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宣辰
【摘要】在企業管理模式不斷豐富、企業舞弊行為和會計人員誠信缺失頻發的前提下,研究會計職業道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從心理契約的視角研究會計職業道德問題,思考心理契約和會計職業道德的關系,分析心理契約對于會計職業道德的正反兩種效應,尤其是反效應下所產生的道德困境。
【關鍵詞】心理契約 會計職業道德 道德困境
一、引言
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社會組織,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能夠有效配置社會資源,降低交易成本。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企業的經營模式正在發生改變,企業框架和企業內涵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心理契約是建立在企業雇傭關系基礎上產生的關于企業與員工關系的理論方向,研究企業與員工在利益平臺上的博弈問題。會計是聯系企業正常運營和運營效果的橋梁,會計信息能夠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為企業內部決策和企業同外部的經濟關聯提供數據支持。會計人員的素質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會計信息質量,如果忽視會計人員的個人訴求,或者當會計人員缺乏企業責任和社會責任時,都會給企業的正常經營帶來困擾,可能造成信息失真或者財產損失的后果。
心理契約和會計職業道德具有共通性,二者都是企業與工作人員關于維護各自利益時產生的隱性反應。心理契約側重于情感和期望層次,會計職業道德直接體現在會計人員的操守和行為。從心理契約角度看,心理契約的研究對我國企事業單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人力資源開發戰略和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心理契約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反映企業結構調整、雇傭關系改變的核心因素。從會計角度看,企業的有序發展離不開會計的運用和監督,尤其是會計職業道德的支撐。只有遵循會計法律法規和會計準則,維護會計職業道德,才能發揮會計具備的反映職能,為管理層決策提供有效信息,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心理契約與會計職業道德的關系
(一)心理契約積極影響
心理契約是維系企業和員工的心理紐帶,這種心理紐帶在現實行為中,對組織與個體均產生影響,尤其是在員工對企業福利和未來發展充滿期待時,如果企業感知到這種需求并給予滿足時,員工將會更加積極地投入工作。由此可見,心理契約會影響員工對于企業的態度和自身行為。會計人員屬于企業職能部門的員工體系,肩負維護企業利益和會計職業道德的雙重任務。因此,心理契約的導向決定了其在實際工作中的價值選擇。會計人員有著自身的發展需要,希望工作穩定并有提升空間,可以獲取滿意的薪金收入和績效獎酬,并參加專業技能培訓和擁有一定的自主權。當這一系列期望集合在工作當中逐步實現時,會計人員將更多地傾向維護企業利益,會計職業道德關于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廉潔自律、提高技能、參與管理和強化服務方面均有良好的體現。這也是會計人員在心理契約這一內隱的心理約定中,所兌現的對于企業方面的責任與義務。當企業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并致力于長遠發展時,會計信息將偏向于客觀、公允和高度透明,會計人員會在企業的要求下做到客觀公正和堅持準則這兩種會計職業道德。此時,心理契約帶來的是積極的正效應。其不僅維護了企業利益,又很好地保證會計人員遵循職業道德。
(二)心理契約消極影響
如果企業感知不到或未能主動感知會計人員的期望,可能會引起會計人員心理的波動,尤其是在企業過度追求利潤最大化,忽視會計員工的愿望與訴求,而僅僅把會計人員當成記賬工具的情況下,會計人員容易滋生對企業和工作的不滿情緒,不僅低效率應付工作,同時會出現跳槽,更有甚者為了滿足一己私利,在職權范圍內貪占企業利益,泄露企業機密。心理契約的破壞與違背造成會計職業道德的破壞,對維護企業利益和保證會計職業道德方面均產生消極的負效應。
三、心理契約下的道德困境
(一)心理契約過密下的道德困境
