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山,董曉明
(河南水利與環境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11)
黃河灘區 池塘健康養殖青魚技術
郭海山,董曉明
(河南水利與環境職業學院,河南鄭州450011)
doi:10.3969/j.issn.1004-2091.2016.06.012

青魚是我國淡水魚類著名的“四大家魚”之一,具有生長快,不易生病,肉質鮮美細嫩,營養價值高等特點,深受我國廣大消費者喜愛。鄭州市金水區來潼寨村緊鄰黃河灘區,多年來一直以養殖鯉魚為主。為適應市場新需求,2014年1月,村內一養殖專業戶在自己開挖的池塘內開展池塘養殖青魚并獲成功,經過2年的養殖,平均每667 m2產青魚1 988.6 kg,收獲鰱鳙魚4 559.4 kg,鯽魚535.8 kg,現將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1.1池塘基本條件
池塘面積為5 333.6 m2,四周池埂堅固,底質平坦。池塘四周設有專用進、排水口,進排水方便。池塘水深2.6 m,投餌臺下方及周圍水深2.8 m,全程使用地下水,水源充足、清新無污染。池塘周圍交通便利,電力設備配備完善。池塘配備有功率為1.5 kW增氧機2臺。
1.2放養前準備
魚種放養前20 d,進行池塘整治與消毒。清除池塘內過多的淤泥,保留池底淤泥15~20 cm的厚度,修整塘基。抽水干塘,池內保留10 cm左右水深,用生石灰加水后全池潑灑,每667 m2使用生石灰100 kg進行清塘,殺滅池塘中敵害生物。
在魚種放養前10 d加水,使池塘水深達到1.5 m。在加水過程中,要設置過濾網,以防有害生物進入池塘。2014年1月10日在當地魚種場拉回青魚魚種1 512 kg,平均規格420 g/尾,平均每667 m2放養青魚魚種450尾。2月24日,每667 m2再投放尾重150 g的鰱魚魚種300尾,尾重130 g的鳙魚魚種80尾。2月26日又放養黃河鯉魚魚種,這樣可以有效利用池塘的水體空間和餌料資源。魚種放養前均分別用5%食鹽水浸洗消毒15 min,魚種具體放養情況見表1。
3.1飼料選擇及投喂

