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林

如果你在這個時間來到非洲國家坦桑尼亞農村,會看到一片片黃澄澄的稻田,非洲農民駕駛著機器收割水稻。但你可能不知道,眼前的一切都是從中國移植過來的。自從中國專家教會坦桑尼亞人水稻種植技術后,當地水稻產量突飛猛進,利潤很高,而一些中資企業也看好這塊商機,醞釀在坦桑尼亞種水稻。
中國技術
水稻是坦桑尼亞第二大糧食作物,全國大米消費量占谷類消費總量的17%。坦桑尼亞屬熱帶氣候,年均溫21℃—25℃。積溫高、日照充足、土地平坦肥沃,適合種水稻。只要水源有保障,一年可種水稻2.5季或2年種5季。
然而,當地農民多采用原始的農業模式,水稻栽培技術水平低,種植觀念落后,不愿意投入,大田管理不到位,導致水稻長勢差、產量很低,全國平均水稻單產每公頃不足2噸。
2009年,中國援坦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在坦桑尼亞成立,中國農業專家在這里進行了數年的試驗、示范與技術培訓,教當地的非洲農民如何種植水稻、玉米等。2016年中國專家在一塊示范田上的單產達每公頃10噸,加工出的大米品質也很好。另外,在中國技術指導下,坦桑尼亞當地品種每公頃也能有6—8噸的產量。
米圖羅是坦桑尼亞海岸省魯菲吉河流域有名的大米種植戶,他的農場水稻以往一季產量每公頃只有2—4噸。采用中國栽種技術以及中國水稻品種Q優6號后,產量每公頃高達9.3噸。
坦桑尼亞莫羅戈羅省達卡瓦鄉當地農戶可勒特斯也是受益者,他家中有2.8公頃地,通過學習和采用傳授的中國技術,產量大增,收入也增加很多。
種水稻能不能掙錢?
坦桑尼亞當地種植水稻的,多為小型農戶,水稻種得多、稻田給水充足以及種植技術好的農戶,每年也有可觀收入。前面提及的達卡瓦鄉農戶可勒特斯家2.8公頃地種植一季水稻,總收入為1300萬坦先令(約合3.96萬元人民幣),純利潤為700萬坦先令,換算成中國制式約為每畝人民幣500元(1公頃等于15畝)。而種植水稻必須要用到的種子化肥等成本,當地也比中國便宜很多,種子要比中國便宜30%—60%,且當地土地肥沃,化肥使用的很少。
相比之下,中國農民種水稻收入并不高。以中國重慶為例,因勞動力和種子化肥等農資成本較高,每畝水稻利潤約為人民幣100元。由此看來,在坦桑尼亞種植水稻,似乎比中國有較多利潤。
近些年,坦桑尼亞正在致力于發展農業,提出“農業第一”的基本國策,對水稻種植也很重視,正在開展南部農業走廊戰略,大力發展水稻種植。在坦桑尼亞種植水稻,有相當的商機。這是因為:(1)市場需求量大,水稻消費以每年5.8%的速度增長,加上周邊國家糧食缺乏,市場潛力很大;(2)商業種植經濟價值較高,大米每公斤價格為人民幣5—6元,為玉米的2倍;(3)土地資源豐富,80%的宜農土地沒有開墾利用;(4)提高復種潛力大,一年能種兩季以上;(5)單產潛力大,每公頃6—8噸或更高。
投資的黃金啟示
一些中資企業與個體老板近些年也開始進入坦桑尼亞農業領域投資。有中資企業開始設想租地或買地種水稻,或以公司加農戶形式建立水稻原料收購基地,并建立大米加工廠。也有個體老板因收購困難,在原來水稻收購貿易與加工基礎上,也租地自己種植水稻。
當然,在坦桑尼亞種植水稻,也有一些限制因素:(1)缺水,坦桑尼亞雨季、旱季分明,旱季長達6個月以上;(2)農業基礎設施差,靠天吃飯,有灌溉保障的水稻田只有26%,且道路交通、電力設施發展落后,開墾荒地成本高;(3)農用物資缺乏,且價格高;(4)缺乏倉儲場所與設備。
投資者看到坦桑尼亞水稻生產潛力與產業前景的同時,也必須充分認識到前述的制約因素。特別是投資決策前,要做好充分實地調研,包括市場前景、當地投資環境、社會經濟狀況、相關的法律法規、稅收政策等。這里,筆者僅從水稻生產角度,為投資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選好水稻生產場地,特別注意水源;(2)搞好農場基本設施建設(包括土地平整、水利設施、曬壩與倉儲等);(3)配置農機設備;(4)采用先進的種植技術和水稻良種;(5)加強當地工人的技能培訓與管理;(6)發展稻米加工產業。
坦桑尼亞當地人對中國人很友好,但中資企業在這里投資,也有很多風險需要特別注意:(1)從投資環境看,當地存在著偷盜、搶劫、殺人的治安問題,公務員辦事效率低下;(2)當地勞動力相對便宜,每個月大概400—500元人民幣,但技能不高、勞動效率也低,且農忙季節不好找勞力;(3)中國和坦桑尼亞兩國文化差異較大,當地人也存在不守信用、愛向人要錢的習慣,在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中國人要有開放的心態,多與當地人交朋友,才能融入當地社會。▲(作者為中國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援坦農業示范中心專家組組長)
環球時報2016-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