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英
[摘要]在俄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非常普遍,給俄語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阻礙。如果運用認知結構同化論來學習俄語,通過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來強化新知識的吸收能力,必將使得俄語學習難度大大降低。此法可以將新知識進行內化,融入到學生已知知識中,加強學生對俄語運用的能力,從而達到提升學習效率、加速大學俄語普及率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認知結構 同化論 大學俄語 運用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4-0227-02
認知結構同化論是由美國知名認知結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提出的,旨在闡明認知結構在學習中的作用。奧蘇貝爾認為,影響學生學習的諸多因素之中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是最重要的,當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認知結構形成聯系時,有意義的學習便發生了。所謂認知結構,是指學生現有的知識數量、知識的清晰度和知識的組織結構,主要由學生當下能回想出的事實、概念、命題、理論構成。因此,要想促進學生學習教材的能力和知識的擴展能力,就需要在知識傳播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認知結構的觀念、增強學生對認知結構的適應能力。
一、大學俄語教學中存在的誤區
(一)學習俄語方式方法不符合客觀規律
當下俄語學習中,詞匯死記硬背、語法套用格式的現象十分常見,學生錯誤地認為依靠背誦詞匯、硬記句式就可以熟練掌握俄語這門語言,在學習過程中忽視了單個詞匯和整個句式之間的內在聯系,只是單調地去抓詞匯,嚴重背離語言的整體性。更有部分學生只背誦中文釋義忽略了詞匯的語法信息,沒有意識到中文詞匯與俄文詞匯之間的差異性,這種機械性的學習往往導致學生喪失對俄語學習的興趣。這些背離學習規律的學習方法不僅不會促進所學知識的升華,反而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導致學生對這門語言產生畏懼心理。其實,就俄語而言,它的本質是一門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而語言的最終目的不外乎“寫得下、聽得懂、講得出”,如果單純為了考試成績而去“用功”,則與我們最初的目的背道而馳了。
(二)學習俄語脫離生活實際
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而語言的傳播無非是為了人類更加方便的交流。俄語作為一種承載悠久歷史的語言其作用更是不可忽視。但是在俄語學習中,脫離了現實生活的學習方式嚴重制約了俄語對文化的傳播作用。在日常學習中,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做得最多的莫過于做大量的練習題,拼命的記憶詞匯、語法,這些舉動看似刻苦,實則愚昧;這種“紙上談兵”似的學習方法造就了一大批“文字巨人”的同時,又產生了諸多“行動的矮子”,這種畸形文化結果的產生正是學習過程中嚴重的脫離實際所致。而大部分俄語學習的學員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僅僅將俄語停留在文字、書面上,出了教室就將這門語言扔到腦后不聞不問,完全沒有意識到語言的實用性。這些學員看似俄語水平很高,實則只能做高談闊論的“口水將軍”,一旦在生活中遇到俄語也就只能“干瞪眼”。對此,我們要明白一點:語言的學習不僅僅要尋求過程更應該注重語言學習的目的。語言重在交流,重在運用,如果只會以走形式般的方法接觸這門語言,必將無法真正走進俄語的知識殿堂。
(三)俄語學習脫離了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
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內涵的最直接外在表現形式,是文化內涵最具代表性的載體,而文化則充當著語言的靈魂,這是一門語言被人類所接受的前提條件,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語言的存在印證了一個民族獨特的文化底蘊。同樣的,俄語不只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文化象征,如果不能理解這種文化象征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底蘊,也就根本無法理解俄語,背離了文化而存在的語言將沒有任何意義。但是大部分俄語學員在學習時都只會用乏味的方法來進行記憶,脫離了這門語言背后紛繁美麗的歷史背景,也沒有意識到語言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內涵,以這種粗糙的態度去接觸一門語言,勢必無法收獲語言中最美的部分。俄語悠久的歷史條件決定了俄語豐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如果不了解俄語民族的悠久文化就無法充分地理解這門語言藝術。
二、認知結構同化論在大學俄語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一)依靠基礎理論,多角度強化俄語能力
首先,在進行俄語教學時,教師應該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上,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狀況,以此來幫助學生構建更好的認知結構,為促進新知識教學的有序進行提供依據。在教學的同時也要注意個體差異性,由于學生個體條件互有差異,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以及態度也各有不同,導致認知結構也存在差異。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日常表現、行為舉止作為參照,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并且以學生之間認知結構存在的差異為根據、以獨特而富有內涵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保證學生獨立性的基礎上,促進學生認知結構健康化的發展。
其次,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更要注意舊知識向新知識的拓展和過渡,將新舊認知互相融合,促進二者的有機結合。以科學認知為基礎,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對舊知識的掌握,最終將新舊知識進行同化。對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采用富有新意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利用舊知識引出新知識,使學生對俄語的認識度進一步加深,從而使學生的詞匯量、知識面得以充實和拓寬;教師還應該以新舊知識的差異性為著手點,通過相互比較,將新舊知識的區別和聯系逐一列出,以舊知識為依托促進學生完成新知識的學習,同時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也可以溫習到舊知識,最終達到新舊知識共同理解、共同接受的目的。
