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季將于8月17日至21日正式訪問中國。昂山素季是緬甸的實際政治領袖,有消息說她將于9月參加聯合國大會時訪問美國,而把訪華安排在訪美之前,被認為是她有意的“平衡姿態”。民盟執政后,昂山出訪了多個東盟國家,中國是她這之后訪問的第一個東盟之外國家。
緬甸這些年的政治變遷考驗了中緬關系,緬甸“倒向中國”的局面結束了,但一些人預測緬甸從此“倒向西方”,那樣的極限擺動并沒有出現。緬甸國家利益的新坐標逐漸建立起來,而中國仍處在這個坐標被稱為“胞波情誼”的位置上。
昂山素季在掌握權力后表現出了類似“曼德拉式”的冷靜。她表現出愿與仍有巨大影響力的緬甸軍方友好相處的姿態,并且致力于民族和解,推動召開21世紀“彬龍會議”。她還看重經濟發展,主張環保與之相協調。本月12日緬甸總統吳廷覺宣布成立一個涉及密松水電站的審核委員會,這是否會最終導致中方投資的該大型項目復活,輿論中出現一些樂觀分析。
西方輿論近來對昂山素季多有揶揄、批評之聲,美聯社1個多月前的一篇文章很有代表性,它的標題是:緬甸的昂山素季,流星還是希望燈塔?
文章認為昂山素季“似乎與民主人權漸行漸遠”,她的諾貝爾和平獎光環“已經在世界舞臺上消失殆盡”。文章批評昂山素季“未能阻止針對少數民族的暴行,并且支持抹去大眾對于軍方血腥歷史的記憶”。文章還寫道,甚至有人把昂山素季叫做“民主獨裁者”,圍繞她身邊的盡是親信和死黨,她曾經很優雅,“如今全變了樣”。
當家才知柴米貴,昂山素季從一位不用負任何治理國家責任的“親西方”反對派領袖成為執政者,前所未有地面對了國家的所有問題。她不能再僅僅追求西方輿論給她的好名聲,她必須帶領國家走向成功。她的歷史地位將有很大一部分取決于她的國家能否擺脫貧困,走向和解。
亞洲外交早就走出了意識形態劃界的時代,國家利益成為絕大部分外交行為的真正出發點。對昂山和執政的民盟來說,誰能幫著促進緬甸民族和解,誰能給緬甸發展經濟注入資金、創造機會,誰就是緬甸的重要伙伴。中國還是緬甸的最大鄰國,昂山重視中國因此成為緬甸新政府的不二選擇。
緬甸或許代表了周邊國家政局變化后對華關系的“最大擺幅”。它決非“不大”,中緬政府間關系的確不如過去緊密了,一些當時簽的政府間大型合作項目出了波折。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最大的擺幅”就這么大,中國真誠的睦鄰友好政策和我們的國家實力是山一樣的客觀存在,沒有一個周邊國家會非理性地刻意繞開它們。
中國同周邊國家發展關系應是順勢而為的自然過程,我們致力于友好的周邊關系,但這種友好關系不具有排他性,周邊國家同其他大國發展關系,甚至在大國之間搞點“平衡”,我們也需理解。這樣的周邊外交有很大彈性,我們和周邊國家都會輕松。
亞洲國家的多個例子告訴我們,今天地緣政治對外交態勢的主導性與冷戰時期還是有所不同,它一定程度上被現代國家普遍看重經濟發展和民生的現實給沖淡了。只要中美關系不是美蘇關系,只要多數亞洲國家不重現意識形態狂熱,冷戰時期的地緣政治強度就很難重現。
昂山素季領導下的緬甸將很重視同美國和西方的關系,但那不會是源于彼此之間的“意識形態親近”。中國對緬甸有多重要,是由中國在世界上有多重要,加上我們是緬甸最大、最有實力的鄰國而共同促成的。▲
環球時報2016-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