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旭
[摘要]《彩虹艷盡半邊天》是泰勒·派瑞導演的一部多維度展現黑人女性現實生活的影視佳作。影片通過講述七位黑人女性的不同遭遇,集中闡述了她們經歷創傷、接受創傷及走出創傷的過程,反映了少數族裔女性依然處于社會的底層,在身體及心靈上都承受各種壓迫的現實。本文運用創傷理論解讀主人公們所遭受的身體創傷、心理創傷和社會創傷,并深入分析黑人女性如何通過書寫、吟唱、舞蹈的方式重述創傷、走出陰霾的過程。
[關鍵詞]《彩虹艷盡半邊天》;創傷理論;黑人女性
電影《彩虹艷盡半邊天》是美國導演泰勒·派瑞為觀眾呈現的一部講述黑人女性凄慘境遇的影片,自2010年上映以來,得到了觀眾的高度評價。影片序幕中沉默的音樂、迷幻的七彩帶立即將觀眾帶入到沉重、壓抑的黑人女性的真實生活當中。導演通過對七位黑人女性不幸遭遇的現實主義描寫,揭示了在美國社會中黑人女性所經歷的不公及面臨的困境,全方位地展現了黑人女性創傷的原因、創傷的癥狀及走出創傷的路徑。深刻反映了身體創傷、心理創傷、社會歷史創傷對黑人女性生活的羈絆,同時贊揚了黑人女性堅強、自信、互助的美好品質。
一、創傷理論及其發展
“創傷(trauma)”一詞來源于希臘文“traumatize”,是“傷口”“損傷”的意思。本意指人的身體受到外部力量沖擊導致的物理性損傷,更強調對人的外在傷害。19世紀以來,醫學和心理學不斷發展,該詞的內涵逐漸擴展到了精神層面的傷害。法國醫生馬丁·夏科特通過對大量患有精神錯亂的女性進行觀察和分類,總結出竭斯底里癥的表現,首次提出心理創傷會導致人患竭斯底里癥的觀點。受到該研究的啟發,弗洛伊德和布魯爾對竭斯底里癥做了進一步研究,在實驗中他們發現當經歷一場重大事故之后,主體對危險和恐懼的記憶會導致創傷。同時,弗洛伊德將創傷描述為:“一種經驗如果在一個很短暫的時期內,使心靈受到一種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謀求適應,從而使心靈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擾亂,我們便稱這種經驗為創傷的。”[1]
隨著20世紀70年代民權運動和婦女解放運動的開展,社會各界對女性、少數族裔的生存狀況更加關注,這為創傷理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20世紀90年代以來,創傷研究逐漸由心理學、精神分析學領域擴展到了越來越多的學科當中,成為一個跨學科的綜合研究。很多評論者將其運用于文學和電影分析評論之中,1996年,珍妮特·弗雷德出版了《背叛創傷》,書中從兒童受虐的情節入手,解讀了電影中的創傷映像,將創傷理論與電影文學研究相結合;2004年,安娜·懷特海德正式將“創傷小說”概念從醫學領域遷移至文學研究。自此,國內外研究者對創傷在文學和電影中的研究越來越加以關注,論著作品層出不窮。
二、《彩虹艷盡半邊天》中的創傷體現
《彩虹艷盡半邊天》通過對美國七位不同社會背景、不同年齡的黑人女性生動、真切的描述,全方位地展現了當今少數族裔女性的生存現狀。七位女主人公如同彩虹的七種顏色,當她們緊緊依偎在一起時,便形成美麗、奇幻的彩虹,照亮一方天空。在這部內涵深刻、主題宏大、耐人尋味的影視佳作中,主人公們不同的坎坷經歷集中反映了邊緣群體所經受的身體創傷、心理創傷和社會創傷。
(一)身體創傷:子宮移除
身體創傷是創傷的本意,指身體受到物理性的傷害,最初用在醫學領域當中,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評論也將該詞運用于電影評介當中。
《彩虹艷盡半邊天》中的主人公之一唐吉是風華正茂的年輕女子,以在酒吧賣酒為生,每天與形形色色的男性打交道,她借此工作之便,經常帶陌生男子回家過夜。但令人不解的是她并不是招攬嫖客的妓女,非常排斥男人給她留下金錢,而且在第二天清晨她總是催促男子離開,往往弄得不歡而散。在與妹妹奈拉的一次促膝長談當中,唐吉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我的獨立是在其他人的愛上面的,我靠不斷的性愛而活,第二天我就要離開,這就是我學到的活著,作為一個女人活著。”
