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翔
編者按:2015年,美國繼續推動全球一體化導彈防御系統建設,啟動了新型殺傷器和預警雷達等新項目,重點驗證了區域性反導系統的聯合作戰能力。此外,為應對臨近空間的潛在威脅,提出了反高超聲速武器的初步方案。本文結合2015年美國預算中請、研制計劃和飛行試驗,研究總結美國全球一體化反導技術發展動向,分析其發展重點。
2015年,美國繼續建設以亞洲、歐洲和中東地區為重點區域,以本土防御為后盾的全球一體化多層導彈防御系統,持續推進本土防御系統的新型殺傷器和預警雷達項目,重點驗證區域性反導系統的聯合作戰能力,并提出將更加注重技術研發。為應對臨近空間的潛在威脅,美提出反高超聲速武器的初步方案。
在2015年度,美國導彈防御系統共進行了10次攔截,包括“宙斯盾”導彈防御系統5次,“末段高空區域防御”(THAAD)系統2次,愛國者系統3次,其中僅“標準-3”Block 1B攔截彈遭遇失敗。
進一步改進本土防御系統技術能力。新型殺傷器和預警雷達方案初露端倪
受前幾次飛行試驗失敗的影響,美國地基中段防御系統目前仍以系統改進為主。美國正在研制“通用殺傷器”(CKV),旨在擁有多平臺部署和多目標殺傷能力。該項目計劃分2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從2014年開始研制重新設計的殺傷器(RKV),第二階段從2016年開始為CKV項目研究“多目標殺傷器”(MOKV)方案(實際是恢復了2009年中止的“多目標攔截器”MKV項目)。2015年8月,導彈防御局授予雷聲公司MOKV概念方案設計合同,于同年11月完成了MOKV首次項目方案評估,最終計劃在2025年部署該殺傷器。雷聲公司報道稱,該殺傷器計劃包括6個子殺傷器,各自攜帶導引頭、軌姿控和通信模塊。
“遠程識別雷達”(LRDIK)項目旨在提高對處于中段飛行洲際導彈的精確跟蹤和識別能力。該項目2016財年預算為1.38億美元,主要用于初步生產雷達接收和發射器模塊,并完成初步設計評審和初始采購策略。2015年10月,美導彈防御局授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首的團隊價值為7.84億美元的合同,確定該雷達采用s波段和氮化鎵組件,計劃于2020年在阿拉斯加州克里爾空軍基地進行作戰試驗。
進行多次區域性導彈防御系統攔截試驗,繼續驗證多系統聯合作戰能力
第三次開展區域性反導系統聯合攔截試驗
2015年10月31日,美國導彈防御局、彈道導彈防御系統作戰試驗局、歐洲司令部等部門在西太平洋威克島周邊區域開展了1次聯合攔截試驗(代號FTO-02 E2),此前在2012和2013年分別開展過FTI-01和FTO-01的聯合攔截試驗。此次試驗中,“標準-3”Block1B攔截彈出現故障,THAAD系統成功攔截2枚空射彈道導彈靶彈。
首次驗證“標準-6”攔截彈末段反導能力
2015年7月28日,美國導彈防御局、太平洋司令部和海軍等部門在太平洋導彈靶場成功開展防空反導試驗。試驗中,“約翰·保羅·瓊斯”號“宙斯盾”驅逐艦發射1枚“標準-6”攔截彈,成功攔截了1枚近程彈道導彈靶彈,首次驗證了改進型“標準-6”攔截彈的末段反導能力。
首次進行“綜合防空反導作戰指揮系統”(IBCS)試驗
2015年5月28日,美國陸軍與諾·格公司成功對“綜合防空反導作戰指揮系統”(IBCS)進行了首次試驗,最終采用2枚“愛國者-2”攔截彈摧毀飛行中的近程彈道導彈靶彈。
美國陸軍導彈與空間項目負責人表示,該系統能夠將作戰所需的雷達和攔截彈集成到整個體系架構中,并對目標打擊所需的探測器進行最優化選擇。此外防空反導指揮控制系統將能夠適用于任何梯隊,從而降低訓練量,提高任務成功率。
繼續投資激光和軌道炮技術研究,探索定向能攔截能力
發展助推段攔截的機載探測和激光攔截系統
“空基紅外探測器”項目旨在研發用于助推段探測識別的新一代無人機載紅外探測器——可由“死神”無人機攜帶的“多光譜瞄準系統-B”(MTS-B)和MTS-C紅外探測系統。美導彈防御局在2016財年預算中為該項目申請了3100萬美元的經費,主要用于驗證MTS-C探測器實時立體跟蹤,通過link 16數據鏈“遠端發射”“標準-3”Block 2A攔截彈等能力。
美導彈防御局決定2016財年啟動“低功率激光器驗證機”(LPLD)項目,并為其申請了1777萬美元的經費,旨在研制用于助推段攔截的無人機載激光器。計劃2016財年完成初步設計評審,2017財年完成關鍵設計評審,2020財年開展飛行試驗。
繼續研制電磁軌道炮,探索其導彈防御潛力
美國正在探索電磁軌道炮在導彈防御領域的潛力。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司令2016年2月5日表示,前2艘“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缺乏部署新型軌道炮的能力,而電磁軌道炮研制試驗計劃與第三艘“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交付時間相吻合,因此將首先在3號艦上安裝,目前該艦在通用動力巴斯鋼鐵造船廠建造,預計于2018年交付。屆時,該艦將成為首艘裝備電磁軌道炮的艦船。此外透露,2016年將在“米里諾基特”號(JHSV-3)聯合高速船上對BAE系統公司的軌道炮樣機進行首輪海上試驗。
