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明
有圖未必有真相
☉李偉明



這是個講究“有圖有真相”的時代。人們在網上發帖反映情況、表達觀點,如果僅僅是以文字發布,讀者或許將信將疑,響應者寥寥;要是配上相關圖片,這說服力立馬倍增,跟帖的壯觀景象滾滾而來,“眾口鑠金”之勢奔涌而成。可是,事實卻一再證明,“有圖有真相”的慣性認識,卻也常常讓讀者悄然上當,讓有關當事人無辜受傷,這誤傷率實不算低。
距今不算太久的天津爆炸事件,便出現了這么一個小插曲。去年8月中旬,有人在其微博上傳了一張天津爆炸事故發布現場照片,目標對準一位在發布會上打瞌睡的男子。很快,照片上這名男子的行為在網上引起“公憤”,廣受網民指責。正當越來越多的人們義憤填膺地加入“譴責團”時,事情的真相出來了:這名男子并非當地官員,而是人民日報天津分社記者靳博。他是全國媒體里最早進入爆炸現場的記者之一,因為連續工作,一直沒睡覺沒吃飯,此時正利用新聞發布會前的片刻時間靠在椅子上打個盹,為迎接發布會積蓄體力。對此,靳博在朋友圈說:“下午是太過疲憊,實在撐不住就打了個瞌睡,因為四點的發布會需要拼體力。只希望你以后能夠了解事件的真相再發聲,不放過壞人,但也別冤枉一個自認為不壞的人。”
還好,這件事因為當事人本身是記者,知道如何應對輿論,而且有大量的事實證明自己的工作狀態,所以不致被“黑”得太“高級”。倘若是普通人員,哪怕他和爆炸事故再沒關系,可上了此圖之后,如果既不懂應對,又缺乏有效的發聲平臺,恐怕一瞬間就要被洶涌的輿論給吞噬了。就如2013年浙江余姚那位被村支書背了一下的鎮干部,事情其實遠沒人們想象的那么惡劣,但因為他沒更多的機會發聲,直到現在還有人動輒寫文章引用其事例進行批評。其實,稍稍了解二人的身份及鄉間情況就不難知道,僅憑那張圖,實在不足以認定這名鎮干部就是“壞干部”,相應地,那些批評之詞也就無從說起了。
有圖未必有真相,這些“誤傷”事件告訴我們,面對所謂的網絡輿情,結論別下得太早,尤其需要冷靜的思考。網上發言沒有門檻,人們的道德水準、認知水平又參差不齊,所以難免有人在網上發言過于情緒化甚至無底線。有些是無心之過,因為沒看清楚,或者沒了解前因后果,僅憑感覺下結論,這個準確性當然大可存疑。還有的則是為了達到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故意歪曲事實真相,比如近年來常見的某些“網絡推手”的惡意炒作行為。隨著自媒體的發展,這類事情已是屢見不鮮,如果我們就這樣輕信了,隨便跟著起哄,那不正中人家下懷?
“誤傷”事件還告訴我們,圖片也是會說謊的。圖片只是圖片,本身不會說話,可以多角度來解讀,就看發布者出于什么目的。兩個人打架,圖片說明可能告訴你張三欺壓李四,事實卻可能是李四挑釁張三,關鍵是這個“解說”出自誰之手。如果使用不當語言表現出來,圖片不僅沒告訴你真相,反而成了混淆是非的幫兇。
為避免誤傷好人,除了旁觀者要理性看待問題,避免先入為主,還需要當事人及時回應,澄清事實。網民們畢竟不在現場,僅憑想象與推理是無法更準確地接近真相的。當事人提供有利證據,借助有效載體,可以使“圍觀”的網民更迅速更準確地作出判斷,從而引導輿論朝著正常的方向發展。如上述人民日報記者靳博的做法就很有效果,讓人們很快明白了這是怎么回事,除了極少數見啥“噴”啥的偏執人士,多數網民知道真相后,紛紛理性地對靳博表示敬意。
孔子帶著弟子周游列國時,在陳蔡受困,糧食快吃完了,一行人只能以稀飯度日。有一次,一名弟子親眼見到“道德標兵”顏回在煮稀飯時偷偷吃了一口,便告訴了孔子。孔子很吃驚,經調查,原來顏回看到稀飯里落了些許塵土,用勺子將其舀出來,認為扔了可惜,便將這口帶塵土的稀飯吃了。真相大白,孔子由此感嘆“眼見為虛”。孔子的經歷告訴我們,眼見尚未必為實,何況僅僅是一個片斷的截圖。所以,面對網上那些試圖證明真相的圖片,我們還真有必要弄清楚、想明白再發言。
【作者系中共江西省贛州市紀委宣傳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