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洲
·國防視野·
軍改是一場革命
☉劉亞洲

戰爭的阻力來自對手,軍事改革的阻力來自內部。
今天,不改革是中國軍隊最大的風險。不改革的癥結在于改革動力不足,動力不足的癥結在于不愿觸及個人的利益。然而,嚴酷的現實是,只要是私利,就終究會被打破。不被自己打破,就被別人打破。今天不打破,明天必打破。
軍隊改革不僅事關軍隊生死,更事關國家生死。戰爭史一再證明,戰爭的勝負在戰場之外,在戰爭之前。軍事變革中的落伍者,必定是未來戰爭中的被淘汰者。軍隊決戰于變革。所以,軍隊改革是“鐵腕”的事業,所需要的是“斷腕”的勇氣。毛澤東說:“龐大的機構是由自己親自創造出來的,想不到又要由自己的手將它縮小,實行縮小的時候就感到很勉強,很困難。”當年鄧小平面對軍隊改革阻力時說:“第一條決心要大。”“第二條才是工作要細。”“要用搞革命的方法。一次搞好了,得罪的人就得罪這一次。”
落后的民族不一定是貧窮的民族,但一定是思想保守的民族;落后的軍隊不一定是劣勢裝備的軍隊,但一定是觀念陳舊的軍隊。
拿破侖說:“讓驢子和學者走在隊伍中間。”這句話不僅說明拿破侖重視學者,更道出了他能打勝仗的秘訣:帶著先進的軍事理論前行,帶著創新的思想前行。學者是拿破侖軍隊中最優良的裝備。由于有學者,才有新思想。德國的軍事思想充滿活力,具有超前性和預見性。德皇弗里德里希二世提出:戰爭藝術沒有止境,不能抱著固有的觀念不放。他主張要勤于思考,“通過思考結出果實”。軍事巨著《戰爭論》,以及“總體戰”“閃電戰”等理論在德國的出世就是最輝煌的果實。
陳舊的觀念就像泰山一般沉重。幾年前,美國駐華大使洪博培離任時,有記者向他提了個問題:中美之間的距離有多大?這位會講漢語的大使毫不猶豫地說:“一百年!”我為這句話感到震驚。仔細想來,他講的距離不是指經濟,不是指硬件,而是指思想觀念。觀念是軟力量,但卻是決定性力量。美軍一直站在軍事理論創新最前沿。從海權論到信息戰,從空地一體到全頻譜作戰,美軍差不多每隔幾年就推出一個嶄新的軍事學說,魅力無窮。不斷地自我否定,強烈的超前意識,這是美軍改革的兩個顯著特點。
思想必須革命,觀念必須更新。更新觀念最重要的有兩步:看到所有人都能看到的,再想到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我們目光應當像探照燈一樣,照射的不是過去,也不是現在,而應該是未來。軍隊的強大絕不僅僅體現在高、精、尖的武器裝備上,更體現在思想和觀念的強大上。馬島戰爭以來,世界上所有的戰爭都是不對稱戰爭,根本原因是一方思想觀念先進,另一方思想觀念陳舊所形成的不對稱。
軍改由人來改。軍改首先改人。
人永遠是戰爭中最重要的因素。1947年8月,豫東戰役結束后,毛澤東說:“解放戰爭好像爬山。現在我們已經過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爬坡階段已經過去了。”解放戰爭剛打了一年,毛澤東敢這么講,不是因為共產黨的軍事實力超過了國民黨,而是我軍在戰爭硝煙中涌現出大批掌握戰爭規律、具有高超指揮藝術的將領,構筑了一個人才高地。由于擁有這批人才,解放戰爭勝利到來之迅速,出乎意料。但是今天,我們這支軍隊曾經擁有的人才優勢,已經成為與強敵較量時的薄弱環節。
自第一代將領凋零之后,我軍一直期待出現席卷天下時那股人才潮。一支守天下的軍隊,用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干部有難度,但用幾個優秀人才應當有可能。問題是,在不良政治生態影響和平庸守舊思想氛圍的籠罩下,這幾個出類拔萃的人才也容不下。這帶來兩個后果:一是不敢講真話,關起門來也沒有人講真話;二是生存第一,為了避免吃虧,我們甚至在沒吃虧前就已經懂得如何防范了。
今天我軍人才隊伍建設又到了“爬坡”階段。這個“坡”,比當年的“坡”艱難百倍。因為積弊太深,如深淵萬丈。不進行一場革命,不足以煥發青春。革命覆蓋三個方面:
高層:此次軍改,應在高級將領中刮一場頭腦風暴。當今世界,“戰略為王”。士兵是戰術的,將軍必須是戰略的。所有的勝利都是戰略的勝利。所有失敗都是戰略的失敗。我國“將軍團”如果能成為“戰略團”,軍必興焉。
