。事實上這種婚姻形式很好,男人用不著貸款攢錢娶媳婦。同樣,能起到減輕家庭負擔,穩定社會的作用。
男子們,五陽路帶風俗好,孔雀女娶鳳凰男,動身吧,何樂而不為呢!
(一)
女娶男嫁,男到女家,更名入籍,主婦當家。其婚俗奇異獨特,覆蓋范圍成片廣泛,習俗情懷已成為史詩。經初步調研,女娶男嫁的婚配、成家、敬孝、傳承的習俗,成為裕河人唱響幾百年的主旋律,連接至康縣陽壩、武都區五馬、洛塘、楓相等鄉鎮的近百十個村社,興家立業的文化影響約達六萬人,給社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難解之謎。
過去奔走裕河的原因較多,只緣在下山區一帶開展中藥材、食用菌的科研活動,市委又委派我做黨內雙聯、“5.12”大地震救災重建、聯村聯戶等工作,既深入農村常接地氣,受邀參與過部分民間婚禮活動。尤其有一幅新婚夫婦門上對聯讓我琢磨,左聯“鳳求凰百年好合”,右聯“男嫁女萬代傳承”,橫幅“幸福安好”,讓我考究了裕河人的婚俗形成,有了一些閑時走訪后的樸素認知。
裕河人的“女娶男嫁”婚俗紛呈異彩,但要其詳解歷史,能說個一二三,卻說不出個四五六。時下,五陽路通途,對 “女娶男嫁,婚配成家”之事,問及的人特別多。勢所必然,揭示它的來龍去脈,弄清一畝三分大的自留地,必須要有史料作證,才對社會和外界來賓有更確切的說服介紹力。
(二)
幾年來,我利用工作間歇,遁入民間舊居,查找塵封鄉土壁閣的史料,收集任由蟲咬鼠嚙、煙熏水漬的婚配契約文書。而我挖掘到的故紙婚約抱兒史料,可為婚配因果佐證。可見,裕河方圓幾十里的男女婚配關系,雖然不是千古絕唱,卻同康縣陽壩一樣,都屬于中國婚俗文化的進步范例。
婚約一,光緒八年抱子文約:

這是我收集到的光緒八年抱子文約,按公元紀年換算為一八八二年。一張文約定乾坤,一家兩子挑一家兩女,實屬少見報道。文約上書有“立出抱子文約”,內容是“請媒證”,同時有“立門頂戶”,女方向男方“出備豬酒一副”, 男方家人給“二人每一人代陪嫁錢一拾捌千文”。參與立文約之人,有媒人和宗親,其“抱子”的字意,交織糾結了全契約,意思相近于現在的結婚證婚,而將兩男及兩女的關系從此定格。
婚約二,光緒十五年抱子文約:

這是收集到的光緒十五年抱子文約,按公元紀年換算為一八八九年。上書有“立出抱子文約”,內容有“請媒證”以外,直接寫有“將女招贅,膝下為兒”、“改名換姓”、“更名如籍”等條款。其中有互贈婚禮錢物,為老送終等要求。參于寫約抱子活動的人員,有戶內、有中人、執筆人,落款基本與以上文約大同小異。
婚約三,宣統二年抱子文約:
這是一張收集到的宣統二年的抱子文約,按公元紀年換算為一九一O年。文約開頭是“立出抱子文約人”,內容有“請媒證”、“腳下為子,當日對象言明”、 “來是一人,去是一雙”。這里說明,抱子后,女方如愿意去男方家,寧丟棄自己家也莫離異,而須跟隨男方前往。尤為“階名換姓” 立意深刻,要求嚴謹。 落尾是“永遠發達為照”。本文約與上兩份文約相比,內容雖大同小異,但對抱子人要求苛刻,且對婚配更為寬舒自由。

婚約四,民國十三年抱子文約:

這是一張收集到的民國十三年的抱子文約,按公元紀年換算為一九二四年。文約之前,開頭是“書立抱子文約人”,內容有“請媒證”、“孫女招對更名”外。尤其“頂門立戶、承宗接祖”、 “永遠存照為據”,為老送終,立意深刻,要求嚴謹。本文約與上三份文約相比,內容雖大同小異,但參與立契約抱子活動的人員,結構組織更為寬范。
婚約五,民國三十三年抱子文約:
這是一張民國三十三年抱子文約,按公元紀年換算為一九四三年。雖然紙張發黃,但還沒有完全破損。上有“書立抱子文約”,內容有“請媒證”、“將女招贅,掉名換姓,更名入籍” 和“頂戶立門”等條款。本文約與上四份相比,內容不如上四份簡單,但是參與抱子活動的人員大變,有了村上的保長、甲長等基層組織領導介入,合約更有了法制性和行政性。

(三)
民間有貨,從以上五張陳舊的抱子文約中探尋,裕河人男到女家的婚俗文化已久,按史料可推度到清朝時期的一八八二年。我雖有意搜尋清朝以前的紙約筆墨,卻未能找到更早的文字依據。而我從手頭已找到的民間婚媒憑約,分析這五張抱子文約都極有婚俗遺留文字價值,白紙黑字依據勝過人間的口頭傳說。清朝到民國期間的婚配筆墨紙約,可以解讀裕河的婚俗文化,更為可貴的是還能給今人提供五缸陳年老酒,呈現出五幅厚重的婚俗文化畫卷,其積淀風情可讓現代家庭思舊彌新。
從文中的影印文字分析,婚文雖出自偏僻山村,全是毛筆麻紙濃墨,雖有錯別字,但是文件的約定格式工整,內涵豐富,文意簡明。我思謀著想過,有這五張舊婚約提供給世人,對想研究裕河婚俗文化之人,亮出了香火綿延的地方性、區域性、特定性、傳承性篇章,讓閱讀切磋互鑒者,從史考中汲取婚俗文化精髓,得到更感性的認知和理解。
在我國古代社會,從西周時期的“六禮”直至民國時期的民法,新中國成立后,我國1950年的《婚姻法》,婚約均被納入法律范圍。因此,婚約有著根深蒂固的社會基礎,具有濃厚的歷史背景和發展的民事習慣。我選出的五份婚約,歷史時間不同,但抱子婚姻現實已走向生兒育女、尊老愛幼和夫妻雙方的相互忠誠。所以,對照陳年殘紙筆墨,回顧裕河人多年來的入贅婚姻發展歷史,有其永恒的文化價值,對于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對于家庭和社會更比前負責,仍不無借鑒意義。
裕河人的男到女家婚俗形象直觀,多年形成的婚姻文化特別,已引導了當地家庭的婚配人生。裕河人的傳統婚俗文化傳承,通過多年的發展變革,業已形成一套完整系統的體系。這個體系的派生光大,已涉及到本身家庭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時反映了深層心理。在抱子人眼里,婚配僅僅是一種兩個家庭之間的社會性締約,婚姻的目的只停留于養老、傳宗接代和祭祀祖先,約定中唯獨與男女婚配當事人關聯不緊。所以,對于婚姻的觀念是重形式大于重內容,重社會性大于重夫婦的個體性。不過,今天的裕河人,對于婚姻的理解,畢竟追求的是夫妻個體幸福,更加孝敬老人,重內容大于重形式的傳宗接代。
裕河人把抱子婚配的這一天叫“吃酒席”,也有人叫“過禮”或“過門”。我參加過坐席喝酒之禮儀,感到活動不比“男娶女嫁”隆重。男方送親之人應邀赴宴,女方通知族門、鄉黨、親戚扶老攜幼,帶禮品來坐吃抱兒“酒席”,以表示贊同慶賀。普通坐喝,待客十多桌,多者達二十多桌。在1984年,于一次婚禮間,我凡見到老者,不論男女纏頭、束腰、綁腿,便問其生活習慣和抱子婚配根源。有位八十六歲的文化人告訴我,這與太平天國有關,是太平軍戰士當年便于作戰的穿著遺風。“文化大革命”前,還有供奉“洪”姓畫像的傳統,只可惜后來全被銷毀。至于抱子婚配問題,根據當地流傳,太平軍安慶保衛戰失敗后,扶王陳得才等人遠征西北以牽制清軍,征戰陜、甘途中多次駐扎過隴南。部隊后因戰斗慘烈負敗,其中一支人馬逃至大山深處,以“嫁入”當地女方家的方式消失,誰也不承認是太平軍人,而改姓換名得以隱藏生存。
