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蓉
【摘要】 目的 分析心理護理對腦梗死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影響, 探討對腦梗死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方法 84例腦梗死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2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對比兩組干預前、干預15 d后焦慮與抑郁水平。結果 15 d后, 觀察組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 評分分別(44.9±10.3)、(41.9±10.3)分低于干預前的(57.3±10.3)、(43.0±9.4)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5d后, 對照組HAMA、HAMD評分分別為(45.8±8.5)、(49.3±8.3)分, 對照組HAMA低于干預前的(58.7±12.4)分、HAMD高于干預前的(54.8±10.3)分,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腦梗死患者普遍伴有不同程度焦慮、抑郁, 部分可達到病理水平, 多數患者隨著時間的推移, 焦慮癥狀表現可緩解, 但抑郁臨床表現則可不斷加重, 開展心理護理非常必要;心理護理確實有助于全面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水平, 家屬改善焦慮表現, 減輕抑郁表現, 對于增強患者依從性, 及早落實康復訓練具有積極意義;應特別關注未獲得改善、持續(xù)出現的焦慮癥狀表現與持續(xù)增強的抑郁癥狀表現。
【關鍵詞】 卒中后抑郁;腦梗死;心理護理;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2.160
腦梗死是臨床最常見的腦缺血性疾病, 約占腦卒中總數60%~80%, 我國腦梗死發(fā)病率約為11/萬人, 年新增患者100萬人[1]。腦梗死危害極大, 致死率、致殘率較高, 約50%的腦梗死存活患者可并發(fā)卒中后遺癥, 其中又有70%患者喪失生活自理能力, 需他人照料, 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卒中后抑郁是腦梗死常見并發(fā)癥, 發(fā)生率約為40%~50%, 其中重度抑郁可占15%[1]。卒中后抑郁危害極大, 影響患者依從性, 是致患者死亡、生命質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重度卒中后抑郁患者甚至可有自殺傾向、行為, 埋下醫(yī)患糾紛隱患。過去卒中后抑郁并不受醫(yī)護人員重視, 近年來腦梗死急性期診療服務技術基本成熟, 腦梗死病死率得到有效控制, 如何提升腦梗死患者生命質量、生活能力越來越受到醫(yī)護人員、患者家屬重視。但遺憾是, 目前尚無腦梗死心理護理系統(tǒng)路徑, 有學者認為過多的心理干預可能增加患者心理負擔。此次研究, 試分析心理護理對腦梗死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2月本院住院部收治的84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關于腦梗死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均經CT/MRI臨床確診, 無誤漏診;②初次發(fā)病;③無原發(fā)性認知、精神障礙, 無精神病史;④病情平穩(wěn), 轉入康復期;⑤知
情同意。其中男51例、女33例, 年齡51~75歲、平均年齡(67.3±5.7)歲。大面積腦梗死18例。合并癥:高血壓51例、冠心病14例、糖尿病5例。活動狀態(tài)發(fā)病25例、靜息狀態(tài)發(fā)病59例。梗死部位:左側40例、右側41例、雙側3例。文化水平:小學及以下54例、中學及中專25例、大專及以上5例。照料者:子女54例、配偶22例、其他8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2例。
1.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 主要包括病情監(jiān)護、用藥護理、基本的康復訓練、并發(fā)癥預防、健康教育、生活護理、基礎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 給予心理護理, 主要方法如下。
1. 2. 1 評估 與家屬進行深入交談, 了解患者性格特征、社會與文化背景、禁忌事項, 了解患者心理應激源頭, 記錄護理交流過程中需注意事項, 入普通病房后, 評估患者焦慮、抑郁水平。
1. 2. 2 基本策略 ①改變服務態(tài)度, 時刻保持熱情、真誠的服務態(tài)度, 給予患者理解、尊重、支持, 禁止惡言惡語;②創(chuàng)造和諧、溫馨、安靜的病房環(huán)境, 控制應激源, 避免過多的談及住院花費等刺激信息;③盡量采用積極的語言感染患者, 及時通報積極信息, 如“您恢復的不錯, 沒有并發(fā)癥, 這很少見”, 潛移默化的的增強患者治療信心;④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 使患者了解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對于康復的重要性;⑤掌握患者情緒變化, 了解患者困惑、疑慮。積極答疑結果。
1. 2. 3 構建社會支持系統(tǒng) ①鼓勵家屬陪護, 傳授家屬基本的心理護理策略, 如避免抱怨, 時刻保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②陪護有助于減輕患者孤獨感, 但也可增加患者病恥感, 應指導患者完成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活動, 既有助于功能恢復, 又有助于增強患者治療信心;③對于患者擔心的出院后康復訓練問題, 積極連續(xù)社區(qū)醫(yī)療機構, 使患者能夠安心接受治療與護理服務。
1. 3 觀察指標 進入普通病房15 d后, 以HAMA、HAMD量表評估患者焦慮或抑郁水平。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15 d后, 觀察組HAMA、HAMD評分分別(44.9±10.3)、(41.9±10.3)分低于干預前的(57.3±10.3)、(43.0±9.4)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5 d后, 對照組HAMA、HAMD評分分別為(45.8±8.5)、(49.3±8.3)分, 對照組HAMA低于干預前的(58.7±12.4)分、HAMD高于干預前的(54.8±10.3)分,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卒中后病理性焦慮與抑郁早期常無典型病例表現, 易被患者卒中病情掩蓋, 許多醫(yī)護人員、家屬認為焦慮與抑郁是卒中后早期正常現象, 對患者沉默寡言、沉郁、興趣喪失等癥狀表現缺乏足夠的認識。實際上, 卒中后焦慮與抑郁與顱內變化有關, 有報道稱額葉部位腦卒中更易發(fā)生卒中后抑郁, 提示卒中后精神障礙可能是卒中病理表現之一, 直接反映神經功能損傷[2]。在治療前患者焦慮與抑郁均分均達到陽性水平, 這種病理性的焦慮與抑郁影響患者依從性, 增加護理負擔, 影響早期康復治療的落實, 進而影響患者預后。本次研究顯示15 d后, 觀察組HAMA、HAMD評分分別低于干預前, 差異局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5 d后, 對照組HAMA低于干預前、HAMD高于干預前,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卒中后患者無法自行走出抑郁心境, 故積極改善卒中后患者心理狀態(tài)非常必要。
綜上所述, 強化心理護理后, 患者焦慮、抑郁水平均顯著下降, 對于提高患者依從性, 和諧護患關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 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1, 14(35):4013-4017.
[2] 孔令峰, 盧艷麗, 彭超, 等. 早期康復聯合心理干預對腦卒中后抑郁的影響.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3, 6(16):16-17.
[收稿日期:2016-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