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
摘要:拉赫瑪尼諾夫是俄羅斯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家、鋼琴家。他的作品結合了浪漫主義的色彩,賦予了極其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演奏手法,為20世紀的鋼琴技術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一般創作手法新穎,創作特點極具個性,本文以其代表作《g小調前奏曲》為例,分析拉赫瑪尼諾夫的創作風格和演奏技巧,以供參考。
關鍵詞:拉赫瑪尼諾夫;《g小調前奏曲》;創作風格;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G623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5-0186-01
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以小調為主,他的前奏曲在繼承肖邦和巴赫的傳統上進行了革新和嘗試,成為了當時浪漫主義時期最具特性的音樂家之一。《g小調前奏曲》其創作的風格和演奏的技巧較難拿捏,這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困擾。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的把握作曲家的創作背景,分析作品的創作風格,提高學生的演奏技巧。
一、《g小調前奏曲》的創作背景
1892年拉赫瑪尼諾夫于莫斯科音樂學校畢業并開始了自己的創作生涯。在其創作階段,其思想與俄國的社會現實有很大的沖突,所以其作品多以情緒激昂、滄桑深沉的小調為主。主要是通過大量的創作作品表達他對社會現實的一種不滿。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創作依然繼承了肖邦的創作特點,但是其以獨特的創作風格和極具感染力的演奏手法成為了俄國乃至世界的著名的鋼琴演奏家。
《g小調前奏曲》是一首非常大氣且節奏特點快速的曲子,在這首曲子前后情緒飽滿,節奏激昂澎湃,首部和中部有著鮮明的對比,這也反應拉赫瑪尼諾夫在創作這部前奏曲時內心的情感起伏,整首樂曲都表達著一種激昂、霸氣。
二、《g小調前奏曲》的創作風格
(一)旋律與和聲
《g小調前奏曲》中融入了俄羅斯的社會背景和民族元素,整部曲子在旋律上并沒有歡快和憂傷的情感,而是一種堅強、激昂的情感表達。在整個曲子中,首部和再現部的節奏十分強烈,中部轉為抒情,在整個演奏過程中雖然曲式較好掌握,但是其旋律的幅度確十分夸張,這也是其在內心的一種情感的表達和寄予。在和聲上由于受當時的時代影響,拉赫瑪尼諾夫在《g小調前奏曲》的創作過程中結合了現代的演奏手法,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和聲風格,他的作品中大多會將多個旋律疊加,最后突出一個特別的聲部。在《g小調前奏曲》中中間抒情部分就采用了這種和聲風格,讓聽眾感受到了音樂的層次感,不由自主的體會音樂的美秒。
(二)節奏和演奏技巧
《g小調前奏曲》這首曲子在節奏上給人一種勇往直前、勇敢奮戰的節奏,以一種高亢的氣氛開始,節奏鏗鏘有力,讓人不禁聯想到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社會現實。在中間的抒情部分,速度漸漸放緩,與首部形成鮮明的對比,而且逐漸的展示和聲的層次感,最后主旋律重現,激昂澎湃,節奏快速有力。整首曲子有強到弱,由弱到強,在這種節奏的帶動下更加的引人入勝,如癡如醉。
在演奏技巧上,《g小調前奏曲》中運用了很多八度,學生在彈奏時要充分掌握八度的演奏技術。而且在演奏的過程中要注意左右手的合作,不能偏強或偏弱。在踏板的使用過程中也要注意,不能隨意使用,避免破壞整部曲子的旋律。《g小調前奏曲》在整個的創作過程中都給人一種激情飽滿、斗志昂揚的感覺,所以在演奏的速度上可以做些調整,會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三、《g小調演奏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一)首部分析
《g小調前奏曲》首部開始階段運用的是進行曲的風格,但是整首曲子的旋律決定了在開始的時候不宜過快,在這一部分主要是一種循序漸進的演奏手法,音量也是有小到大,緩緩升高。樂曲手段以八部為主,在彈奏的過程中要注意旋律與和聲的配合,在使用腳踏時要注意每個和聲的清晰度。在首部的彈奏過程中要注意分奏和連奏,把握好分寸,更好的體現樂曲的鮮明對比和音樂的層次感。
(二)中部分析
《g小調前奏曲》的中部是抒情階段,在這一段充分的體現了拉赫瑪尼諾夫的感情色彩和他的內心情感。在這一段主要是注意左手的琵琶音和右手的八度巧妙的結合。在練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每一個音的力度和清晰度。巧妙的運用指尖的巧勁兒和身體的力量傳送,在這個階段的彈奏中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感表達,在彈奏的過程中要保持飽滿的情緒,中間不能停頓。
(三)再現部分析在《g小調前奏曲》中最后一部分是再現部也是整首樂曲的高潮部分。在這一部演奏的技巧與首部并無太大的差異,但是這一部是樂曲的關鍵,在演奏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彈奏的力度和情感的表達,在這一部彈奏時應該表達出最激昂的情緒,這樣才能更好的展現出這部作品旋律和作曲家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結語
綜上所述,拉赫瑪尼諾夫的這首《g小調進行曲》在音樂會上頻繁的出現,對鋼琴教學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首曲目雖不難,但是其獨特的作曲風格和演奏手法都是值得探討。因此,在鋼琴的教學中一定要掌握作曲家的創作背景和創作風格,在曲式的每一步都要力求完美,與作品的情感產生強大的共鳴,這樣才能提高演奏技巧和演奏效果,演奏出更加美妙動聽的音樂。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