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華+劉艷紅+楊洋+劉旭霞

【摘要】 目的 探討護理干預對鋰鹽中毒發生率的影響。方法 120例雙相情感障礙-躁狂相患者, 隨機分為干預組(鋰鹽+護理干預)和對照組(鋰鹽+常規護理), 各60例。兩組均觀察治療8周, 護理干預前及干預8周后對兩組均采用貝克躁狂量表(BRMS)、自知力與治療態度問卷(ITAQ)、焦慮自評量表(SAS)對進行評分。結果 干預組入組時ITAQ評分為(0.71±0.14)分, 對照組為(0.58±0.63)分,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8周末ITAQ評分為(17.24±0.48)分, 對照組為(9.56±0.42)分,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且干預組先兆中毒及中毒發生率, BRMS評分、S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患者鋰鹽中毒的發生率及提高治療的安全性, 從而增加患者服用鋰鹽治療的依從性, 提高治愈率。
【關鍵詞】 鋰鹽中毒;護理干預;個體差異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0.153
鋰鹽是臨床治療典型躁狂癥的首選用藥物, 有效率可達90%。對雙相情感障礙的患者, 鋰鹽也是控制躁狂癥狀、預防復發和維持用藥的首選藥物。但鋰鹽的治療指數較低, 有效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比較接近, 加上患者對鋰鹽的耐受性個體差異較大, 一些患者在治療濃度內則可能出現中毒癥狀[1]。有效的護理干預可對鋰中毒做到早發現、早處理, 同時減輕患者的思想顧慮, 提高服藥的依從性。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心理科住院的120例雙向情感障礙-躁狂相患者。入組標標準:① 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中雙相情感障礙-躁狂相診斷標準[2];② 排除嚴重軀體疾病、腦器質性疾病、酒精及藥物依賴、孕婦及哺乳期婦女;③無鋰鹽及特殊過敏史。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 各60例。干預組男36例, 女24例, 年齡20~42歲, 平均年齡(29.8±9.4)歲,
病程1.5~9.0年, 平均病程(3.8±2.3)年;對照組男35例, 女25例, 年齡19~43歲, 平均年齡(28.5±9.5)歲, 病程1.6~10年, 平均病程(3.9±2.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藥物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服用鋰鹽治療, 治療劑量由經治醫師從小劑量漸滴定至治療劑量, 常規監測血鋰濃度1次/周, 鋰鹽治療劑量范圍1.0~2.0 g/d, 分2~3次/d, 飯后服用。
1. 2. 2 干預方法 對照組自服鋰鹽當日起按躁狂護理常規護理。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實施主動護理干預, 每位護士均掌握病區內服用鋰鹽患者名單。具體如下:①將服用鋰鹽患者信息登記在護士站提示板, 并主動進行護理干預, 預防鋰中毒。②由主管護士向其宣教相關用藥知識。a.藥物全稱(碳酸鋰);b.藥物治療作用及可靠性, 以提高患者認可度;c.藥物在治療作用同時出現的副作用具體有哪些, 保證患者掌握;d.出現不良反應后如何有效應對, 包括飲食、活動指導及主動告知醫護人員自身不適感。③每日床頭交接班, 由接班者主動干預, 詢問患者是否有某些不良反應出現, 以免患者疏忽。④若出現輕度不良反應應立即通知醫生, 急查血鋰濃度, 結合臨床表現, 根據醫囑采取相關措施。⑤促進患者進食含鹽食物及加強運動, 促進鋰的代謝。⑥由責任組長與主管護士共同每天對患者的一般情況進行評估, 及時發現鋰鹽中毒風險先兆, 及時反饋主管醫生。
1. 3 干預效果評定 兩組均于干預前及干預后采用BRMS、ITAQ量表進行評分, 并比較病情好轉程度、自知力恢復及治療依從性[3];用SAS量表評定患者治療過程中的焦慮情緒;用TESS量表記錄不良反應。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鋰鹽中毒發生率 兩組患者服用鋰鹽達治療量血藥濃度后, 出現早期不良反應例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但干預組發生先兆中毒及中毒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 2 服用鋰鹽依從性及療效 兩組患者初始服用鋰鹽時對服用該藥物依從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但隨著鋰鹽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的出現, 兩組患者對服藥的依從性均有所降低。干預組入組時ITAQ評分為(0.71±0.14)分, 對照組為(0.58±0.63)分,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8周末ITAQ評分為(17.24±0.48)分, 對照組為(9.56±0.42)分,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至治療8周末, 干預組中56例患者對服用該藥放心, 認為副作用可以控制, 無恐懼擔憂, 仍堅持服用鋰鹽的患者56例, 依從性達93.3%;對照組中44例表示不擔心副作用, 而堅持服用, 依從性達73.3%, 干預組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鋰鹽在臨床使用過程中, 因治療量與中毒量比較接近, 且治療中出現的鋰中毒往往有先兆或早期中毒癥狀, 如反復的嘔吐和腹瀉、手細顫變為粗顫、極度無力、困倦、煩躁不安或輕度意識障礙[4]。這些癥狀往往并非同時出現, 且不良反應與中毒之間無截然分界, 嚴重的不良反應, 可能就是中毒的先兆, 而患者或家屬往往忽略細節, 缺乏專業判斷, 對護士的宣教一知半解, 很難做到早發現、早預防, 很快從不良反應轉為先兆中毒階段。從而加重患者對鋰鹽的恐懼心理, 降低依從性。所以護士的主動干預尤顯重要, 能主動在患者發生不良反應早期就給予相應的處理、指導、阻止鋰中毒的發生, 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及治愈率。
參考文獻
[1] 張波, 劉丙書. 長期口服低劑量鋰鹽中毒1例報告. 河北精神衛生, 1994(3):130.
[2] 蟻麗芬. 鋰鹽中毒患者的護理體會. 四川精神衛生, 1993(4): 276-277.
[3] 陳維香, 陳常云, 郭麗. 鋰鹽中毒反應的觀察與護理. 現代保健·醫學創新研究, 2006, 3(1):66.
[收稿日期:2016-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