表1 魚種放養情況統計表
3.1.1飼料選擇選用青魚專用顆粒飼料,蛋白質含量為32%,粗脂肪≥4.5%,賴氨酸≥1.6%,所選飼料要求營養豐富、適口性好,符合國家標準,能滿足青魚生長需求。
3.1.2飼料投喂從3月10號開始進行馴化投餌。剛開始投餌時,可先開投餌機使其空轉,發出聲音,在飼料臺附近進行人工撒喂。撒喂速度要慢,觀察魚兒上浮及吃食情況。一般經過5 d后就能馴化養成集群攝食的習慣。投喂飼料時,不考慮給其他混養魚類單獨投餌。6月30日前,每天投喂4次,每次投喂時間控制在25~30 min,日投餌率控制在1.5%~2.5%;6月30日至10月30日,每天投喂3次,每次投喂時間控制在50~60 min,日投餌率控制在2.5%~5.0%;11月份以后,由于氣溫降低,不再投喂顆粒飼料,改投喂玉米。玉米投喂前先用水浸泡至膨脹,每天投喂50 kg,在投餌臺周圍潑灑。隨著溫度進一步降低,逐漸減少至每天投喂25 kg,水溫低于10℃后,不再投喂。
養殖期間,飼料投喂堅持“四定”投餌和“早開食、晚停食”的原則,平時注意觀察池塘魚類吃食情況,并根據天氣情況、水溫變化、水質等情況及時調整投餌量、投餌的速度、投餌次數。在每年的7—9月的高溫季節,控制投喂時間在60 min左右,控制投餌量,讓魚吃到七八分飽即可。
3.2養殖期間的日常管理
養殖期間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是做好水質調控、疾病防治、定期巡塘、養殖記錄等工作。
3.2.1水質調控青魚喜歡在水質清新、水中溶氧含量高的池塘環境里攝食與生長。在養殖過程中,采用多種方法進行水質調控,創造優良的養殖水環境,改善池塘中的生物群落,保持池塘生態平衡。3.2.1.1定期換水定期加注新水是保持池塘水質優良、水體透明度適中的有效措施。4—5月份每半月加水1次,每次加水10~15 cm;6—7月份每10 d換水1次,先抽出15 cm水深的水,再加入20 cm水深的水;8—9月份,此時氣溫較高,可根據情況每一周注換水1次,1次換水20~25 cm,以有利于魚類的健康生長。養殖第2年,由于此時青魚個體較大(平均2 200 g以上),水深最好保持在2 m以上。3.2.1.2定期使用生石灰、沸石粉改良水質養殖期間,根據水體水色情況,定期潑灑生石灰,濃度為25~30 g/m3,調節pH值。沸石粉能有效吸附水中的氨氮和有害物質且安全無毒,在8—10月份高溫季節,每月全池潑灑一次優質沸石粉,使用量為每667 m2水面用30~50 kg。
3.2.1.3復合微生態制劑調節水質每年的8—10月是高溫季節,也是魚類攝食旺盛、生長較快的季節。每月投放復合微生態制劑(由光合細菌、酵母菌、乳酸菌等多種有益菌種復合培養而成)1次,在晴天的11:30—12:30,每667 m2水面水深1 m用50 g,充分溶解后均勻潑灑,使用時要注意避免與其他藥物同時潑灑。
3.2.1.4適時開動增氧機注意天氣情況和水質變化,適時開動增氧機。通過增氧機的攪水作用,加快池塘上下水層對流,改善底層缺氧狀況,增加池塘的溶氧量。
3.2.2養殖期間的疾病預防在養殖過程中,堅持“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則。采取生態預防與藥物治療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方法,既注意加強水質調控又重視藥物預防。采取的具體預防措施如下。
3.2.2.1池塘徹底整治清除過多淤泥,放養前徹底清塘。魚種入池前注意進行魚體消毒,防止病菌傳播。
3.2.2.2使用藥物全池潑灑在疾病流行季節,根據天氣、水質和魚類活動情況,交替使用漂白粉、“菌毒克”(20%戊二醛溶液)、10%聚維酮碘溶液,濃度分別為1.0~1.2 g/m3、0.2 mL/m3、0.5~1 mL/m3全池潑灑。另外,使用精制敵百蟲全池潑灑,使池水中敵百蟲的濃度達0.3~0.5 g/m3,以殺滅寄生蟲。
3.2.2.3投喂復方中草藥藥餌將中藥黃芩、黃連、大黃、五倍子、穿心蓮、黃芪(按25∶15∶25∶12 ∶15∶8比例)混合均勻后粉碎,制成復方中草藥制劑。按每1 kg飼料加中草藥制劑15~20 g制成藥餌進行投喂,每次投喂5~7 d為一個療程,中草藥制劑現用現配。根據天氣、水質和魚類吃食、活動情況,每月投喂1~2次。在整個養殖期間,沒有嚴重疫情發生。
3.2.3日常管理工作因為養殖周期較長,在養殖期間,每天堅持定期巡塘,做好池塘清潔衛生工作。注意觀察青魚吃食和活動情況,每天清理食場,定期清除腐敗雜物,做好池塘養殖記錄工作。
4.1養殖產量
自2014年1月10日魚種放養到2016年1月14日全部出售,經過736 d飼養,共起捕青魚15 908.4 kg,平均每667 m2產1 988.6 kg,平均體質量4 910 g,成活率90%,收獲鰱魚3 534 kg,鳙魚1 025.4 kg,鯽魚535.8 kg,黃河鯉魚753.3 kg。共投喂顆粒飼料26 700 kg,玉米6 100 kg,不考慮鯉魚、鯽魚吃掉的飼料和投喂的玉米,兩年飼料系數為1.68。具體見表2。
4.2效益分析
青魚收入318 168元(20元/kg),鰱鳙魚收入28 265元,鯉魚、鯽魚收入12 891元,總收入359 324元。魚種及運費28 245元,飼料費133 500元,玉米11 895元,藥品、水電費及工資58 000元,總投入231 640元,凈收入127 684元,年平均凈收入7 980元/667 m2,投入產出比為1∶1.55,養殖效益明顯。這種養殖模式養殖周期較長,漁民勞動強大較大,但是經濟效益高,是該地區漁民改善養殖結構,促進增收的一條途徑。

表2 成魚出塘情況統計表
“早開食,晚停食”對青魚恢復越冬后體質和越冬前積累能量、增強魚體抵抗力、提高整體養殖效益有著重要意義,選擇優質飼料,科學投喂,是養殖成功的重要環節。
創造優良的養殖水體環境,采用多種有效措施調節池塘水質,保持池塘水質“活、爽、好”,水體溶氧豐富,保持水體透明度在25~30 cm之間。利于魚兒快速生長,成魚病害少,品質好,符合生態、健康養殖標準。
因地制宜搞好魚病預防與治療工作。中草藥具有藥殘少、成本低、副作用少、安全性能高等優點。養殖過程中,使用中草藥制劑進行疾病的預防與治療,結合外用潑灑藥物,有效預防了魚病的發生。
目前,鄭州地區沿黃廣大漁民主要是以精養鯉魚為主,近年來,由于環境污染,水質惡化,鯉魚病害時有發生,常常給廣大養殖戶造成較大損失,養殖效益逐年下降,甚至虧本。因此,開展諸如青魚、黃顙魚、泥鰍等不同品種魚類養殖,可以促進漁民增產增收,改善該地區養殖結構,豐富水產品供應,該次養殖試驗是一種嘗試,供廣大漁民借鑒。
(2016-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