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閭廟
戴叔倫
沅湘流不盡, 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風起, 蕭蕭楓樹林。
【賞析】
三閭廟,是奉祀戰國時楚國三閭大夫屈原的廟宇,據《清一統志》記載,廟在長沙府湘陰縣北六十里(今汨羅縣境)。此詩為憑吊屈原而作。
司馬遷論屈原時說:“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列傳》)在這首詩中,詩人圍繞一個“怨”字,以蕭瑟悲涼之景寄寓悲涼慷慨之意,以明朗而又含蓄的詩句,表現了屈原綿長深廣的憂憤,抒發了對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懷。
“沅湘流不盡, 屈子怨何深!”以屈原詩篇中常常詠嘆的沅、湘兩條河流開篇,既是即景起興,同時也是比喻:沅水湘江,江流何似?有如屈原千年不盡的怨恨。屈原的幽怨,何以形容?好似沅湘千載悠悠的流水。“不盡”寫怨之綿長,“何深”表怨之深重。兩句都從“怨”字落筆,將屈原一生忠憤寫得至今猶在,形象明朗而意蘊深廣,錯綜成文而回環婉曲。
然而,屈子為什么怨?怨什么?詩人自己的感情和態度又怎樣?詩中并沒有和盤托出。詩人撫今追昔,觸景生情,描繪了一幅特定的形象的圖景,引導讀者去思索。詩的后兩句“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寫詩人眼前所見之景,以景載情,詩人悠悠不盡的情思盡蘊景中:深秋季節,日暮時分,江上秋風瑟瑟,楓林蕭蕭,木葉搖落,時歷千載而三閭廟旁的景色依然如昔,可是,屈子沉江之后,而今卻到哪里去呼喚他的冤魂歸來?季節是“秋風起”的深秋,時間是“日暮”,景色是“楓樹林”。這些蕭瑟之景,暗蘊屈原的幽怨之情,也表達了詩人的傷悼之情。再加上“蕭蕭”這一象聲疊詞的運用,更讓人感覺幽怨不盡,情傷無限。
詩歌,是形象的藝術,也是最富于暗示性和啟示力的藝術。明朗而不含蓄,明朗就成了一眼見底的淺水沙灘;含蓄而不明朗,含蓄就成了令人不知所云的有字天書。戴叔倫的《三閭廟》兼得明朗、含蓄二者之長,畫面明朗而引人思索,詩意雋永而不晦澀難解,明朗處情景交融,含蓄處又喚起讀者的想象鼓翼而飛,深遠的情思含蘊在規定的景色描繪里,使人覺得景物如在眼前而余味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