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
【賞析】
這首詩表面寫一只孤雁,看似并無深意,但是一聯系寫作背景我們就會發現此詩寄蘊頗深。這首詩作于大歷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間。由于四川政局混亂,杜甫帶著家人離開成都,乘船沿長江出川,滯留夔州。詩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處境艱難,心中充滿失意之感和哀傷之情。首聯“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喚出“孤雁”和“不飲啄”,寫得孤雁有品骨。孤雁非常想念它的同伴。不單是想念,而且還拼命追尋,是一只情感熱烈而執著的“孤雁”。“不飲啄”體現出孤雁的執著,不達目的絕不放棄的決心。寄寓詩人當時渴望與親人朋友團聚的心情。
接下來的頷聯讀來更讓人別有一番滋味,“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高遠浩茫的天空中,這小小的孤雁僅是“一片影”,它與雁群相失在“萬重云”間,此時此際顯得惶急、焦慮和迷茫。“一片”“萬重”對比,構成極大的反差,極言其“孤”。“誰憐”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詩人對孤雁的憐憫之情。形象地寫出了路遠雁孤、同伴難尋的凄苦之情。這一聯以“誰憐”二字設問詩人與雁,“物我交融”,渾然一體了。經歷了安史之亂,在那動蕩不安的年月里,詩人流落他鄉,親朋離散,天各一方,可他無時不渴望骨肉團聚,無日不夢想知友重逢,這孤零零的雁兒,寄寓了詩人自己的影子。頸聯“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緊承上聯,從心理方面刻畫孤雁的鮮明個性。“似”“如”二字表現了未見而似見,未聞而猶聞的幻覺。頸聯通過對孤雁飛著叫著尋找同伴的描寫,將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現得淋漓盡致。從中體現出詩人流離失所,生活困苦,又沒有親人和朋友可以依靠的狀態。“猶”和“更”道出了詩人心中的沉重的悲哀與傷痛。
尾聯作者筆鋒一轉,宕開一筆,從野鴉來著手。“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用野鴉的無憂無慮、熱鬧非常來反襯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聯進一步表現了孤雁渴望團聚的哀愁與奮力尋找的堅持不懈。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勞累;而野鴉們是全然不懂的,它們鳴噪不停,自得其樂。“無意緒”是孤雁對著野鴉時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與知己親朋相見,又要面對著一些俗客庸夫時厭惡無聊的心緒。
這首詩讀來極為感人,它表現的情感是濃摯的,悲中有壯的。孤雁那樣孤單、困苦,同時卻還要不斷地呼號、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熾烈地燃燒,它甚至連吃喝都可拋棄,更不顧處境的安危;雖然命薄但是心高,寧愿飛翔在萬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詩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全詩以孤雁象征自己。詩寫的是孤雁,無一字涉及詩人自己。但通過這只不飲不啄、穿飛哀鳴、思尋伙伴的失群的孤雁間接暗示了詩人在戰亂中只身顛沛流離、懷念親朋的情懷。
【讀后思考】
1.這首詩描寫了離群的孤雁鳴叫、追趕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憫,其志可嘉。試以第二、四聯中任意一聯為例,分析其表現手法與藝術效果。
2.全詩通過孤雁這一形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