貝蒂·弗里丹指出,“當一個婦女把證實自己的一切都放在自身的性功能上,當性對她來說是使自己感到存在的必然之物時”,這只能使其在“事后更感到孤獨,溫柔的情感也枯萎了”[2]。唐吉對性愛的依戀源于她年少時的一段創傷經歷,小時候她多次遭到爺爺的性侵,并懷孕,母親對此袖手旁觀,唐吉年幼無力反抗,在孤立無助、走投無路之時,她找到最便宜的地方做了流產,但由于手術條件極其惡劣,唐吉不得不切除子宮,永遠失去了做母親的權利。
遭人強奸和失去子宮的雙重身體創傷對唐吉的身心造成了極大的打擊,這將她推向了極端,走上了失去重心的生活。子宮是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它同時是母性和女性的象征,沒有子宮,唐吉覺著失去了女性身份,無法正視與男性的關系,致使她不能與男性正常相處。子宮切除不僅給唐吉造成了身體創傷,同時給她帶來了很大的精神沖擊,加之年幼時失去貞潔,使她對創傷的身體記憶受到壓抑,逐漸變得麻木,形成身份焦慮。
唐吉的妹妹奈拉是個品學兼優的高中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大學,但正值青春期的她并無自我保護意識,在與一名男子偷吃禁果后意外懷孕,驚恐、害怕的奈拉不敢將此事告知家人,她再次步入姐姐的后塵,也失去了子宮。唐吉姐妹先后失去子宮的慘痛經歷證實了在美國社會當中,少數族裔女性仍舊未擺脫被主流忽視、男性傷害的命運,遭受身體創傷的經歷比比皆是,從未終止。
(二)心理創傷:男性的欺凌
著名的創傷研究者凱西·卡魯斯將創傷定義為“對于突如其來的、災難性事件的一種無法回避的經歷,其中對于這一事件的反應往往是延宕的、無法控制的,并且通過幻覺或其他侵入的方式反復出現”[3]。如果這種反復出現的悲傷、恐懼等記憶對主體心靈留下深刻、難以愈合的傷害時,我們稱之為心理創傷。
西姆斯是電影中的另一位主人公,她開朗外向,熱心善談,獨自成立一個為黑人女性傳授與男性接觸時自我保護知識的公益性機構,深得同胞姐妹的愛戴。但滑稽的是西姆斯本人卻難以逃脫被男性欺騙的命運,最終落得錢財盡失,傷心不已。誘騙西姆斯的是一名中年男子法蘭克,西姆斯對他用情頗深,平日里對其體貼入微、關心備至。但法蘭克卻利用西姆斯對他的真心竊取她的錢財后悄無聲息地失蹤了。當西姆斯看到家里被洗劫一空時才意識到自己被欺騙了。可即便如此,當法蘭克將錢財揮霍一盡后再次找到西姆斯時,她輕易便原諒了法蘭克。沒過多久,法蘭克又故伎重演,再次斂財消失。這次西姆斯終于清醒地意識到法蘭克與她并無感情,自己再次被利用了。她癱坐在空蕩的家中,內心是如此空寂和委屈,但感情的創傷并未將西姆斯擊垮,她以伶牙俐齒抨擊男性的自私和偽善,并堅強地講道:“有色膚種的女孩兒無權哀傷。”這句雙關語既印證了黑人女性的社會境遇,又道出了她們面對創傷樂觀、堅強的意志品質。
黑人男性對黑人女性造成的心理創傷還體現在電影中另外一位主人公雅思邁身上,她是奈拉的舞蹈老師。在影片開始,她以充滿陽光、熱愛生活的形象映入觀眾眼簾。上班途中,雅思邁經常遇到一名男子,兩人聊得投緣,在有了初步的交往后,雅思邁邀請他去家中用餐,但該男子進入家中后便對雅思邁施暴并強奸了她。當雅思邁求助法律援助時,卻因為男子與她之前相識,并且是她主動邀請其到家中,讓可憎的強奸者逃脫了法律的制裁。這一片段反映了法律對女性弱勢群體保護的漏洞,抨擊了當局者對男權的維護。自此以后,雅思邁失去了臉上的微笑,經常因為聽到突如其來的聲音而蜷縮成一團,這給她留下了嚴重的創傷,被強暴的畫面總是浮現在她的眼前,讓她無法忘記過去,正視生活。
(三)社會創傷:硝煙后的癲狂
克里斯多是影片中經歷最為悲慘的女性,她曾一度想過自殺,但被同胞姐妹救助,重新回到了群體中來。她曾是位能力很強的秘書,靠自己養育一雙兒女。不幸的是丈夫布從戰場上回來后被診斷患有創傷性神經癥,即“炮彈休克”, 指在經歷危及生命的事故之后導致神經系統的器質性損傷。因此,他不僅找不到工作,還經常酗酒,打罵妻子和兒女。