心理契約過密是用來描述雇傭雙方的需求已被敏感捕捉,雙方就各自的責任與義務達成高度一致,用實際的利益回報來促成雙方共贏的過程。就企業而言,希望會計人員能夠遵守公司規章制度,愿意為企業創造價值,同時有良好的職業素養,遵守公司的保密規定。就會計人員而言,會計人員希望自己的勞動能獲取豐厚的薪金報酬,有良好的晉升空間和公平的競爭環境,能夠參與專業的會計培訓。會計人員的身份具有特殊性,會計人員不僅是為企業服務的員工,也是會計職業道德的掌舵人,會計的工作性質產生了從業人員在企業利益和會計職業道德的平衡問題。當企業過度追求短期利益,為實現利益最大化而推卸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把握住會計人員關于心理契約下的物質需求并給以滿足時,會計人員容易陷入心理契約過密的道德困境。
目前我國就業形勢嚴峻,穩定的工作成了保障生活質量的基本手段。會計人員處于相對被動的社會環境,不僅因為會計崗位和會計人員供求關系的不平衡,也因為會計人員是在會計負責人的管控下參與會計工作。由于會計人員的人事關系附屬于企業,會計人員在責任與義務上同獨立、公正的注冊會計師有著本質的區別,其失去了計劃經濟時期的代表企業和國家的“雙重身份”。為了維護自身的現實利益,會計人員的從屬性特征使得其在單位負責人的授意之下,放棄應持有的會計職業道德,放棄國家會計制度所規定的會計核算與監督職能,放棄應有的獨立性。這種放棄是一種被動性的放棄,尤其對剛入職的員工來說,在會計職業道德面前出于利己考慮而產生動搖。企業為了規避這種立場的動搖,以福利和獎金形式實現會計人員在心理契約的期望,進而使會計人員由被動性業務操作轉向主動性配合企業偽造會計報表和提供虛假信息,滿足企業管理層的目的利益。這看似是心理契約過密的雙贏模式,即企業和會計人員均滿足預期期望。但實際上,這是一種雙輸的局面,企業會因粉飾報表、提供虛假信息受到法律和輿論的裁決,會計人員則缺失會計職業道德這一重要的職業原則和情操,而這種道德困境屬于企業暗示下的會計職業道德破壞。
(二)心理契約違背下的道德困境
心理契約違背是心理契約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這也是學術界和實務界共同關注心理契約的主要原因。因為,心理契約的違背會造成員工在態度和行為上的負面影響,給企業帶來一定的效益損失。過去的理論研究一致表明,個體對于心理契約違背的認知,同個體的不良行為存在高度正相關性,這種不良行為不僅包括離職愿望,也包括了瀆職行為。心理契約受到嚴重破壞時,雇傭雙方關系將具有交易性。個體有著擺脫契約的意愿,注意力也更多地集中在眼前的經濟利益上。
心理契約違背包括三個原因:有意違約、無力兌現和理解歧義。有意違約是企業的主觀因素,無力兌現是企業的客觀障礙,二者都會直接導致組織和個體在經濟利益的不一致性。理解歧義是指組織和個體,在心理契約的內容認知上產生理解性分歧。這種理解差異如果不加以疏導和改善,會被個體直接定義為心理契約的違背,從而破壞員工對于企業情感方面的信任,并引發員工做出損害企業利益的后續行為。從會計角度看,企業同會計人員存在的心理契約有著不同的利益取向,這種取向被主觀或者客觀因素干擾時,個體利益的期望破產會帶來個體的破壞行為。當企業過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視對會計人員的責任,或者客觀條件不允許企業滿足會計人員的需求時,會計人員會以消極的工作態度來表達自己不滿的訴求。同樣,當企業無法準確摸清會計人員的個體期望時,會造成二者對于責任與義務認知方面的差異,這樣的差異會惡化會計人員對企業的滿意程度。一旦會計人員出現情感不信任時,會計人員容易偏離會計職業道德標準,被動性地完成工作,尤其是在企業內部控制流程不完善、內部審計執行不嚴格時,容易導致會計人員對企業利益產生行為上的侵犯,利用職務之便,以挪用公款、變更偽造會計資料等非法途徑,滿足自身初始的需求期望,而這種道德困境屬于企業未知下的會計職業道德破壞。
四、心理契約道德困境的治理對策
(一)企業應樹立長期發展目標
當企業管理層選擇短期目標時,管理層和股東存在利益層次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誘發企業短期逐利行為,在會計估計和會計方法的選擇上存在投機可能性,這種投機行為將會惡化心理契約違背下的道德困境。因此,企業應該樹立長遠戰略目標,發揮自身優勢,追求長遠經濟利益。同時,企業應有高度社會責任感,不僅為企業利益相關者創造經濟價值,擔負起經濟責任,還應該遵守法律法規和會計準則,樹立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道德意識,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
(二)會計人員應提升自我修養
