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一強
人社部日前表示,將“研究制定高校、公立醫院不納入編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銜接辦法”。這被一些人解讀為醫療、教育“私有化”的一步,聯系魏則西事件及近期的蘭州交大解雇女教師事件,他們擔憂教師與醫務人員這樣的群體走向市場后將變得“唯利是圖”與“冷血”。
就醫療行業的改革來看,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在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論述中已提出鼓勵社會辦醫,取消公立醫院編制的討論也有一兩年的時間,但由于我們在醫療服務或醫改中引入市場化因素方面一直陌生,或出于種種原因,各方面對醫改的市場化改革方向還心存戒備。實際上,取消公立醫院編制不僅僅是醫改的一部分,也是社會改革向前推進的一個方面。改革開放之初,國有企業職工基本有編制,隨著歷次改革和企業職工的不斷下崗分流,目前國企中只有少部分還保留有編制,大部分是合同工。下一步,醫院、學校、出版社等有一定自負盈虧能力,同時有一定社會責任的事業單位也將逐步走向社會化。
取消公立醫院編制不是洪水猛獸,現在由于北上廣大型公立醫院握有編制,外地優秀醫生調動到大城市,首選有編制、能解決戶口的大醫院,而不愿流動到大城市的民營醫院或者其他地方的公立醫院,導致分級診療也無法推進下去。反過來,民營醫院由于很難吸引到優秀人才,也只能靠一些虛假宣傳、坑蒙拐騙吸引病人上門。這就產生了導致老百姓看病難的三大虹吸:優秀醫生往大城市大醫院虹吸;病人往大城市虹吸;好的出國、晉升機會往大醫院虹吸。而取消編制可以讓醫生流動起來,對于打通當前的醫改僵局是有幫助的。
目前,醫生的執業證書必須寫明執業地點,而公立醫院的執業地點是跟編制綁定的,醫生就一輩子綁定在這家醫院了。衛生部門規定,醫生只有在指定的醫院執業才合法。取消編制后,可進一步促進多點執業,一個醫生可以把北京作為第一執業地,把天津和河北作為第二第三執業地。醫生實現流動后,病人就可以跟著醫生走,而不必再往大城市集中。醫生由單點執業到多點執業最后自由執業,實現醫療資源合理化分配,有助于“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解決。
取消編制后,可能會有少數人走上唯利是圖的道路,但我們相信大多數醫務人員還是會按照自己行業的客觀規律行事,我們也有各種各樣的法律法規監管監控違法和唯利是圖的醫療單位和個人。
公立醫院的價格由政府制定,民營醫院雖然是放開的自由定價,但由于競爭的緣故,多數民營醫院的價格還是參照公立醫院的價格來制定。取消編制不會打亂現有醫療行業市場秩序和管理體系。▲
(作者是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