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序迎
摘 要:研究食尸性蠅類在其一生的各個發育狀態所需時間,根據食尸性蠅類推斷受害者死亡時間的研究進展,不僅能有效推斷尸體的腐化、分解時間及受害者死亡時間,還能為我國的刑事案件研究及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本文就食尸性蠅類的發育狀態及侵蝕受害者尸體的相關過程做出了一定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礎上,本文還根據食尸性蠅類特征推斷受害者死亡時間研究進展進行了一定的探討。
關鍵詞:食尸性蠅類;死亡時間;蛹化
中圖分類號:D919 文獻標識碼:A
雖然利用食尸性蠅類的發育狀態、生活習性及生活環境來推斷受害者尸體腐化時間以及受害者死亡時間的辦法在我國已發展了將近20年,但是其研究內容還未達到一定的深度、其研究成果還不能完全滿足刑事案件發展及法醫檢驗標準等方面的需求。利用對食尸性蠅類的研究來推斷刑事事件中的死亡時間可以提高推斷的準確性,為刑事案件的解決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因此,研究食尸性蠅類在其一生中的各個發育狀態及發育所需時間、根據食尸性蠅類特征推斷受害者死亡時間的研究進展十分重要。
1.食尸性蠅類發育狀態及侵蝕尸體的相關過程
(1)幼蟲侵入期。食尸性蠅類在侵入期會在尸體的傷口及部分孔道上產卵,產出的卵會孵化出許多幼蟲,這些幼蟲往往以尸體的軟化組織為食,經過一段時間后,尸體會逐漸腐爛,進而引起其他各類嗜尸性昆蟲的侵入。
(2)蛹蟲分解期。隨著幼蟲向成蟲的過渡及尸體軟組織的逐漸分解,各類食尸性昆蟲如鞘翅目昆蟲、絲光綠蠅等會逐漸侵入尸體、腐尸,這就使得尸體的軟化組織完全被腐化、吞噬,使得尸體只剩一些皮質類物質殘留(如,毛發、尸骨)。
(3)成蟲殘余期。隨著蛹期的完成,尸體的軟化組織及部分皮質類物質已被完全腐化、分解、吞噬,此時,大部分嗜尸性昆蟲開始減少,尸體上基本已沒有蠅蛆等食尸性蠅類及嗜尸性昆蟲的存在,但是尸體上可能還會存在少部分未羽化蠅蛹附著的現象。
2.根據食尸性蠅類的生長周期推斷受害者死亡時間研究進展探討
(1)利用食尸性蠅類的發育狀態推斷死亡時間。食尸性蠅類在不同的發育狀態下,其身體長度及基本形態特征是不同的。首先,在食尸性蠅類的幼蟲時期,由相關研究報告可知,在不同溫度下,食尸性蠅類幼蟲的身體長度與發育時間存在著對應的函數關系。因此,在該時期,可以利用電子顯微鏡等對食尸性蠅類的體長及基本形態特征進行觀察,同時考慮溫度、光線等外界自然原因,從而分析出蠅類對尸體的侵入時間,進而對尸體的存在時間及受害者的死亡時間進行有效的推斷;其次,在食尸性蠅類的成蟲過渡期及成蟲期,食尸性蠅類的形態特征會發生較大的變化,其外部結構與幼蟲期相比會出現明顯的區別。如食尸性蠅類的頭部、呼吸角、腹部分節、復眼顏色以及剛毛等外部結構都有較大改變;且考慮溫度的因素,不同的溫度下,蠅類發育的快慢程度不同,外部特征的出現階段也不同。因此,在該時期,可以通過立體顯微鏡觀察蠅類的外部結構特征來確定受害者的死亡時間;或者在該時期針對蠅類的內部特征展開研究,根據其內部結構的特征,利用ADH計算方法,通過相關的數據統計及數據分析等來推斷尸體的存在、腐化時間及被害者的死亡時間。[1]
