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
所有的互聯網方法論都會沉淀為非常普適的價值,所有問題都回歸到一個核心點,那就是制造本身。
趨勢一:進入后市場經濟形態
什么叫趨勢?從去年開始,互聯網沖擊到金融行業,這是互聯網的最后一戰,也是第四次沖擊。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液,當它打到血液的時候,是它工具意義上即將終結的時候,互聯網在中國的革命性時代就完了。
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正在發生的現象。互聯網把我們的信息獲取方式、制造方式,把制造廠家和消費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把商品的呈現和購買方式,把我們和貨幣的關系、金錢的流動速度全都改變了。今天中國的經濟形態,由一個金字塔似的市場經濟形態,進入一個新的變化—后市場經濟形態。
中國的經濟學界一直到今天,沒有為正在發生的變化,提出任何定義性的工具。在過去的五年,全世界所有的商學院教授、管理學教授,沒有對現在所發生的管理變革,提出任何理念意義上的創新。
我們原來的很多經驗在今天都不適用了,這背后是個重大的利好。我們能夠以非常陌生的方式把前面的人干掉,無論你是做自行車、汽車,或者外賣,你都用一種前所未見的方式把前面的人干掉。今天,中國所有既得利益的大型企業、大型品牌,他們的核心競爭力會不會煙消云散?
去年,我去中國幾家大型企業做調研。調研的結果是,我認為大型企業在經典意義上存在的價值已經沒有了,這是一次次沖擊波帶來的結果。因此,今天的一個趨勢是,1992年以來所形成的市場經濟形態被摧毀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發生在所有領域的變革,都把這個形態給沖擊掉了。
趨勢二:從屌絲狂歡到中產階級理性消費
中國經濟跟全球經濟相比,我們的共同點是什么,最大的不同點又是什么?共同點是,我們都處在通貨緊縮的時期。經濟學解決的問題是供給和需求。滿街都是商品,老百姓不肯花錢。我們家已經有兩輛汽車了,憑什么要買第三輛?全球通貨緊縮的本質性原因是什么?90年代中期以來所形成的互聯網革命到今天,我們沒有理由買新的東西。我發現我要買第三輛汽車的時候,必須是一輛新能源汽車或者無人駕駛汽車,只有技術的變革才能讓我們購買新的東西。
因此,在產業的意義上,全球未來的新興產業都存在一個從實驗室引導到大眾市場的過程。在這樣一個意義上,全球都存在一個共同的時期,叫“產業苦悶期”。當全球都處在這個時期的時候,國家會為了排除苦悶而形成自我保護。
但是,為什么中國不會像一些西方經濟學家所說的,半年后到五年后經濟放緩呢?因為我們有一個只有中國才有的特點,那就是供需錯配。中國出現了這樣一批消費者,他們愿意花錢買東西,結果這些東西在中國買不到。“馬桶蓋現象”是一個典型的供需錯配現象,人們愿意花錢跑到日本去買一個幾千塊的馬桶蓋。這個現象的背后給企業界決策者一個啟示:怎么能讓中國消費者在中國地區買馬桶蓋、菜刀、奶粉?
你只能干一件事,就是中國地區什么時候能夠扶持一些好企業?那么,為什么今天能干這些事情呢?我相信,我們能夠淘汰落后產業,我們能夠真正呼喚那些好的電飯鍋、馬桶蓋、眼藥水。因為中產階級愿意為這些埋單。中國有超過億級人口的中產階級,他們愿意為好的服務、好的品質、好的技術埋單。
這是第二個趨勢,所以我認為今天中國制造業、服務業所有的困難,并不是壞的環境帶來的。所有的困難都取決于你有沒有適應整個經濟形態和市場經濟模式的改變。我們進入后市場經濟形態,要學會用互聯網工具,改變我們的競爭能力和混合性價值。
除此之外,你有沒有意識到一個新的消費族群的誕生,你有沒有為他們生產出好的東西?如果A沒有做到,B也沒有做到,那么你就會被淘汰。而在傳統的制造業和服務業里面,在未來的五六年里面,80%的人會被淘汰。所以,“十三五規劃”一定是一個產業大升級時期,但同時,也是那些新的工具和技術替代舊的技術的時期。
今年有一個現象叫“網紅現象”。去年淘寶的雙十一節,賣得最多的東西是女裝。而女裝品牌的前十位里面,六位是那些長著一樣臉的網紅。人們嚇了一跳,那些品牌商用那么多的錢買那么多的流量,搞那么多的競價排名和促銷,結果被那些網紅給超越了。
趨勢三:從營銷驅動到技術驅動,互聯網由技術變成工具
小米手機是互聯網方法論的一個重要實驗,我們真的要感謝雷軍這撥的互聯網人,他們用另外一種方式改變了企業和消費者的關系,改變了營銷的模式,改變了技術迭代的方式,改變了對硬件的看法。
在2011年之前,這種制造方法對于中國的制造者來說是天方夜譚,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但今天,它卻有了普適性。
在2016年以后,所有的互聯網方法論都會沉淀為非常普適的價值。當互聯網的方法論普適化以后,所有問題都回歸到一個核心點,那就是你能不能生產出一個好的商品。
因此,我們今天開始講“工匠精神”。2016年開始,當互聯網方法論被普適化以后,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重新回到了制造本身。制造業和服務業最終都要面對一個問題是:我能不能夠提供一個好的產品、好的服務給市場?這句話聽上去非常古老。
在過去這幾年里,互聯網所帶來的四次沖擊,把這句話給吹散掉了。沒有人再愿意做好的東西了,因為咱們市場被沖化掉了,今天市場被重規重構,所以重新回到了制造業的本身。
今天在中國,我認為大概是沒有什么夕陽行業。無論你是做鮮花,還是做寫作、話劇、電影、教育,無論做什么東西都沒有所謂的新行業。有的時候就只是意識形態和思路的變革。
趨勢四:從產業資本到產融資本
中國的信托市場超過了10萬人,中國的保險市場超過了10萬人,中國的上市公司超過了1萬家,中國的風險投資企業有1.3萬家,中國還有很多債券公司、金融產品的發售平臺,有全球化配置的理財機構。所有這些變化的發生,也就是最近三五年的事情。這意味著金融行業由一個銀行控制的模式,進入到一個由證券業控制的模式,同時這些證券業的所有產品對于那些在制造行業、服務行業的人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最近著名的“寶萬事件”,寶能公司對老老實實做房地產公司、想把企業送進世界500強、然后光榮退休的王石同學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這個事件的背后就是一個重要趨勢的發生。中國由一個產業資本主義時代,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金融資本主義時代。
未來資金的呈現方式將非常多元化,企業獲得資金的成本,因為你操作手段的不同,將產生非常大的不同,每一個家庭跟貨幣之間的關系將發生很大的變化。今天在中國的中產階級家庭,如果你還在問一個問題:“我是該買股票呢?還是該買房子呢?”那么,你已經落后于今天發生的這些變化。
但是,為什么我們覺得未來5年內、10年內的中國產業變革,人們在中國地區仍然有機會獲得重大的財富呢?因為新的趨勢和新的工具,正在給我們帶來無窮的機會。如果你問我說今天在中國創業,我該怎么做呢?這句話奉獻給大家,當今中國一切美好的商業都與兩個東西有關,一個叫做互聯網思維,一個叫做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