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德國本周三公布新的“民防計劃”,計劃重啟“民兵制”協助國防。請問德國的“民兵制”是什么意思?
北京讀者 王曉艷
德國考慮重啟的“民兵制”,即在危機發生的情況下,平民要承擔協助軍隊的義務,比如幫助疏導交通、為軍隊提供汽油燃料和住處。此外,在必要情況下,德國要立即恢復義務兵役制。
這也是德國自2011年取消義務兵役制后,再次要求民眾按照國防需要履行義務。2011年德國雖然取消了義務兵役制,但仍然在憲法里保留了有關規定條款,這樣就可以很容易地恢復這一制度。冷戰時,僅在西德就有120萬總兵力,包括義務兵和民兵。20世紀60年代和80年代冷戰高峰時期,德國征召的男性義務兵必須在軍隊服役18個月。后來,征召的年輕人可以在醫院工作,以服18個月的民事役來代替9個月兵役。
德國政府認為,德國面臨新的危險和挑戰,其中包括恐怖主義、網絡襲擊、難民大量涌入、俄羅斯威脅地區和平以及右翼勢力抬頭等。雖然德國“不太可能”發生一場全國性大災難,但在將來發生重大恐怖襲擊或包括網絡戰爭的“復合型”沖突之際,基礎設施可能遭到破壞,需要為此做出準備。德國政府目前仍在秘密地點儲存包括奶粉、大豆等戰略食品以備重大災難,并派人定期檢查和更新儲存的戰略食品。
不過,也有一些德國國會議員指責政府“危言聳聽”。在網絡上,德語“義務兵役制”一詞從本周二開始成為德國社交媒體的熱門詞匯。據悉,“民防制”真正實施前,仍需要德國聯邦、州和地方當局之間的協調,包括經費、管理機構等。▲
(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