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嘯
摘要:隨著科技的進步,媒體的發展日新月異,從早先的報刊、廣播、電視等傳播方式到現如今以網絡為主,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傳播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媒體與司法的關系已經逐漸形成“一方進攻,一方防守”的局面,新媒體基于其技術特性對司法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關鍵詞:新媒體;司法;媒介審判;司法公信力
中圖分類號:D9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5-0050-01
長期以來,媒體在很大程度上被認為是社會公器的象征,或被當做是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之外的“第四權力”和“無冕之王”,被認為是民意的象征,是公眾監督權力實施的有力武器。 在這個過程中,媒體不可避免地與司法產生聯系,在當前時代,新媒體與司法之間的關系如何值得探討。微博是新媒體的典型代表,相對于傳統媒體來說,微博具有更強的主動性,也就具備了更強的“攻擊性”,由于網絡的匿名化,在進行有關司法問題事件的討論時,公眾能夠更為自由甚至是放縱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而在這個過程中,微博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
一、微博的正面與負面
1.正面影響
對于司法來說,微博的產生使得監督有了一種更為高效便捷的方式,包括微博上興起的“微博反腐”,公眾通過這樣的渠道能更方便地反映民意,通過信息量的曝光,讓司法更為公開透明,從這個角度而言,微博對于司法的發展是具有正面意義的。
2.負面影響
在微博發揮監督作用的同時,它自身的弊端也開始浮現,匿名化的特性使得人人可以發聲,也使得人人可以無節制、無限度發聲,甚至是傳播一些虛假偽造的信息,“網絡水軍”和“立二拆四”的興起以及在網絡上一些由“沉默螺旋”而形成的虛假信息,這都讓我們對微博的功能產生了質疑。
二、“媒體審判”
媒體審判指在媒體上對事件進行定性,在司法審判之前就進行“審判”,用媒體評論代替司法審判,當司法審判與其不符時,通過輿論對司法進行影響。
1.黃色新聞的影響
黃色新聞是指以夸張或捏造情節的手法來渲染新聞事件,尤其是關于色情、暴力和犯罪。 而司法領域中的一部分案件,由于其故事性較強,很容易被新媒體當做黃色新聞的材料,這樣的信息也更容易引起大眾的關注。例如微博上關于黃海波嫖娼案、房祖名柯震東吸毒案、李某某強奸案的討論,由于這些案件與明星、官二代等相關,更容易激發大眾的好奇心,于是公眾紛紛在微博上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2.渴望發聲與專業性不足
面對此類司法案件,公眾渴望在微博上發出自己的聲音,但是有的卻是不理性的,更由于自身專業性不足,法律知識的匱乏,不能運用法律知識來解釋,只能夠主觀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造成了公眾理解與司法間的誤解,并未能夠進入實質的深入的思考,這給司法機關帶去了有效監督的同時也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三、司法公信力的恢復
司法公信力是一個國家的公眾對于司法的信賴程度,是一個國家法治狀況的重要指標,法律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重要規則,司法公信力是其核心,缺乏司法公信力的法律是不能為公眾所信服的 。
要想恢復司法公信力,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媒體法的建立健全
當前我國關于傳媒領域的法律法規有待建立健全,言論自由是媒體的生命,但是沒有節制的自由將引發更多的問題。當前在新媒體領域,雖然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關于網絡謠言的司法解釋,例如,網絡誹謗信息被轉發500次可判刑,但此種司法解釋太過零星,并未能形成完整配套的法律條文,不利于網絡新媒體形成更為明確的規范。
2.轉“防守”為“攻防一體”
同時,在面對新媒體時,司法機關應當轉變過去的陳舊觀念,主動在新媒體上發聲,包括建立自己的官方網站;在微博上有自己的官方賬號;面對輿論性較強的問題,主動公開相關信息;裁判文書的公開可查詢;設立專門的司法新聞部門。
通過以上方式使得司法得以在新媒體上與公眾進行更為平等、公開的交流,讓信息更為透明,主動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因為面對“進攻”的新媒體,僅僅采取防守只能增強公眾的不信任,而主動“出擊”則能夠更為有效地在新媒體的平臺上占據有利位置。
四、結論
新媒體最終而言是一個平臺,是一個渠道,司法可以作為參與者,更為主動地進入新媒體領域,雖然司法是被動的、消極的,但并不意味著司法信息的公開也是如此,把握新媒體的作用,熟悉新媒體的運作模式,在新媒體平臺上與民意進行更深層次的交流,同時接受新媒體的監督,對于司法而言,這是在當今時代需要加強的重要方面。
參考文獻:
[1]靖鳴.“輿論監督是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重要手段”[J].新聞記者,2007(12).
[2]李兵.“媒介審判辨真偽”[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5).
[3]陳曉曼.“特殊的新聞文化現象——黃色新聞”[J].世界文化,2007(09).
[4]張國棟.“司法公信力之探究”[J].法制與社會,2012(17).
[5]楊凱.“新媒體時代的司法公開與司法公正”[J].法治論壇,2014(01).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