會計人員持證上崗之前一般接受過系統的學習與培訓,會計職業道德是重要的理論部分。但是,會計人員對這一理論學習未加重視,并且受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的干擾,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利用自己的職權范圍獲取最大化隱性利益,導致會計法律和會計道德的雙重缺失。為了跟上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并同國際會計慣例接軌,我國不定期出臺會計相關的法律文件,發布新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因此,加強會計人員的繼續再教育,尤其是會計職業道德的學習有著重要意義。會計人員應該樹立風險意識,認識到不當利益的背后隱藏道德風險和法律風險,一旦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淪喪,將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心理契約應遵循和諧發展
通過對心理契約和會計職業道德關系的分析以及彼此影響的效應可以發現,心理契約和會計職業道德并不是難以協調的矛盾體。心理契約同樣存在正效應的可能性,即當企業和員工都能準確地把握對方的利益期望并主動承擔相應的責任時,會帶來企業和員工雙方共贏的局面。因此,企業應該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通過問卷調查、定期談話等具體形式,考察每位員工對企業的期望和對個人未來的謀劃。企業不僅應在待遇分配上相對公正,也應樹立業務程序公正,做到不偏不倚。相對于分配公正對員工認知企業的影響來講,程序公正則具有更強的預測力,且具有直接的影響效應,即當組織內員工對程序公正感知較高時,企業的義務會被認為得到更好地履行。
(四)完善企業內部控制
對會計人員而言,管理層的倫理道德水平、公司的文化氛圍、內部控制和監管制度等,都是影響會計人員是否愿意并且能夠自主地遵循會計職業道德準則的重要因素。加強企業內部控制管理和監督制約機制,會成為避開企業未知下的會計道德破壞的重要措施。企業不能將內部控制作為一紙空文,而應該作為一種提高運行效率、保障利益安全的有效手段。首先,企業應將法律法規和公司制度作為標桿,引導企業的合法化與合理化發展。其次,企業的機構設置、權責分配和運營流程,應該具備科學性與完備性,企業在預算控制、風險防范控制和財產保全控制做到相互制約相互監督,企業內部的各級管理層,應明確在授權范圍內行使職權和承擔責任。最后,會計核算部門應實行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明確職責權限,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
五、結論
心理契約是連接企業和員工的無形力量,會計職業道德是連接企業、會計人員和會計工作的無形力量,二者具有緊密的聯系。如果企業和會計人員在心理契約中達到默契標準,有可能帶來的是企業同會計人員共同造假的結果;如果企業和會計人員在心理契約沒有達到對方所滿意的條件時,帶來的不僅是雙方利益的破壞,更多的是會計人員道德的缺失和法律責任。因此,心理契約的不良發展和帶有不良動機的心理契約,都會消除會計人員從業的顧慮,無疑會增加會計人員違反會計職業道德的風險。企業和員工互相能否捕捉到對方在利益層次的需求底線,是平衡心理契約過密或者違背下的關鍵要素。如果企業給員工提供更多的利益,那么心理契約偏向于過密狀態,導致會計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偏護企業利益,存在會計信息造假的可能性,從而影響企業利益相關者的信息需求。相反,如果企業忽視員工對于其合理或更多物質層次的需要,則會帶來心理契約的違背情況,會計人員將采取偏激措施謀取利益,會計職業道德也會因此受到破壞。
參考文獻
[1] 高利芳,曲曉輝,張多蕾.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與會計信息質量——基于深市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 財經論叢,2011(3):99-105.
[2] 汪麗,徐志堅. 董事會職能與管理者短期主義行為傾向:企業長期目標導向的調節作用[J].經濟經緯,2014(3):97-101.
[3] 盧紀華,陳麗莉,趙希男. 組織支持感、組織承諾與知識型員工敬業度的關系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3(1):147-153.
[4] 林忠,金星彤.組織公正、心理契約破裂與雇傭關系:基于民營企業樣本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3(1):125-134.
[5] 湯湘希,譚艷艷.會計職業道德準則的定位、困境與出路[J].財務與會計,2012(8):33-35.
[6] 熊劍春. 會計職業道德與會計信息質量[J].財會通訊,2011(15):15-18.
[7] 夏昱. 我國會計職業道德現狀調查與改進路徑[J].江西社會科學,2013(12):21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