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容君
(山西運城學院,山西 運城 044000)
藝術歌曲《我愛這土地》解析
樊容君
(山西運城學院,山西 運城 044000)
陸在易創作的《我愛這土地》是以詩人艾青的抒情詩改編而成的。詩中以一只鳥來形容對祖國的眷戀以及一片赤子之情,用“嘶啞的喉嚨歌唱”來表達對祖國命運的擔憂,以此來喚醒更多的熱血青年加入抗戰的隊伍之中。筆者從作品的背景、曲式結構等方面來解析這首藝術歌曲。
藝術歌曲;作品分析;情感表現
藝術歌曲出現于浪漫主義初期,短小精致,歌詞非常的優美多采用著名詩人和作家的作品,鋼琴伴奏占主要地位。說到藝術歌曲,我們第一時間就會想到作曲家舒伯特,他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后一位巨匠,在音樂史上被譽為“歌曲之王”。
中國的藝術歌曲出現在20世紀20、30年代,得益于五四運動,是經過學習借鑒、吸收融合西洋的作曲技法而形成的。新中國成立后,以陸在易為代表的新時期的作曲家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作品,為我國的音樂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歌唱是傳遞情感的藝術,是需要演唱者運用嫻熟高超的演唱技巧把歌詞所要表達的深層含義傳遞給聽眾,并與之產生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鳴。
情感的表現是我們最終要表達給聽眾的,是我們的終極目標。一首好的聲樂作品是需要成功的演唱,而成功的演唱則需要演繹者富有細膩而又深情的情感表現。陸在易創作的《我愛這土地》是一首藝術歌曲,本文從作品的背景、曲式結構等方面來解析這首藝術歌曲。
拿到一首聲樂作品時,先不要著急去演唱,首先要對這首作品的創作背景進行一定的了解,包括旋律與歌詞的背景了解。
(一)曲作者的創作背景
陸在易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他的音樂創作涉及廣泛,藝術歌曲領域成績尤為突出,如:《橋》、《最后一個夢》、《祖國,慈祥的母親》等。
他的音樂作品內涵深刻,具有抒情氣質,素有“音樂詩人”的稱號。
《我愛這土地》這首藝術歌曲就是其成功的代表作之一,2002年將此曲收錄在《我愛這土地——陸在易藝術歌曲選》中,并將這首作品定為選集的總名,這足以說明這首作品的重要性,也反映出作曲家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以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二)詞作者的創作背景
《我愛這土地》的歌詞是根據詩人艾青的詩在2001年譜寫而成。這首詩寫于1938年原詩共11行,如下:
“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啊),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陸在易在譜曲的時候,對詩中的括號處進行了適當的修改。
當時正是國難當頭、山河破碎,人民遭受苦難的抗戰時期,日本侵略者瘋狂肆虐,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之時,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這山河淪亡的關頭,懷著對侵略者的痛恨和對祖國最深沉的愛,寫下了這首愛國詩篇。
作曲家把我國特有的民族風格和歌劇中“宣敘調”的創作手法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這首作品既有藝術歌曲的抒情性又有戲劇性。
結構上是由兩個并列關系的單二部曲式構成的復二部曲式結構,如圖:

前奏:bG大調,這一部分為該曲奠定了基調。第一小節右手八度加強以高亢明亮的主和弦作為出發點,接著左手采用六連音無伴奏的織體引入,第四小節進入bG大調的下屬和弦,最后以該調的屬功能結束。旋律向下滑行,力度也有之前的f轉為p。
譜例:5-6小節

第一段:(10-19)這一段音域跨度不大情緒較平穩,是由兩個樂句構成,第二樂句是第一樂句的變化重復,第14小節也就是第一樂句停在半終止上,第19小節以屬主的全終止結束。這一段沿用六連音織體作為伴奏。這兩個樂句歌詞是一樣的,但在演唱時注意要有層次感,要注意氣息的平穩支撐,特別是“嘶啞的喉嚨”這幾個字的描述,讓我們感受到一只備受摧殘的鳥但卻頑強的用生命在吶喊,這兩句“鳥”字音區比較低,在演唱時注意尋找說話的狀態,不要太過于追求胸腔的共鳴,“我也應該”這一句是弱起,注意重音的準確性。
譜例:15-18

第二段:從19小節的最后一拍起進入,音區和情緒較之前有所上升,由三個樂句組成。第一樂句共7個小節停在六級的副屬和弦上,第二樂句6個小節停在主和弦上,第三樂句8個小節是第二樂句的重復。鋼琴伴奏大量使用了復合式和弦和持續音的和聲織體,打破了傳統的和聲帶給我們的協和感,營造出豐富的音響效果,使這首作品更為生動,準確的表達了作品所需要的意境。
這一樂段旋律出現了四次六度的跨度并且都是處在弱起拍上,演唱時要注意在氣息打開保持的狀態下放松喉頭,歌唱的狀態要積極,歌詞中的形容詞要特別的強調一下,演唱時注意訴說感。在第二遍強調“吹刮著”的時候出現了這一段的最高音A并且加注了f和保持音標記,它的出現把情緒引入了最高點,加之和聲伴奏的處理,使得畫面栩栩如生,情緒得到了強調和升華,緊接著減慢減弱的處理使情緒恢復平靜。這一樂段還要重點強調的是強弱的對比處理,在注意歌唱技巧的同時也要注意旋律的線條和層次感。
譜例:32-36

補充段:(41-50)比之前稍慢稍自由,情緒由激昂轉為低沉再到緊湊而果斷,節拍在4/2、4/4、4/5之間頻繁的交替運用,伴奏主要采用柱式和弦。這一段旋律近似于西洋歌劇中的“宣敘調”,猶如作者喃喃細語的敘說著對這片土地的愛戀,當唱到點題句“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時,情緒變得更為激動,“愛”字演唱時,要發自內心,做減慢處理,之后恢復原速。
間奏:(51-62)這一部分是前面情緒的延伸,情緒也越來越激動,這一段為全曲的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復二部曲式的第二部分:(63-95)是第一部分的變化重復,這一部分鋼琴織體形式更為多樣,出現了五連音、七連音、32分音符線條性等織體形式。為了音樂情緒和色彩變化的需要,旋律向上平移了增二度轉為A大調,在第二個“假如我是一只鳥”再次向上平移了小三度,這些處理再次強調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第二個“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回歸主調。演唱這一部分時,要配合鋼琴的律動感,情緒更為飽滿,氣息要推動聲音前進。
尾聲:(96-115)這里的宣敘部分較之第一段要更慢一些,更為沉重些。“啊”是全曲的最高潮,演唱時要注意旋律線條的連貫性,表達出對祖國的熱愛和美好的向往。“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再一次點題,演唱時情緒要飽滿,感情更加濃烈,“深沉”要加重字頭,寬廣、充分地演唱,這里強后即弱再到漸強的高難度演唱技巧,需要演唱者具備過硬的演唱功底和深厚的氣息作為支持。
《我愛這土地》這首作品是陸在易藝術歌曲頂峰時期的代表,整首作品長達七分鐘,情感表現幅度大,鋼琴部分也非常的考究,對演唱者的技術水平要求非常的嚴格,作曲家在創作時注意各種音樂要素的轉換與結合,這是這首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
[1]趙玲,陳國威,陸在易.藝術歌曲《我愛這土地》藝術特征淺析[N].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9(4):36-39.
[2]張曉佩.淺談《我愛這土地》歌曲分析及處理[J].黃河之聲,2013(2):102.
樊容君(1985—),女,山西運城學院音樂系聲樂教研室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