(2)利用食尸性蠅類的生活習性推斷死亡時間。不同的嗜尸性昆蟲其生長地區、成長溫度、發育環境及生活習性都是有所不同的。因地區、成長環境的差異,會形成不同的優勢種,演變形式也存在差異。例如,麗蠅科是常見的腐尸附著食尸性蠅類,在腐尸寄居方面它們相對于其他昆蟲系具有較強的優勢,往往出現在食尸的前期。溫度也是影響食尸性蠅類繁殖、演變的重要因素,溫度影響食尸性蠅類的成長速度,溫度過低或過高均會阻礙其成長。例如,在不同溫度下,新陸原伏蠅和紅頭麗蠅的蛹化及成蠅狀態就有很大區別,新陸原伏蠅卵的孵化溫度一般為10.2℃~10.4℃,在10.7℃時,其一齡幼蟲會演變成二齡幼蟲,而當溫度大于10.7℃但不高于11℃時,則會產生三齡幼蟲,在一般情況下,新陸原伏蠅的蛹化溫度為11.6℃,只有在溫度高于11.7℃時,新陸原伏蠅才會完全進化成蠅;與新陸原伏蠅相比,紅頭麗蠅的蛹化溫度范圍相對較大。紅頭麗蠅的蛹化時間為13℃,但在4℃~6℃,其也可以進行生存蛹化,而在29℃時,紅頭麗蠅雖然能進行蛹化但卻不能進化成蠅。[2]由此可見,研究不同地區及不同環境下的食尸性蠅類的生活習性、分析不同食尸性蠅類的演變形態,對有效、準確地推斷尸體存在時間及受害者的死亡時間具有較大的意義。
(3)利用積溫法推斷死亡時間。食尸性蠅類遵守變溫動物的自然法則,其成長過程是吸熱的過程,從外界不斷攝取熱量來促進自身的生長發育。例如,絲光綠蠅與不同的溫度下生長的蛆長呈現不同的回歸曲線,因此可以根據積溫與食尸性蠅類的蛆長來有效的推斷尸體的死亡時間。對于大頭金蠅,其生長過程與積溫的關系與絲光綠蠅有所不同,因此需根據不同的種類進行不同的判斷。在實際的案例中,由于溫度的波動會影響食尸性蠅類的生長發育,因此,若利用積溫法推斷死亡時間,必須嚴格把握溫度變化,才能提高推斷結果的準確性。
(4)利用食尸性蠅類生化特征推斷死亡時間。一般來說,食尸性蠅類在幼蟲時期、蛹化時期以及成蟲時期其表面層以及其他等部位所含的化學元素及生物物質都是有所不同的,與此同時,其所含的化學元素及生物物質還會隨著其不同的成長時期而發生不同的變化。例如,巨尾阿麗蠅在幼蟲時期,其血淋巴中71KD譜帶具有最高的蛋白含量,而在成蟲期,蛋白含量最高則是66KD譜帶的,在16℃、20℃、24℃和28℃下,其體內的碳氫化合物也呈現不同的結果;在幼蟲與蛹期,肥須亞麻蠅內的血淋巴可溶性蛋白有顯著變化;新陸原伏蠅、反吐麗蠅和紅頭麗蠅體內的碳氫化合物十分接近,僅有1d的差距,因此可以通過這點區分該三種蠅類。對于離食期末齡幼蟲而言,可以通過該種方法研究其體內的碳氫化合物的變化來準確地推斷該蠅類的日齡。生物化學特征是一種十分精準的推斷方法,對推斷幼蟲日齡方面具有獨到之處,該種方法彌補了通過外觀形態觀察幼蟲帶來的誤差與不足。在此基礎上,隨著技術及經濟的進步,分子學理論在法醫上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因此,將分子學理論與食尸性蠅類的蛋白質含量、碳氫化合物等化學元素及生物物質進行結合研究,不僅能準確地標志出食尸性蠅類成長發育各階段的化學元素,還能根據其化生元素及生物物質組成對受害者的死亡時間進行推斷,從而有效提高死亡推斷時間的準確性。
3.結論
掌握食尸性蠅類的發育狀態及食尸性蠅類侵蝕尸體的過程是利用食尸性蠅類推斷受害者死亡時間的基礎,而利用食尸性蠅類的發育狀態推斷死亡時間、利用食尸性蠅類的生活習性推斷死亡時間、利用食尸性蠅類生化特征推斷死亡時間等是利用食尸性蠅類特點推斷受害者死亡時間研究進展的關鍵。研究食尸性蠅類在其一生中的各個發育狀態及發育狀態時間、探討食尸性蠅類推斷死亡時間的研究進展,不僅能有效推斷尸體的存在及死亡時間,還能為我國的刑事案件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因此,探討食尸性蠅類推斷死亡時間的研究進展十分必要。
參考文獻:
[1]廖明慶,李志剛,等.冬季且被嚴重焚燒的尸體上也會有昆蟲[J].政法學刊,2012,(1):112- 115.
[2]王 玲,劉 彬,李澤民.肥須亞麻蠅幼蟲頭咽骨形態學分析及其法醫學意義[J].昆蟲知識,2008,(1):133-13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