因太平軍將士被抱子成婚后,孝順老人,家庭和睦,子女精明,后來十里八鄉效仿。無論傳說是真是假,緊鄰的裕河鄉邊,恰好有一個“太平鄉”,而早前隸屬武都管轄。有人說,家園林密常有野獸出沒,而當地特產多在山間,為了保護家人和財產安全,老人常為女子著想,從外地招攬男子頂立門戶,以適應林間勞作采摘的生產生活需要。那么,男子從家中嫁出,就是不保護自己家園?看來這種說法不成立,只能說女兒留存家中聽話,招個男兒更孝順父母。
經我觀察男到女家后,家庭內的男性,全是自外姓來;女性同在一個家里,四代、五代同堂,相處和諧侍奉終身。男兒嫁進這個家里,家婆疼愛抱兒如同疼愛自己的兒子。女人如同一家之樹根相連,父母對于女兒,是至親骨肉,大多十分融洽,所以女兒言語行為十分自由,不受拘束而構建成幸福美滿家庭。
(四)
前面我講到的一幅對聯,便把男嫁女給千言萬語總結了。當然,橫聯“幸福安好”四字,意境更加非凡。“安”字就與女性有關。作為“安”字,“家”里有一個“女”人,就把男人的魂兒招來安住了。要說“好”字,“女”與“子”合并為“好”;“女”在前“子”在后,一個是幸福的女人,一個是可愛的孩子,女人抱著孩子,孩子張開雙手,母子歡笑,誰見了都會說:“好’!母與子的笑聲,從千年的遠古穿透到今天,只要誰讀懂這好字,就會感到女人與孩子的重要。哪個男人如舍去女人,就失去構成家庭的和諧之美,日子肯定不會過得快樂。
我在鄉間目睹發現,某家女兒長大該到找對象年齡,親戚家有點活動能力的年長者,在女方父母的授意下,即物色在她們生活圈子里的年輕小伙子。如有中意的,女方家一般會暗示某位熟悉男方家的年長者,向男方的親朋長者輕描淡寫地提親,男方家如有意答應女方家提親,這雙方的親朋長者就是后來這對婚姻的媒人。當今社會, 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交往頻繁,男女婚姻自由戀愛,水到渠成時女方家指定一位媒人,帶上禮物親自上男方家定婚,表示兩家愿結秦晉之好,并商定迎親細節。此時男方家指定一位媒人作陪,以表對女方家的尊重和對這樁婚事的重視。
裕河人的家庭之權,女人操得一大半。因為男從女居,主持家政者,多為女人,男人多持外務。由于特定的經濟基礎和特殊的環境條件,真正有智慧的女人招男進家后,男子無論社會地位或家庭地位都得到應有尊重,有大小事情還是男人拿主意。有的“二門俱開,倆來兩去”,婚后如生育兩個子女,男女雙方按姓氏各有一個,各頂起一家門戶。另外,男到女家的婚姻,家庭結構不存在婆媳、姑嫂、妯娌關系,反而促進了夫妻的和氣、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和諧,促使人們從生育“男兒是寶”到“生男生女都一樣”的觀念轉變。自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裕河人的多數家庭不是因為一定要生個男孩而超生。其次,家中“娶”過女婿的老人認為,其積極的意義在于女兒細心周到,留下能更好地照料老人。而招個好女婿,一好變兩好,使這一婚姻形式得到鄉土傳承延續。
(五)
“嫁兒子”婚俗裕河獨具一格,頗有感召力,這與傳統意義上的“倒插門”不同,男的不向女方家要彩禮,成為婚俗中一道充滿神秘色彩的風景。“男到女家,更名入籍”,每家戶口簿上的戶主都是女人,執行著“留女不留男”的傳統。現雖然身份證不能改變,男孩嫁出去,不便改換女家給的新姓,但已成為女方族內成員,自然孩子也大多隨同妻姓,由女子來傳遞香火,延續血脈之鏈。當然,兒子“嫁”出去后,并非不再管原父母,多采取“兩處管業”模式,同樣要承擔雙方老人、家業的照管之責。對此,當地男人也活得十分坦然,從不會女尊男卑,因此而覺得難為情,婚后夫妻二人均享有原家庭的財產分得權。不過,出嫁了的男子,每年大年三十要在女方家,大年初一后,才可以領上女人回娘家看望生身父母。信然,留女不留男的家庭模式,經過愛情婚姻的磨合滾爬,經生活實踐與風雨傳承洗刷,往往能咀嚼出合理的內涵,變成促進家中生產力提高的社會進步法寶。