克里斯多不但要承擔家庭經濟負擔,還要安撫丈夫,照料子女。即便如此,布還是常常懷疑克里斯多對他的愛和忠誠,不允許克里斯為男性老板做秘書。一次,克里斯多乘坐老板的車回家取急需用的材料,布在樓上的家中只看到車里的男司機,誤認為是克里斯多的老板,就對她大發脾氣,說克里斯多欺騙了他,并沖動地將兩個孩子抓住,從五樓摔了下去,兩個孩子當場斃命,血流成河。畫面的慘烈讓所有人心痛不已、驚悚戰栗。克里斯多撕心裂肺地慘叫不止,但無論如何哭泣哀號,兩個幼小可愛的生命再也無法復活,這種猛烈突然的創傷讓克里斯多無法承受,她只有尋求死亡,才能從這種巨大的創傷中解脫。
克里斯多一家的悲劇究其原因是當時社會造成的創傷,布經歷了戰爭,患有創傷性神經癥,但社會卻疏于對戰后士兵的精神治療。家訪的沃特金斯小姐覺察了布的異常和孩子經常受虐的情況卻敷衍了事,克里斯多明知布的精神狀況卻一直屈辱忍讓,長期處于女性的從屬地位,不敢反抗,更不敢勸說丈夫治病就診,最終導致了這慘不忍睹的一幕發生。
《彩虹艷盡半邊天》中的主人公們承受著生活的考驗、男性的壓迫、社會的不公,經歷了身體創傷、心理創傷和社會創傷。雖然她們傷痕累累,卻堅強樂觀、勇敢團結,在重壓之下不斷找尋走出創傷的道路。
三、走出創傷的路徑
“由于創傷的不可知,因此要治療創傷,就要通過記憶或者敘述的方式‘再現創傷,從而把創傷吸收到正常的記憶之中,起到舒緩的目的。”[4]而且,“在受創后她們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恢復過程,這其中可以通過重述創傷故事,與他人重建良好關系以及重建身份的方式來擺脫創傷帶來的影響”[5]。
《彩虹艷盡半邊天》將七位黑人女性各自不幸的遭遇一覽無余地展現在觀眾眼前,雖然整部電影彌漫著嚴肅、沉重的氣息,但并無怨天尤人、憤世嫉俗的抱怨和抨擊,取而代之的是對七位女性如何從創傷中漸漸恢復、走出創傷的情節。
唐吉用記日記的方式書寫身體的創傷,重現創傷記憶,撫平內心的空虛,在不斷地自我療傷,找尋自己的女性身份;西姆斯用吟唱的方式痛斥男性的偽善,大聲宣泄被欺騙感情的苦楚和創傷,并向其他女性同胞講述自己的前車之鑒;雅思邁用舞姿表達對男性的憤怒和對美國法律的失望,宣泄無以言表的壓抑和恐懼,以無聲勝有聲的形式治療創傷。電影中的主人公們用不同的方式“重述”創傷,舒緩情緒,重建信心。
影片結尾時,七位女主人公團聚在一起,將彼此的心酸苦楚娓娓道來,同氣連枝的她們用集體的溫暖撫平彼此的傷痛,鼓足重建自我的勇氣。緊緊相依的七位主人公如同絢麗的彩虹,在經歷了風雨洗禮后更加絢麗多彩、精美絕倫。
四、結語
《彩虹艷盡半邊天》是一部主題宏大、內涵深刻的影片,導演向觀眾多維度地展開了黑人女性現實生活的立體畫卷,反映了不同階層的黑人女性面臨的各種生活困境,以及她們百折不撓、勇敢樂觀的積極品質。雖然民權運動之后,黑人女性的生存狀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她們依舊承受著白人及黑人男性的雙重壓迫,在經濟和社會地位上仍然處于劣勢,因此不斷遭受身體創傷、心理創傷以及社會創傷。不過這些經歷不僅僅帶給黑人女性慘痛的記憶,同時也促使她們更加堅強團結、睿智從容。影片中主人公們用書寫、吟唱、舞蹈的方式“重述”創傷,相互傾訴,彼此安慰,最終共同走出了創傷的陰霾。
[課題項目]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人才項目“哈萊姆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國黑人女性作家研究”(項目編號: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B070)。
[參考文獻]
[1]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高覺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 [美]貝蒂·弗里丹.女性的奧秘[M].程錫麟,朱徽,王曉路,譯.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9:314.
[3] Caruth Cathy.Unclaimed Experience:Trau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