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悅
【摘 要】電影《山河故人》分三段內容講述了三個故人在25年內發生的事情,一些看似和電影內容無關的表達卻是喚起觀眾潛意識的重要方式。面對死亡的表達,面對兒子戀母情結的表達,都是在宣揚影片的主題——約故人相見,看山河不變的無奈。
【關鍵詞】《山河故人》;潛意識:集體潛意識;戀母情結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118-01
電影《山河故人》分三段講述了三個故人在25年內發生的事情,可能本不該變成故人的人卻真真切切地變成了故人,這相對于人而言漫長的時間對于萬古存在的大美山河來說卻只是一瞬,在人的生命接近尾聲之時回憶,恐怕也只能“約故人相見”,來“看山河不變”了。
影片第一段講述了上世紀90年代山西礦區青年的三角愛情故事,里面雜糅著對大時代背景下金錢物欲與純真愛情的反思。我想,導演讓故事從1999年開始發生,可能潛意識里是想借助中國傳統文化中“9”通“久”這個含義來進行諷刺和反思。潛意識是指一些本能沖動,被壓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在不知不覺的潛在境界里發生,因不符合社會道德和本人的理智,無法進入意識中被個體察覺,這種潛伏著的無法被察覺的思想、觀念、欲望等心理活動被稱之為潛意識(或者無意識),總之,相對于意識而言就是那些不能夠被自己意識到的心理活動。每一個成功的導演都是根據自己的經歷充分積累對于社會文化環境的認知和反思,在“物質的意識,意識的物質”——電影的二度空間內進行表達。正如賈樟柯作為山西人對90年代山西社會生活的理解和一些看似和電影內容無關的表達,例如在人群中一個少年背著一把大刀的畫面,在電影的末尾又出現了此少年長大后背著這把大刀在路上行走。這兩個畫面看似和劇情發展無關,可能只是導演本身對這種畫面有一定的印象,覺得山西人就應該知道的一種文化符號,是導演想引起的共鳴,激發觀眾的集體潛意識①,又或者是導演想要表達的另外一部分內容,即對堅持的肯定,小少年可以20多年一直堅持自己的夢想,堅持自己的初心,用影片來教育和感化觀眾不要在這個充滿金錢與物欲的時代忘記了一些更重要的東西,這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這無疑是對當今社會的快速消費文化的諷刺。
第二段講述的是濤在離婚以后痛失父親與孩子的故事,愛情、親情頃刻崩解,一個女人形單影只,曾經背叛自己的情人也已經結婚生子,后查出身患癌癥。在這段經歷中,女主角濤經歷了死亡的體驗,自己唯一的至親父親的去世,讓她體會到了刻骨銘心的痛,這和她之前在途中路遇超現實的綠色飛機墜毀并在自己身前爆炸的感受不同。不少影視劇中都體現了“死亡”這一母題,正如朱光潛在《悲劇心理學》一書中所說的:“唯有面對死亡,才能充分展示生命的極其脆弱又極其強韌的豐富內涵——與不能解的無常無奈與不可逼使的莊嚴與尊貴。死亡體驗,是生命過程中一切體驗的最高峰。”②
最后一段故事發生在未來,算是對上述故事的一個交代,遠在澳大利亞的兒子由于缺少母愛以及父愛,逐漸忘掉了自己的母語并和自己的中文老師產生了世人所能不接受的戀情。然而,影片給我們的感覺并不是他愛上了自己的女老師,而是他在優雅美麗的女老師那里找到了自己失去已久的母愛,所以后來他可能并不贊同她是女朋友。其實這種感情也不難理解,早在古希臘索福克勒斯的戲劇代表作《俄狄浦斯王》中,戲劇主角俄狄浦斯就有弒父戀母的行為。后來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創始人弗洛伊德將其定義為“俄狄浦斯情結”,也就是戀母情結。弗洛伊德認為,兒童在性發展的對象選擇時期,開始向外界尋求性對象。對于幼兒而言,這個對象首先是雙親,男孩以母親為選擇對象,而女孩則常以父親為選擇對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選擇,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時也是由于雙親的刺激加強了這種傾向,即是由于母親偏愛兒子和父親偏愛女兒促成的。③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對他的母親發生了一種特殊的柔情,視母親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親看成是爭得此所有物的敵人,并想取代父親在父母關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為母親干擾了自己對父親的柔情,侵占了她應占的地位。故事中,兒子自從小時候見過自己的母親以外就一直處于母愛缺失狀態,在其性發展時期一直沒能選擇母親為對象,一直沒有得到母親的偏愛,所以性壓力得不到釋放,以至于和類似母親年紀的中文老師發生關系。
看《山河故人》正像在凝視我們自己,從過去到未來,過去那些曾經讓我們刻骨銘心的事情或許在若干年后經歷風風雨雨逐漸褪去了顏色,我們的懷念也只剩下黑白的回憶而已。
注釋:
①榮格:《分析心理學》,三聯書店,1987年版。
②朱光潛:《悲劇心理學》,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
③拉康:《結構精神分析學》,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