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的大學生絕大多數是思想活躍的90后,也是極敏感的一代,社會經濟形勢的巨變以及網絡世界的高速發展對他們的心理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本文著重于探究現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并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為現代大學生以及大學教育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對策
一、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勢
關于心理健康的定義,學術界眾說紛紜,1946 年的世界心理衛生大會指出:“心理健康是指身體、智能以及情緒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將個人心境發展成為最佳狀態”。一言以蔽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生理、心理、精神和社會性各方面達到協調一致,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目前,我國各高校越來越意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高等教育體系之中,部分學校會開設心理健康的選修課,或者定期開設心理講座,培訓高校任課老師和輔導員,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學生整個大學生涯,雖然不能及時了解關注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態,但能讓高校的教育者和學生自身都能夠對心理健康有基礎的了解和認識。然而,要保證每一個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提高自身心理素質,為不入社會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這還是遠遠不夠的。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必須由學生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面共同的努力。
二、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
1.環境適應
當大學生脫離高中緊張的學習生活,邁入他們憧憬已久的大學生活,大多都面臨著一個角色轉換的問題,是否能由高中被老師家長督促以及照料周到的角色順利轉換為自由自主、獨立學習生活的角色,與學生個人自身的心理調節能力有關。每年新生入學時,是大學生心理失衡期。導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引物首先是新生心目中的大學與現實中的大學發生沖突,產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對新環境,尤其是復雜的人際關系、不同的教學模式不適應,產生困惑而導致心理失調。另外,新生作為大學中普通的一員,與其以前作為佼佼者的優越感沖突,也是導致問題產生的誘因。
2.人際關系
大學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際關系作為一種社會因素,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大學的班級或者社團可能都有來自于全國各地、風俗各異的同學,與他們一起學習和交往,可能會產生一些誤會或者矛盾,尤其是同一個宿舍的同學,每天都要抬頭不見低頭見,日常生活在一起久了,難免產生一些矛盾,于大學生可能帶來極大的心理困擾,這種由于復雜人際關系而引起的心理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產生極為嚴重的后果。云南大學的馬加爵就是一個血淋林的極端的例子。
3.就業壓力
如今的就業問題主要來源于內外兩種因素,第一,外部因素;我國經濟體系出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企事業單位和政府機構減員,為大學生提供的就業崗位增速有限,而由于大學擴招政策,每年的大學畢業生都大幅增多,大量的畢業生涌入就業市場,“僧多粥少”的現象一直持續。第二,自我因素。大學生對于自我的期望過高,求職的時候緊盯北上廣的大企業、高職位不放,但是由于涉世不深、經驗不足,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對社會的認識不夠充分,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夠在畢業后找到如意的工作。當就業屢屢受挫,左右碰壁之后,大學生的自我認識以及價值觀人生觀都有可能發生動搖,心中會產生一種極強烈的自我挫敗感,于是極易產生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
三、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1.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學校或者社團等可以舉辦一些才藝大賽或者才藝學習班,吸引大學生除了努力學習課本知識外,積極利用課余的時間多方面地豐富提升自己。在形式各樣的活動中,大學生不僅可以鍛煉自己的能力,而且可以樹立自信、開拓思維,使身心得以健康發展。此外,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以促進身體的健康,為智力發展提供良好的生理基礎;同時,學生可以通過體育鍛煉來緩解緊張、焦慮,憤怒等不良情緒,這就為智力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心理條件。
2.打造一支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者隊伍
高校一般都設有心理咨詢中心,但通常師資非常少,資源不足,并不能有效地關注到學生的心理狀態。教師肩負教書育人的重要責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者和指導者,起著主導作用。高校應該加大對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增強教師在這方面的專業素質,無論在授課期間還是課余時間,都能夠給學生潛移默化地傳遞一些心理健康理念;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小覷,輔導員自身要有心理輔導的意識和專業能力,及時發現問題,宏觀掌控以及微觀疏導學生的心理狀態。并通過每個班級設立心理委員或者心理助班等,全方位關注學生的心理,整合盡可能多的資源,打造一支強大的、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對于是必不可少的。
3.積極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通過課堂的講授和心理輔導來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鑒于目前高校承載全日制課堂授課總量的情況,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授課至少有三種落實渠道:一是作為必修課在某個學期內向某個專業的全體學生開課;二是在德育課程既有的課時中撥出部分課時,作為專題內容在某個學期向某個年級的全體學生授課;三是作為選修課在某個學期向全校的部分學生開課。 如今信息時代已經到來,大學生的生活與網絡息息相關,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如果不與時俱進,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那么其作用只會越來越微弱,根本無法滿足廣大學生的需求。有條件的高校應考慮建立校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站,條件暫不具備的高校可考慮在網站上設立心理健康教育專題主頁。也可以利用微信或QQ等新媒體,創建公眾號傳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識,通過留言或者是調查問卷,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與他們實時互動,拉近彼此距離,及時發現并處理學生的心理問題。
只要高校能夠意識到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能夠加大在這方面的投入,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打造一支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者隊伍以及積極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那么肯定可以有效地預防并疏導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
[1] 程亮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體系的探索與研究
[2] 張艷瓊 楊曉星 龐競大學生心理困惑探析
[3] 晁衛華 梁輝淺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4] 王建猛 淺析高校大學生心理的個體差異與因材施教
[5] 趙祎 大學生心理問題與健康教育初探
[6] 田洪芳論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及其價值實現
作者簡介:
陶智祥(1988.6~ ),男,漢族,廣西合浦。助教,本科,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