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保燦
摘 要:閱讀應該成為每個人的精神食糧,像一日三餐一樣成為每天的生活行為之一。作為語文教師,筆者深切感受到,要讓學生學會閱讀,并愛上閱讀,一定要變“閱讀”為“悅讀”。低段的學生需要用我們的大手牽著孩子的小手一步一步閱讀,營造閱讀氛圍,慢慢地,把孩子快樂地引進“悅讀”之門,然后,使課外閱讀和課內交流得到緊密結合,不僅擴展了孩子們的讀書領域,也使他們感受到了讀書的樂趣,真正達到“悅讀”的效果。當然,這必須是孩子、家長和教師共同努力過程。
關鍵詞:悅讀;入門;效果;樂趣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要加強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要達到這個數字,并非容易。接手一年級,面對的是一群“屁股長刺兒”——自控能力較差的孩子,以及一群或忙碌或死盯成績的家長,如何為孩子們打開閱讀的窗扉,讓他們早日進入閱讀狀態?教學中,我努力探索著從閱讀到“悅讀”的策略:
一、營造閱讀氛圍,開啟“悅讀”之門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需求的內驅力,是學生主動積極的開展學習活動的關鍵。只有培養學生對課外閱讀的濃厚興趣,他們自己想去讀書,有讀書的欲望,學生才會以積極主動的心態,投入到課外閱讀中去,集中精神閱讀書籍。但是,閱讀興趣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學生通過不斷的閱讀逐漸形成的。說到閱讀,很多家長甚至是教師,都認為閱讀是在識字后開始的,這種錯誤的認識導致很多孩子錯失了進入“悅讀”之門的機會。眾所周知,每一個孩子都是聽著或讀著童話長大的。這就告訴我們,讀并不是“悅讀”的全部,讀并不是“悅讀”的開始。從孩子的生理發展來說,孩子接觸閱讀是從家長的講述開始的。孩子在聽的過程中感受一個個故事的精彩,從而產生了一次次期待。這就為以后的“悅讀”埋下了一顆閱讀之種。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作為教師,我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悅讀”的培養,追根溯源,還得從低年級開始。每一次的語文學習都是為開啟“悅讀”之門而進行的。正因為我意識到這點,所以面對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時,筆者的教學便是為找到“閱讀”之門的鑰匙而進行的。初學拼音,課進行將近一半,小家伙們肯定坐不住了,屁股已經翹得老高,小手也開始不安分了。這是再正常不過的課堂了,也正是孩子生理特點所呈現出的正常的現象。筆者想,如果此時,老師說要講故事,想必每個孩子都是精神抖擻,雙耳豎立,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聽為快。于是筆者緊抓機會,聲情并茂的講述,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令人感動、懸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當學生們津津垂聽、情感交跌,筆者卻戛然收聲,告之學生:故事情節交錯復雜,后面的可更精彩呢。隨后一本充滿神奇的繪本展現在他們眼前,漂亮的封面和彩色的富有童趣的插圖便會吸引所有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們清澈的眼睛準能讓你感受到他們的那種靜心,與之前的鬧騰竟如此的分明!他們卻怎么都不會知道,這樣精美的圖案,這么生動的故事,卻是教師的一番別有用意——交給孩子一把打開“悅讀”之門的鑰匙。
二、課內結合課外,拓寬“悅讀”之路
我們的教材圍繞專題組織內容,在選文上有不少淺顯的、文質兼美的童話、寓言、故事、兒歌、古詩等,這都為學生感受閱讀樂趣搭建了廣闊的平臺,讓閱讀成為快樂的天地。
葉圣陶先生在談閱讀時曾說過:“認為閱讀好像還債務,那一定讀不好。要保持這么一種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饑餓的人,面對著甘美膳食的時候似的,才會有好成績。”在兒歌、古詩等教學中,筆者就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通過拍手、問答、配樂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特色,感悟韻律美。又把閱讀兒歌與欣賞童詩、指導課外閱讀相結合,整個教學過程充滿了童趣的,學生始終興趣盎然,就連課間還聽到孩子們搖頭晃腦,一板一眼地誦讀著。
教材只是例子,課內的時間也是有限。那如何引導孩子課外閱讀呢?課前布置閱讀,課中進行閱讀,課后補充延伸。比如:筆者在教《小蝌蚪找媽媽》之前,先布置孩子讀讀《小青蛙喝水》,課中再帶領孩子品讀課文,課后引入《小青蟲的夢》。就這樣把昆蟲之類的書帶到了學生眼前。學完選學課文《象鼻橋》后,筆者則鏈接作者經紹珍的另外幾篇童話故事——《快樂果》、《鵝卵石里的小白兔》,一系列的童話成為孩子的精神食糧。就這樣,按文章的題材或內容或作者,延伸到課外,使課外閱讀和課內交流得到緊密結合,擴展了孩子們的讀書領域,也使他們感受到了讀書的樂趣。
三、家校融合一體,突破“悅讀”之效
兒童的閱讀,決不是只在學校發生的事情。我們經常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見家長的素質對孩子正確的態度和科學的認知起著直接的影響。一知名教育家曾經說過:“不讀書的家庭,才是精神上殘缺的家庭。”開展家庭讀書活動,推進親子閱讀,既可以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又可以凈化家庭空間,構建和諧的家庭氛圍,感受濃濃的閱讀之樂。兒童的閱讀,即是一種學習手段,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大人有責任教會他們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因此,要想使孩子真正喜歡讀書,感受讀書的樂趣,筆者力爭把握好家庭這一基地,開創好親子閱讀這渠道。
閱讀是伴隨人的一生的,而“悅讀”能為人的一生添光增色。作為低段的教師,我們一定要引導孩子們打開閱讀之窗,進入“悅讀”之門,感受“悅讀”之樂。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高迪.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的對策探索[J].新課程(小學).2015(04).
[3]張啟福.大師談兒童能力培養[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杜鳳霞.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5(9):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