中層:鑄造一個全新的“參謀團”。一戰后,德國總參謀部被撤銷,軍隊只能保持十萬人。德軍最高首腦馮·西克特設法保留了一個軍官團。馮·西克特制定的標準是,每一個列兵都受到成為軍士的培訓,每一位軍士都受到成為軍官的培訓,每一位軍官都受到成為將軍的培訓。正是這些精銳,構成了德國的“十萬陸軍”,后來發動了二戰,一下把世界打懵了。
在我軍歷史上,參謀也曾起到重要作用。解放戰爭中,在西柏坡幾間簡陋的土房里,雷英夫和幾個參謀指點江山,橫掃千軍。正是此人,不久后還準確預測了麥克阿瑟的仁川登陸。自那以后,我軍參謀隊伍越來越龐大,卻鮮有卓見和建樹。今天我軍參謀隊伍有兩大問題:其一,缺少吞天吐地的能力。首先是缺少吞天吐地的氣魄。“參謀不帶長,放屁都不響”就是辛辣而真實的寫照。其二,缺少干事業的追求。中層軍官必須把打仗當成一個職業。軍人不把打仗當成一個職業,就更不會把它當成一個事業。“參謀團”應由我軍最優秀的知識分子組成。
基層:士兵要有知識和文化。我國過去所進行的戰爭中,一名士兵無非就是練了兩天射擊的農民。這名士兵陣亡后,三天之后就又可以補上一名。但現代戰爭卻不是這樣,一名合格的士兵需要經過長期而嚴格的訓練。在美軍近幾場戰爭中,一個班長五分鐘內即可呼叫到航空兵火力突擊,一個單兵兩分鐘可呼叫來地面炮火支援。我曾訪問過美軍一個步兵連隊,和士兵交談。他們開闊的視野和活躍的思維讓我吃驚。從伊拉克到阿富汗,從印度洋至太平洋,他們侃侃而談,激昂得很。
軍改既是中國軍隊“國際化”的過程,又是把外軍先進經驗“中國化”的過程。我曾提出“以美軍為師”的概念,指的主要是精神層面和觀念。此次軍改,我們沒有照搬美軍模式。美軍體制固然先進,但那是美國政治制度和價值體系的產物,如果一味向美軍學習,我們將會迷失方向,我軍就可能犯“顛覆性錯誤”。一切拷貝美軍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數軍改執行者的普遍心態。此心態,須革除。
反思各國軍隊近十幾年的改革,基本上都有美軍的影響和色彩。美軍的改革是基于美國的國情。俄羅斯軍隊改革為什么走那么大的彎路?就是它照著西方特別是美軍的模式改了六次,矛盾重重,得不償失,最后以難以適應本國國情而告終。
中國軍改不能脫離國情和歷史。是歷史創造了未來,而不是未來自己創造了未來。沒有歷史的未來是一個黑洞,什么都會被它無情吞噬。美軍的統帥部是直接指揮到單兵的,但它并不是強化集中指揮,而是逐步下放戰斗的自主權。如果只看到統帥部直接指揮單兵這一點,那就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美軍的主旨并不是直接掌控單兵行動,而是踐行德國軍事思想上的精確作戰、量化作戰。毛澤東指揮解放戰爭的歷史是一部教科書,今天我們恐怕還是要有點毛澤東精神。這有點像鐘表,可以回到起點,但已不是昨天。
地理位置決定著軍事變革的方向。我一直研究美軍戰略,發現它的軍事部署始終沿著一條地理線展開:海灣、紅海、地中海。這是人類文明的海上樞紐。這條地理線就是美軍戰略線。中國軍改也必須考慮地理因素。中國的地理形狀代表了典型的地緣政治家所描繪的具有“戰略意義”的特征:主要是大陸國家,同時又有漫長的海岸線。尤其是西部,占據著全世界最高的地勢。過去的英國人、俄國人,現在美國人,都對這片高地垂涎不已。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美軍身影一直在這塊高地附近閃現。過去,這塊高地利于防御;今天,這塊高地利于進攻。尤其是,國家已制定了“一帶一路”的戰略。當國家戰略轉變時,軍事理論也必須轉變。軍改,必須服務服從于國家發展整體戰略。
軍事理論革命濫觴于美國。美軍已經走得太遠了;如果我軍跟著美軍攆,永遠也攆不上。我們必須對已經被美軍革命過了的軍事理論進行再革命。每一支強大軍隊的崛起都是獨一無二的,這種崛起都是探索符合自身特點的成長道路的結果。
(摘自《參考消息》,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