在閉塞的秦巴山區深處,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習俗?卻一直沒有找到文獻記載,更沒有人能說清“男嫁女娶”的習俗究竟始于何時,但在武都裕河和康縣陽壩、太平一帶,這項婚俗已祖祖輩輩流傳多年。即使在交通暢通、信息不再閉塞的今天,當地人了解到外面普遍實行“男娶女嫁”的婚姻模式,但并不影響這一傳統婚俗的完好承接。經反思與沉憶,“男嫁女娶”的說法,只是現代冠于早前“抱子為兒”的新名詞。其翻板習俗意義深遠,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有地位,更有效減少家庭暴力發生,其生命力間接體現了男女平等,能幫助消除性別比例失衡,打破現實中重男輕女的思想傳統。
現在我們看到的抱子文約,可能是裕河鄉間文獻中男到女家的最早婚約。這締結婚約的真實事先約定,亦稱作為訂婚或定婚,一旦記錄成文字,即得到民間的認可,也具有法律效力。民間所存婚配契約文書,一般都產生在歷史文化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而偏僻的裕河幾乎與外界隔離,文化落后,經濟發展遲緩,所留存的文約相對缺乏罕見。經研讀分析,發現訂立時間奇怪,都在太平天國來隴南的一八六四年后。史料為鑒,武都以裕河為軸的女娶男嫁婚俗,多來自于太平天國的男兒消失于曠野山林以后。我手頭挑選出的這五份抱子文契,對于研究隴南市武都、康縣的社會婚配行為方式,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足可以提供真實反映和說明“男嫁女娶”問題的依據。
君可知,其它區域為什么沒產生“男到女家”的維系婚姻,而只有武都區和康縣東南部地區,也就是現在的甘陜川交界地帶,這種婚姻形式成為主流。經調研還有另一發現,武都的裕河、楓相和康縣的陽壩一帶,由于傳承了“女娶男嫁”的婚配形式,從而避免了近親結婚的機率,大大提高了人口質量。所以,“女娶男嫁”的“男到女家”婚配方式,值得傳承和推廣效法,讓當地民眾更好地擁抱“男嫁女娶”的幸福生活。
古文約珍貴稀少,察勘歷史悠久彌新。近年來,我從隴南市武都區五馬鄉經裕河至太平到陽壩鎮的民間,一直尋找有文化價值的東西。功夫不負我啊,在五陽路一帶真還搜集到不少故紙文約,這說明當地在清朝或更早年代,民間就有了契約文字的出現。
我在整理這些民間搜集到的文約時,將一些故紙原文制作成照片,并在圖片下撰有簡約文字,便于讀者對比理解。所收文約成果,最早的訂立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最晚的至共和國一九五二年。按年代順序統計,比例約為清朝50%,民國40%,共和國占10%。經精心整理從法理上看,這些故紙文約雖然只是民間自由訂立,但這些協定就現在來講等同于合同,以書面文字用來約束雙方的承諾。
要問古人文約來自何方?五陽路上的裕河小鎮,它是中國長期封建社會歷史文明中的一小微粒,隨著封建所有制的發展,私人土地、房屋的買賣、典當、租佃,以及家庭財產分割、銀錢借貸等,便形成了大量的文約。同樣,文約本身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生產、生活,也再現了當地人們之間的經濟關系。這些史料的問世,將填補地方文化的空白和遺缺,理所當然地會引起地方的重視,為中國農村文化研究注入鮮活之水。
肯定的講,有人考古,一般是以找到的文字憑證作依據。作為古人的契約文書,差不多記載的事兒非常詳細,凡辦成大小事情,雙方必同允平等,先找中人和執筆者起草文約,然后互相捆綁責任,寫上負有的權利和所承擔的義務。經審視,我手頭收集到的古文約,根據性質內核不同,分為:財產、記事、買賣、抵押、借貸、租賃等文字條款,協議訂立事項全面。同時,它的運行作用特殊,手段控制了交易行為。
記得我第一次發現這些古人文約時,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內容,還有標示的年代數字。俗話講,千年的文字會說話,時空跨越清朝至民國三個世紀,我的反應是這東西能把不同的時代聯結在一起。鑒此,通過整理歸納,在讀懂嘗試其史料的理論意味后,我收編了部分字契文墨,接下來即引錄以供今人參考。
第一, 道光九年家庭分土地耳山文約:

