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晃晃
創業者模仿別人前要長遠想透徹,短期弄明白,最大限度加快執行效率。
我們經常說,某某企業是國外某企業的翻版。實際上,互聯網創業圈沒有“翻版”這個詞,大家稱之為“對標”和“借鑒”。即沒有實體性質存在,在不損害對方商業價值的前提下可以效仿。
前51.com副總裁王武佳曾說過一句話:一切偉大的創造,并不是純粹的原創,而是來源于行業間的相互借鑒模仿。他將創意概括成想法的拼接物,而其中的連接性才是最重要的。
微信在2015年投資5 000萬美元給Kik,被調侃說“回報老師”。這樣的案例才能算是真正的超越性效仿。那么問題來了:怎樣不留痕跡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1.別人的結構和設計方式很贊,就能拿來用?
在借鑒前要先摸清自我和對方的業務邏輯。在互聯網泥沙俱下的巨大體系里,自認為很牛或者即將干出一番很牛的事業的公司,面對同行抄襲的態度通常是“無所謂,反正他們不知道我們后面的一盤大棋”。
不知道棋盤是不是真的很大,但萬一真的很牛呢?如果真是這樣,模仿者不要肆意將對方的業務邏輯、結構深度、功能重點挪用在自己的產品里,除非全盤照抄,否則越往后走越不知道自己真正在做或者想要的是什么。這樣一個拼湊而成的產品很難形成完整體系,只能“四處漏風”。
2.別讓他人的邏輯和設計限制了思考,別只看自己所在行業。
這是個隱性癥。人是前瞻性動物,將視角擱在前者的步伐里,容易將“借鑒”演化成“復制”,從單個維度最終演化成糊狀的一堆。自己的思維反倒在每日的競品研究中被局限住了。
早在1992年《美少女戰士》漫畫風行時期,不少插圖都采用了Chanel當年的秀場款。漫畫的創作者武內直子為珠寶商的女兒,Chanel和《美少女戰士》的品牌合作并非簡單造勢互補。
2013年,Gucci把《JOJO奇妙冒險》請進了全球近八十家品牌精品店,櫥窗里的衣服跟漫畫人物均為同一款,畫風鮮明高調。2015年二次元爆熱,不少奢侈品牌都做起二次元營銷。這種整合營銷的路徑踩了熱點有所收益,但曾經的Chanel和Gucci才是踩在前沿的玩家。
3.創業初期就是小步試錯,快速迭代?
不少公司以此為信條來行事,正如A站前員工曾發帖說:項目開發了兩周說擱置就擱置,剛燃起熱情瞬時就熄火了。上級提出想法,先進行試錯,員工執行,從正常的邏輯體系來看是合理的,但是為什么員工會憤怒質問?
試錯,不是試方向。一旦中間本該關聯的一環斷掉了,就會產生理解性偏差,或者說引發更深層次的“不被尊重”的情緒。無論是小型創業公司還是大公司的細分部門,“不被尊重”的情緒一旦蔓延,團隊就會解體,畢竟人員流動性的持續走高不是因為錢沒到位,就是受了委屈。
“致敬”這個事兒,最忌諱沒看懂沒想透就拿來做,走兩步發現錯了,轉身就擱置不做了。老板是機動靈活,但是員工沒有那么多精力玩腦經急轉彎。
創業者模仿前要長遠想透徹,短期弄明白,最大限度加快執行效率,這樣在借鑒模仿的路上才能占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