重視臨近空間防御,提出反高超聲速武器的方案
2015年1月,美國防部計劃提高“末段高空區域攔截系統”(THAAD)攔截彈的射程,以應對中俄兩國的高超聲速武器。洛·馬公司防空反導事業發展部負責人表示,美正在研制增程型“末段高空區域防御攔截彈”(THAAD-ER)。增程型攔截彈將使用和原有攔截彈相同的發射裝置和殺傷器,采用兩級發動機設計和更大的助推器,使一子級能將攔截彈助推至大氣層內高空或大氣層外。此外,美軍提出“標準-6”攔截彈同樣具備反高超聲速武器的潛力。
但THAAD增程型等方案均為過渡方案,美國防部希望遠期采用激光武器和軌道炮等定向能技術實現高超聲速武器攔截能力。
繼續推進反導領域的國際合作,完成歐洲第二階段部署計劃
美日“標準-3”Block 2A攔截彈成功開展2次飛行試驗
2015年6月7日,美日成功開展了代號為CTV-01的“標準-3”Block2A攔截彈首飛試驗。試驗中,“標準-3”Block 2A攔截彈從加利福尼亞州圣尼古拉島穆古角海上靶場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中發射,主要驗證了攔截彈頭罩、舵控制系統、助推級分離、二/三級火箭發動機分離等性能。
2016年12月8日,美日在穆古角海上靶場成功進行“標準-3”Block2A攔截彈第2次控制飛行試驗(代號CTV-02),演示驗證了動能殺傷彈頭彈射前后的飛行全過程。
美以“大衛投石索”和“箭-3”系統成功開展攔截試驗
2015年4月1日,美以聯合研制的“大衛投石索”導彈防御系統成功通過新一輪試驗。試驗中,“大衛投石索”系統攔截彈成功攔截了由F-15I戰斗機空中發射的“黑麻雀”近程彈道導彈靶彈。同年12月21日,“大衛投石索”系統攔截彈在試驗中成功攔截彈道導彈靶彈。
2015年12月10日,美以在以色列成功開展“箭-3”攔截彈的首次攔截試驗。試驗中,“箭-3”攔截彈成功在大氣層外攔截彈道導彈靶彈。此次試驗是“箭”式防御系統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陸基“宙斯盾”系統完成首次攔截試驗,并在羅馬尼亞部署了陸基“宙斯盾”系統
2015年12月9日,陸基“宙斯盾”系統在夏威夷考艾島太平洋導彈靶場成功進行首次實彈攔截試驗。試驗中,“標準-3”Block 1B攔截彈成功攔截了C-17運輸機空中發射的1枚中程彈道導彈靶彈。
同年12月,美國在羅馬尼亞建成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并正式移交給美海軍第六艦隊,標志美國已經完成了第二階段的歐洲部署計劃。
發展分析
導彈防御預算小幅提升,GMD和“宙斯盾”反導系統仍是發展重點
相比2015財年,美國2016財年導彈防御總預算從85億美元提升至96億美元。其中占總預算比例最高的是GMD系統和“宙斯盾”反導系統,預算申請額分別為16.28億美元和16.05億美元。
在GMD系統發展方面,重點研制新的殺傷器和預警雷達,開展飛行演示驗證等,最終目標是實現精確識別和多目標殺傷,提高GMD系統的作戰可靠性。
在宙斯盾反導系統發展方面,重點研制“標準-3”Block 2A攔截彈和5.0/5.1版本的“宙斯盾”作戰系統,繼續在歐洲、亞洲等部署計劃中擴大部署規模,開展多系統聯合攔截試驗,重點提升實戰能力和網絡化作戰能力。
繼續探索助推段攔截能力,仍處于技術研究階段
美國啟動“低功率激光器驗證機”(LPLD)新技術項目,并與無人機載紅外探測器項目并行研制和試驗,最終目的是發展具備助推段探測識別和激光攔截能力的無人機作戰系統,表明美國從未放棄助推段攔截的努力,未來將不斷推動助推段攔截技術的發展,但目前距離實際作戰能力尚遠,僅處于技術研究階段。
多次提到中國威脅,提出反高超聲速武器的初步方案
近年,《華盛頓自由燈塔報》網站連續報道了中國的高超聲速滑翔器飛行試驗,多名美專家呼吁國防部盡快投資發展相應的防御能力。2016年國會預算聽證會的證詞表明,美國政府和軍方越來越關注高超聲速領域防御問題。
2016年1月,美媒透露了關于反高超聲速武器的初步方案,國防部希望將THAAD系統增程攔截彈和“標準-6”攔截彈等作為攔截高超聲速武器的過渡方案,未來希望采用定向能技術。
重視國際反導合作,為建立全球反導系統奠定基礎
美國通過軍貿出口和技術合作等方式推動反導領域的國際合作,分階段地建立歐洲、亞洲和中東地區的區域性反導系統。
2015年,美日成功完成兩次“標-準-3”Block 2A攔截彈飛行試驗,美以完成“大衛投石索”和“箭-3”系統攔截試驗,美國在歐洲完成了第二階段部署計劃,主要在西班牙部署了?;爸嫠苟堋狈磳到y,在羅馬尼亞部署了陸基“宙斯盾”系統。此外,美國向中東和亞洲國家出售反導系統,逐步擴大前沿地區的反導系統規模,為實現早期探測和早期攔截奠定基礎,為建立全球一體化反導系統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