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嵐峰
日前我國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引起民眾對量子科學的空前關注。與此同時,對量子通信的懷疑甚至否定也在網絡上掀起新高潮。
有一些學者對量子通信的技術性甚至其物理原理進行質疑。如有學者認為,量子通訊的信號安全是以犧牲通訊的穩定性為代價的,有了敵手就干不成事的量子通訊系統最終也只能淪為一個擺設。然而在量子通信中,一旦有竊聽就會被發現,這是個巨大的優勢。然后可以一邊中斷通信,一邊出動軍隊、警察抓間諜。傳統通信倒是可以在竊聽下繼續通信,但信息泄露了,難道更可取嗎?還有學者在輿論場發出聲音,認為有許多實驗證據、學術界普遍接受的量子糾纏現象不存在。
網友的所謂質疑就更多了。有些人把媒體報道中對量子通信的比喻當成科學表述,將量子通信等同于“大變活人”,覺得它不可信。有些人覺得中國不可能做出領先美歐的科技創新,還言之鑿鑿地說,“我不懂專業,但從樸素的感情出發,我不信中國能做出世界第一的科技貢獻”。甚至還有人直接造謠,說量子通信是濫竽充數。顯然,這些質疑都不是科學范圍內的討論。
事實上,當量子計算機實用化時,傳統通信將變成無密可言。不發展量子通信,就會被技術突襲。量子通信不僅是工程項目,也是科研領域。全世界有成千上萬的科學家在進行研究,成果也都公開發表在科學期刊。如果量子通信真像這些人說得這么糟,那早就會被提出質疑并引起激烈討論了。而正是因為以上這些對量子通信的質疑不成立,它們才不可能發表在正規學術期刊上。如果量子通信工作者對如此繁多的無理攪三分的質疑都要回應,那么他們就沒時間做研究了。
有些學者有學術身份,但卻并沒有學者應有的專業精神和科學態度。在學術界,如果不采用通行的方式,在經過同行審議的雜志上發表文章,質疑的觀點就不會進入科學探討。他們在輿論場中發聲,說到底與“民科”差不多,不會影響科研,但因為其學者身份,卻可能讓民眾受到誤導。對科學問題,只有符合學術規范的質疑才值得認真對待。
民眾當然可以在對量子通信議題有所了解的基礎上討論它,但結論不應建立在所謂“樸素的情感”等前提之上。而一些人往往對科學界有一種陰謀論想象,覺得好像科學家在共謀隱藏真相。這種圖像根本不符合人性和事實,因為指出錯誤將收獲巨大。要給出多大利益,才能讓這么多人共謀呢?應該把科學家理解為正常人,而不是陰謀家。
相對于在網上不斷質疑中國科學進步的那些人,中國的科學家們正在用腳踏實地、日拱一卒的態度,把科技創新推向人們的日用,降低我們的生活成本,推動科技進步,也提升了我們生活質量。而這些,卻被很多人忽略了。▲
(作者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副研究員,科技與戰略風云學會會長)
環球時報2016-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