最后,在學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識輔助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教師也要發揮自己應有的協助作用,幫助學生分析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差異,并且引導學生尋找其中的規律,用規律來推動新舊知識的融合和發展,為實現知識遷移指明道路。在實現新舊知識的同化的過程中,除了要求學生必須具備大量的舊知識之外,還要求學生主動積極面對新知識。所以學生在進行新舊知識的同化之前,要經常鞏固舊知識,以加深對舊知識的印象。在實現同化之后,更是要以熱忱的態度來融入新知識的學習過程。嚴格執行此種學習標準,就可以進一步推動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以及對俄語知識的深層次學習。
(二)立足實際生活,培養良好認知結構
認知結構是學生頭腦中內化的知識結構,良好的認知結構是衡量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標志。認知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所掌握知識的多少,以及對知識掌握的牢固程度。所以,在俄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認真分析教科書的內容,找出新舊知識的聯系規律,并將所有課時的內容串聯起來,按照知識結構羅列提綱,根據提綱內容來進行教學,不但可以讓學生充分掌握學習內容,而且對學生智力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作用。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確定重點內容的方法來進行教學,主要表現形式是:首先找到本冊書中的重點內容,然后在教學的過程中圍繞重點內容展開講解,這樣可以將所有散落的知識點聯系起來,構成知識結構網,學生通過這種方法進行學習不但可以溫故知新,還能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更深層次的提升。培養良好的認知結構,還應遵循融會貫通原則和循序漸進原則。融會貫通原則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將所學的知識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將散落的小知識點聯系在一起,組成大的知識層面,幫助學生在以后新知識的學習中能夠快速的找到已有的知識,并且找到其與新知識的聯系,將新舊知識很好地串在一起,進行重新組合,以此來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循序漸進原則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認知結構進行由淺入深的轉化,也就是將所學的知識全都進行相應的整理,由最開始的少量的知識到后來漸漸地累積,知識越來越多,不進行整理就會雜亂無章,在日后的使用過程中也很難得到有效的利用。所以,學生要不斷地累積,將所學的知識由淺到深的進行整合,努力充實自己的認知結構,使其可以達到最大化的利用。
(三)結合文化背景,參悟俄語文化內涵
俄語作為世界性大語種,看起來簡簡單單的33個字母卻蘊涵著讓人驚嘆的文化信息量。看似無序的語言組織形式,卻善于表達一種微妙的、富有詩意的情感。一些看似樸素的語段,往往是悠久文化底蘊的印證。所以俄語的學習沒有表面看起來那么乏味無聊,但是作為學生的我們卻是一直忽略著字里行間包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髓。在俄語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不能單純的充當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更應該以學習活動積極參與者的身份投入教學。在俄語學習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理解俄語的內在精神,推動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俄語學習中。俄語的學習更應該注重對俄語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蘊的探索和研究。全方位激發學生的俄語學習興趣,使學生自主的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在俄語學習過程中,教師還應當積極參與到俄語文化底蘊研究性學習的各項活動中去,和學生一樣搜集、調查、查閱,掌握一些俄語中特有的文化表現形式,并且師生一起參加匯報交流,加深學生對俄語文化內涵的理解,促使學生在俄語學習時興趣勃發地投入其中,保證學生在學習俄語的過程中不僅收獲了書本知識,更品獲了一份來自異國他鄉的文化大餐。
三、結束語
教學的過程是教師進行知識傳播的過程,更是教師逐步成長充實自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還應該掌握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深入理解文化知識在現實中的作用并且付諸行動。而老師必須以符合科學觀念、深入淺出的教學方式對學生授業解惑,以引路人的身份指引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推動教學效率的提升,達到協助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培養的效果,從而引領學生收獲知識和人生。
【參考文獻】
[1]于長春,姜娟,趙彤宇,馬曉婧,顧俊玲,朱瑞琴.認知結構同化論在大學俄語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電力教育,2014(02):266-267.
[2]于長春,鄧軍.從認知結構同化論視角談俄語多義詞記憶策略[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74-79.
[3]于長春.認知結構同化論在俄語單詞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探索,2009(06):42-43.
[4]曹中保.論奧蘇伯爾認知結構同化論在教學實踐中的意義[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04):106-109.
[5]于長春,姜娟,馬曉婧,朱瑞琴,顧俊玲,趙彤宇.淺談認知結構同化論視角下的俄語詞匯學習[J].經濟師,2013(06):202-203.
[6]王曉英,張文佳,王曉華.認知結構同化論在中職化學教學中的研究與運用[J].學周刊,2015(31):28-29.
[7]袁維新.認知結構同化論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外國中小學教育,1996(06):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