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東
摘要:新時期高校學生會在校園日常管理和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地位舉重若輕,在對大學生的教育、管理、組織、引導、服務等方面均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學生會在完成工作任務、發揮自身作用的同時應當時刻審視和反思自我,發現自身不足,以便及時糾正,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學生會建設。
關鍵詞:高校;學生會;建設;不足;途徑
中圖分類號:D44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5-0220-01
一 、現階段我國高校學生會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生會定義模糊不清
高校學生會主要是在校黨委、校團委及其他相關領導組織的帶領和幫助下,以服務學生為中心,組織開展生活、管理、協調、溝通等一系列工作,在教師與學生間發揮橋梁和紐帶的作用。每年學生會納新時學生都會爭先恐后的報名,其中不乏有些動機不純的學生,扭曲了學生會的正面形象,不利于學生會工作的開展和推進。
(二)制度執行形式化,紀律意識淡薄
學生會制度的設定相對完備,涉及內容較為全面,但真正被落實和執行的制度條例少之又少,使得學生會制度流于表面形勢,發揮不了應有的規范約束作用。除此之外,制度執行的形式化導致學生會成員紀律意識淡薄,缺少責任意識和約束意識,沒有組織性和紀律性。另外,制度的形式化又會進一步降低懲罰制度的執行,長此以往勢必會引發盡心工作成員的不滿,使得組織缺乏凝聚力,嚴重危害學生會的管理和發展。
(三)選拔機制不完善,活動內容單一化
高校學生會干部選拔應當民主化、公平化、透明化,遵循公開選拔原則,從學生中選拔最優秀的人加入到學生會中。但大部分高校在學生會納新、主席團和部長任命時仍采用上級領導或管理者直接任命的方式,致使當選人員缺乏一定的群眾基礎,不利于今后工作的開展。除此之外,各大高校在組織開展校園文體活動時,活動內容單一化,將活動視為任務應付了事。缺乏創意性,不利于校園文化的建設和開展。
二、開辟學生會建設的新途徑
(一)學生會理念定義明確化、完整化
學生會是高校精神、高校理念、高校意識形態及高校價值取向的具象代表,是服務精神與校園文化的集中體現。學生會作為高校管理者決策的基礎執行機構及服務學生的中心管理機構,在運行過程中形成的行為準則、工作理念、價值觀念、風氣文化等均應以學生為中心不斷完善、不斷優化、不斷創新,其主要職責是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學生干部,秉持科學先進的服務理念、創建優質的服務業績、打造健康的良好形象更好的為校園文化建設和校園管理做出貢獻,只有將學生會理念、職責及定義明確化和完整化才能樹立學生會威信,取得學生會服務管理的最佳效果。
(二)規范制度執行,建立獎懲機制
首先,加大學生會制度的執行力度。嚴格要求每位學生會干部嚴格按照學生會制度規范言行,并在所有成員的共同努力和推動下,互相監督,及時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及時檢討與改正,從根本上提高學生會干部的制度執行意識。其次,建立配套獎懲機制。就目前高校學生會的獎懲機制來講,絕大多數機制的懲處力度較弱,懲處方式較為單一,不能達到真正的處罰目的。筆者認為,新時期的學生會應當更多的融入創新理念,改進和豐富獎懲內容,變化獎懲措施,加大賞罰力度,從根本上提高學生會成員的工作積極性。
(三)強化學生會成員思想素質建設
新時期的高校學生會不應當只有管理意識,更應當有服務意識。優化學生會成員思想素質首先要強化政治理論素養,鼓勵學生干部學習馬列理論,提高他們的政治修養和理論水平。其次,培養學生會成員時代精神和奉獻精神。學生會成員的奉獻精神和吃苦精神將會推動他們努力向前,始終在工作中保持較高的熱情,而時代精神將會提高學生會成員的創造性和主動性,始終跟隨時代發展的需求以及學生的潮流思想改進和創新工作辦法,優化服務質量和工作效果;最后,提高學生會成員業務能力。為了保證學生會成員業務能力能夠穩步提升,學生會領導應當根據學生會的特性、每位學生會成員的優缺點、部門的工作內容以及需要完善的工作領域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培訓,并通過多種培訓方式結合的辦法,全方位的優化學生會結構,使學生會成員在工作中能夠揚長避短、共同進步。
(四)學生會自主化管理
學生會在現實中往往受團委的直接領導,束縛性較大,不能真正意義上的自主開展活動,這種缺乏自主性的管理模式使學生會產生較強的依賴心理,喪失了獨立思考及處理問題的能力,因此,團委必須放手讓學生會實行自主化管理,鼓勵學生會恢復獨立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為學生會注入新的活力,。學生會作為校園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其成員全部是由學生組成,所以更能了解學生真正感興趣的東西和渴求的知識,由學生會自行行使管理權利有助于高校開辟更多形式多樣的活動途徑、創新更符合新時期高校文化氛圍的管理服務策略。
參考文獻:
[1]劉珍珍,蔣琦瑋.馬燦.新形勢下高校學生會作用探析[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2(02):78-79.
[2]于江.高校學生會學生干部隊伍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電子世界,2014(08):105-106.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