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自媒體時代受眾參與新聞生產活動的方式入手,闡釋受眾在自媒體環境下地位的轉變及其為新聞傳播帶來的變革。
【關鍵詞】受眾參與;新聞生產;議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233-01
一、自媒體時代受眾參與新聞生產活動的方式
(一)影響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與新聞選擇。電子產品的普及使受眾能對身邊的新聞直接記錄和制作。由于受眾的預設立場少,記錄未經重構,細節提供相比傳統新聞媒體更讓人信服。其次,受眾利用自媒體參與新聞的議程設置,對焦點的關注、轉移使受眾能對原有的議程進行補充、調整、批判和修正,甚至重構議程。
(二)利用自媒體參與信息的傳播與反饋。相比傳統新聞媒體,受眾利用自媒體參與新聞生產,其傳播速度和反饋效率更快更高,成本更低。新聞信息的傳播與反饋對傳播效率的提高和輿論方向的把握引導有著重要意義。
(三)成為公民記者,參與專設新聞網站。受眾利用自媒體參與新聞生產活動的重要的方式——化身公民記者利用專設的公民新聞網站發表自己的新聞作品。我國有專門為受眾參與新聞生產而設“中國公民新聞網”,它是我國唯一的公民新聞網站,標榜每個公民都是記者。
二、自媒體時代受眾參與新聞生產活動的特點
(一)受眾的自由議程設置。自媒體環境下受眾根據個人興趣進行需求性選擇,信息的發布傳播、意見表達均根據受眾的立場展開,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議程設置的主動權。
(二)自我把關而非組織控制。自媒體時代開放的信息空間使其把關地位受到巨大沖擊。自媒體參與性、去把關、無邊界、個性化、平民化的特點增加了受眾的選擇,受眾能根據需求尋找信息,模糊了傳者與受者的界限,淡化了把關人的角色。
(三)新聞視角個人化。利用自媒體參與新聞生產的受眾,多是非專業的普通民眾,植根于社會生活,發布的素材、側重點比傳統新聞媒體更接地氣。且普通受眾不會以“高于”民眾的眼光看事實,也不會因“顧全大局”對新聞事實嚴格把關。
(四)新聞報道片段化。自媒體的出現使人們能通過只言片語對新聞事實進行跟蹤式的報道且不受時間限制隨時更新,它開啟了“短新聞”的寫作時代,在短小的新聞片段中報道新聞事實,尤其是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上,新聞報道片段化的報道更為明顯。
三、受眾利用自媒體參與新聞生產的社會影響
(一)維護公民權利,有效監督政府。自媒體是政府了解民意、發布政務新聞信息的親民平臺,是受眾實現對政務的知情權、言論自由權以及參政議政權利的有效手段。“能夠有效地推動公民實現由臣民人格向公民人格的轉變,使公民具有權利意識、責任意識和理性精神”。[1]自媒體信息多元化傳播讓不同身份的人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中,為人們提供了質疑、挑戰權威的平臺。
(二)推動言論自由,拓寬公共領域。自媒體作為相對獨立的發聲渠道,各階層的意見和呼聲在合法的前提下得到自由的表達。與傳統公共領域相比,自媒體構架起來的公共領域沒有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全國各地的受眾在此集合對公共事務進行討論,并逐漸形成統一意見,公共領域由此得到極大的拓寬。
(三)促進新聞改革改變傳媒生態。“在自媒體時代,受眾的地位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閱眾參與‘去中心化和‘平等對話意味著傳統意義上的受眾參與到新聞產制鏈的上游,而不再只是單純地閱聽大眾,也意味著媒體生態和游戲規則的深刻改變正在醞釀和發生之中。”[2]首先,受眾參與新聞生產在選題制作上加深了傳者與受眾的合作,擴大傳統新聞媒體的新聞源、使新聞產品更具靈活性和接近性。其次,受眾不再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媒體不再完全控制壟斷新聞信息的生產,媒體為受眾提供新聞產品,受眾為媒體提供信息源,兩者間呈現出相互合作的關系,使傳媒生態環境達到和諧的平衡狀態。
(四)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輿論是社會的皮膚,是社會氣候的晴雨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積聚的社會矛盾和問題,需要有一種最貼近社會大眾的方式加以反映和釋放,社會系統才能有效地維持穩定。[3]受眾參與新聞生產,推動社會問題成為熱點事件,引起社會關注形成社會情緒及價值判斷,將個人的力量和聚成社會力量再轉化為官方力量,迅速整合形成強大的民間輿論,促進社會和諧穩步發展。
自媒體時代,受眾利用自媒體參與新聞生產對傳播格局的改變不僅僅是新聞傳播領域的改革,參與行為存在的諸多問題與社會各種力量的磨合也是促進社會變革的一大動力。
參考文獻:
[1]張志安,沈飛.新傳播形態下的中國受眾:總體特征及群體差異[J].現代傳播,2014(3).
[2]喻國明.新媒體究竟在改變著什么[J].新聞與傳播,2006(6).
[3]陳力丹.輿論學——輿論的導向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張梓涵(1991-),女,福建連城人,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影視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