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雷
信息化戰爭軍人仍需上刺刀
☉周雷

刺殺訓練一直以來是許多國家軍隊開展軍事訓練的普遍做法,雖然傳統意義上的“白刃戰”現在已很少見,但在戰術上仍不可拋棄。最近的一次當是在伊拉克戰爭期間進行的巴士拉肉搏戰。當時,只有20人的英軍巡邏隊,在伊拉克巴士拉地區遭遇五倍于己的伊拉克武裝力量,由于彈藥不足,英軍指揮員果斷命令上刺刀,最終這場近身肉搏戰英軍無一人戰死、伊方35人身亡。英軍能取得這次行動的勝利,與日常嚴格的訓練是分不開的,而這支主要由民兵組成的伊拉克武裝力量毫無戰斗力可言。美軍一項研究表明,體技能訓練有時根本無法解決士氣問題,只有借助于近距離的刺殺訓練,才會使士兵真正體會到戰場上的殘酷,才能夠激發他們英勇無畏、不懼強敵的戰斗精神和“野蠻”的本性。由此,美國陸軍正考慮恢復單兵刺殺訓練,并將其重新列為陸軍“必訓科目”。
刺殺訓練曾是我軍單兵五大訓練科目之一,與射擊、投彈、爆破、土工作業并稱。紅軍時期,為克服武器彈藥嚴重不足的弊端,借鑒冷兵器時代的“白刃戰”,廣泛開展拼刺刀訓練,這在許多影視劇中都能看到,刺殺也一直是我軍指戰員的一項必備戰術技能。電視劇《亮劍》中,失去左臂的騎兵連長孫得勝戰至一人仍揮刀策馬沖向敵陣,令我們熱血澎湃。抗日戰爭早期,29軍趙登禹旅長選出500名擅長刀術和近戰肉搏的士兵只帶著大刀和手榴彈,在喜峰口夜襲日軍,開創了大刀隊夜襲日軍的先例,伴隨著“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的經典歌曲,極大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和信心;馬本齋率領的“回民支隊”英勇善戰,在冀中平原一帶百戰百勝,很多時候他們為彌補武器裝備不足,主要采用的一種殺敵方式就是拼刺刀。戰場上,兩軍對壘,拼刺刀就決定了士兵的生死存亡,狹路相逢勇者勝,刺刀一出見分曉。在《亮劍》中,每當聽到李云龍下達“上刺刀”的口令,相信很多人都會血脈賁張。我軍曾一度在軍事訓練大綱中忽視了刺殺訓練。如今,很多陸軍部隊已開始重新審視開展刺殺訓練在信息化戰爭尤其在培育戰斗精神中的獨特作用,恢復了我軍傳統的刺殺操。
信息化條件下的戰爭同樣會面臨著敵我之間的針鋒對抗,戰至最后往往就是雙方戰斗意志和戰斗精神的比拼,有的最終還是演變為單兵之間的廝殺。信息化戰爭將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將更加殘酷和艱苦。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保持戰略清醒。歷史上我軍之所以能夠多次在武器裝備處于劣勢的情況下,戰勝強敵,靠的就是一股氣,一股無論遇到的敵人多么強大,態勢多么嚴峻,都敢于亮劍,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敵人所壓倒的英雄氣概。習主席說過,和平時期決不能把兵帶嬌氣了,威武之師還得威武,軍人還得有血性!必須高度重視戰斗精神的培育,注重在艱苦的條件下培育官兵的吃苦精神,在惡劣的環境中激發官兵的求勝欲望,在復雜的情況下激勵官兵的戰斗意志。平時有血性,戰時敢打贏,信息化戰爭軍人仍需上刺刀!
【作者系南京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