這是一份道光九年家庭分土地、分樹林的文約,按公元計算為一八二九年。內容為“……守俸地土房前頭……房后頭樹林一塊,共地一十二塊,各收各界,四至分明,日后人心不憑,立約分開為據。”同時,有“文約人董天才、董榮才”、“外見人”、“代筆人”等。文約寫好后,在騎縫左邊寫上時間,按雙方各執一份,共拾人計算,便寫于一個“拾”字,用于以后合縫防偽。毋庸置疑,這類契約在整個史料中占一定比例,相對于家庭交易,它的特點是交待內容明確,地界名清楚,立約人、外見人、代筆人姓名清楚。
第二,光緒一年分土地耳山房產文約:

此文約訂立于光緒一年正月四日,按公元推算計算是一八七五年。內容為分土地、房屋,核心數量是:“地拾一塊、證房三間”。同時,文字中地名寫得清楚,含有樹林等;立約人、外見人、執筆人姓名也清楚。兩份文約寫好后,最后在騎縫處寫上時間,雙方各執一份執行,用于以后合縫防偽。
第三,咸豐玖年出賣土地莊園文約:

這是一份咸豐玖年三月出賣土地莊園的文約,經按公元計算為一八五九年。契約中寫有:“……請地媒王天法說合,心甘情愿將受分已項地土、房背后耳樹一塊……共地土八塊,憑中出賣與董發富名下管業耕種,議定時值價錢伍拾壹千陸百文,彼日憑中一手現交賣主。……其地界以埋石裁界四至有則……恐口無憑,立出賣約一紙,付于買主,子孫永遠存照。”后書“立賣約人董發仲”存證。
第四,咸豐四年出售土地果樹文約:

此文約為咸豐四年出售土地、果樹而立,按公元換算為一八五四年。契約中寫有:“……共地一十二塊,央諸媒證王天發在證說合,心懇情愿出賣與董發富名下……,議定時值價錢伍拾壹千陸百文,彼日憑中一手現交賣主。……其地界以埋石裁界四至有則……恐口無憑,立出賣約一紙,付于買主,子孫永遠存照。”后書“立賣約人董發仲”存證。
第五,民國十一年佃租承包土地文約:

此份民國十一年佃租承包土地文約,按公元推算為一九二二年。內容為“今立出租地土文約人董義順、董義成,弟兄二人因為使用不便,今將已身項下祖置分明,水桃子樹里地一塊,堂屋一間,出租與談洪福名下過犁耕種,當日憑眾言明,議定壓佃銅錢貳十文整,一手現交,并無下欠分文,當日錢地兩交,每年承納包谷二小升,每年不得短少,今有人不古故亡,租約一紙為據。”并寫有外見人、執筆人等,以“立租約人董義順、董義成”結尾。
第六,同治拾四年借土地文約:

這份同治拾四年的土地借約,經按公元計算為一八七四年。內容為“立出借地土文約人董興,因為使用不便,今將……共地拾二塊,心情意愿……借與董彪名下管業耕種,當日平眾議定借價錢壹萬壹千文整。……其地四至有界,……水石雜木果樹一并在內,酒食畫押一包在內。有人言說事端,借住一人承當。今恐人心難拴,故立借約一紙存照。”后書“立借約人董興”存證。
第七,民國二十三年賒欠文約:

這是份民國二十三年的賒欠文約,經按公元計算為1934年。內容為“立出賒約人董供興,因為使用不便,今賒到董供金名下銅錢三百串文整。當日已賒二年無利,若個二年無錢,照元日三分行利不得少,日后還錢照約息算。今恐人心難拴,故立賒約為據。”后書外見人、執筆人,以及時間、“立出賒約人董供興”。后此約上又添加了“老約不見,尋到無用,還錢三千二百文……”等字樣。
第八,民國七年寫地佃房文約:

這是份民國七年的寫地賣房佃契文約,經按公元計算為1918年。內容為“立出寫地土、房子一間,文約人董門堂氏。因為賠賬,就今房子一間,橋家麥地里地土一奉,佃與董洪興管業耕種,……價錢壹百一拾八串四個文錢。……今恐人心難故(估),文約一紙為據。”并寫有外見人、執筆人等,后以年、月、日“立寫約人董門堂氏”結尾。
第九,民國二十四年承包抵押文約:

此契約用紙有了印格,立約為民國二十四年三月初八,按公元推算為一九三五年。內容為“立出寫地土文約人董洪興,因為使用不便,今將……地土二塊,房背后耳山……寫與冉良成名下,同(銅)錢四百串文正(整)。當日對象言察,其地耳山寫于下半年,有力退回,無錢枝(支)約耕種,不得意言反悔。……永遠為據。”并寫有外見人、執筆人等,后以時間、“立出寫地土文約人董洪興”結尾。
第十,民國三十七年太平鄉人逝文:

此份文約屬于記事類,寫于民國三十七年二月六日,按公元換算為一九四七年。文中除注明逝者姓名、年齡和卒日外,其中“大民國甘肅省隸里階州武都縣太平鄉第六保各里人氏”字樣清楚,說明那時候太平鄉不歸康縣而屬武都管轄,這對研究鄉村管理變更大有用處。
第十一,中華民國二十六年抵押借銀元文約:
這份抵押土地耳山借銀元的文約,訂立于中華民國二十六年二月初十日,按公元計算為一九三六年。此類契約是為了方便用錢,把耕種的土地用來進行抵押交易活動。“……今來借到冉良臣名下指借銀元十一個,……限定冬月還回,無錢將地土、耳山交出。”后言明,立據不得反悔,有“外見人”作約證。該份契約明顯反映出借錢、還錢的時間,為了公平,斤斤計較。

第十二,共和國一九五二年土地掉換文約:

此文約訂立于共和國一九五二年一月,內容是掉換土地。從形式上分析,雙方待執筆人寫好條款后,將文約對角三角形剖開,然后文字立約的雙方,各執文約的一半。這是因為當地處于山林,歷來土地的開發和利用都達到了極致,農民的土地互換后距離縮短,有利于耕種管理。最后署名有“掉換”土地人的姓名。
第十三,宣統二年十二月立收付文約:
此件為宣統二年十二月所立收付文約,按公元推算為一九一O年。內容為“立出收府(付)文字人董義順,因為先年賬目,今收到董明全名下前后賬目一并收清,并無下欠。日后查出文約賬薄準破無用……收付為據。”并寫有在場人、執筆人等,后寫時間、“立收付人董義順”結尾。

第十四,民國三十五年收據文約:

此條據為民國三十五年收據文約,按公元推算為一九四五年。內容為“立出收付文約人潘順堂,今來收到董洪興名下是收清并無下日,后查出文約賬薄沖約無用。今恐人心難拴,故立收付一紙為據。”并寫有外見人、執筆人等,后寫時間、“立收付文約人潘順堂”結尾。此約于前款有不同之處,特別處在于蓋有兩枚個人私章。
第十五,民國二十八年官員吃扣條據:

此存條為民國二十八年立,按公元推算為一九三八年。內容為“仰該保長王大發,茲因本月初五日常必隊的食糧***五,政府緊查足的隊長代兵吃的食糧壹萬貳斗八升六合零五。再有縣長出城剿匪,用經費洋貳拾八萬元,再有彩踏油鹽,肉油壹斤、鹽壹斤、查(茶)葉一斤、雞一支、酒貳瓶,至童家河安社柞衣(桌椅)板凳,查(茶)盤子,掃凈甘再(在)童家河此候。用勤巧人三名,把屋里掃甘凈,查(茶)水燒啟,今言未飲。此致!第六保孫國興、第六甲照辦。”落款“民國三十八年妙月初四日立,松柏長清壽衣”。文字中所提到的“童家河”,現仍然如故在“余家河”對面。從這張紙條上不難看出,屬官員對下級吃扣安排憑據。
裕河對外封閉,對內自給自足。從以上文約簽訂時間上看,落款時間一般集中在冬季至過年的春季。可能是這個時段村民較清閑,但不管哪種情況,賣地、賣房是農民的謀生手段,能反映當時的政治、經濟和自主經營狀況。現在所留存的文約已日見稀少,一方面歷史變遷,自然損毀;另一方面,歷經解放、土改、文革,大都作為封建遺物被付之一炬。我所收集到的故紙殘簡,雖然不過是滄海一粟,但它終究是一些歷史碎片,若合起來考辨發掘,足以構成一幅完整的史料圖景。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古人文約的發現,更近于前人不經意留下的生活痕跡,比之出土遺存珍貴,每一件都稱得上歷史的敘述,今人不僅可以從中了解當時的記錄,而且可以真切地瞥見當時生活的諸多細節。
眾所周知,古時的契約文書留存,一般都產生在歷史文化較為發達的地區,而且多為經濟較先進的村落簽訂。過去隴南的五陽路一帶落后,由于封建王朝的歧視,生活在偏僻山區的民眾幾乎與外界隔離,經濟文化發展遲緩,留下的契約文書十分罕見。改革開放后,許多人只注意和強調移民,而很少有人能站在當地人的立場上說話,更不闡明他們的生存狀況及與外界的聯系,不去研究他們的歷史性社會心理變化,以及他們在這種變化中扮演的角色。除去一些觀念認識上的問題,袖手旁觀者多,缺乏常識性的內腦、外腦和動力去幫助他們,去轉化推進先進的生活與生產方式。
五陽路帶所發現的這些古人文約,讓人對清朝及民國年間的當地經濟生活有新認識,了解古時土地、林果買賣和租佃關系,了解生長于崇山峻嶺之中的村民生存狀況。這些文約特殊,反映的經濟、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策略規律能與自然和諧相處,比單純的政府行為更有生命力。正好,古文約為民俗、經濟、林業、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一批寶貴原始的資料,給研究五陽路上的經濟、生活、林業發展,帶來重要的參考。
田茂琳,男,大學,現隴南師專農林學院教授。1993年破格晉升副高職稱,2008年晉升研究員。社會兼職中國食用菌協會理事、中國果樹專委會委員、中國菌物學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家協會會員、甘肅省科技界攝影協會副會長;甘肅省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代表作陳列館簽約作家、新作家寫作中心一級作家。完成獲得科研成果及農業技術標準百項。發表論文220多篇,個人出版與中科院等專家合著有《中國大型真菌》,《西部新農村建設技術叢書》、《綠色油橄欖生產技術》、《科海拾珍》、《甘肅蕈菌》、《西秦嶺五陽路》等專著15本,榮獲“全國食用菌行業先進工作者”、“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個人”以及“中國食用菌產業成就貢獻獎”,并被收錄于百部辭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