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8月31日文章,原題:個人隱私問題困擾中國日前,一起電話詐騙案引發的全國怒火正燒向對隱私的松散保護。警方已抓獲嫌犯,但尚未透露嫌犯如何獲得受騙女孩的信息,包括姓名、電話號碼甚至知道她需要助學金。在某種程度上,中國民眾對該悲劇持續關注,是因為許多人都曾遭遇過類似騙局。
科技已使竊賊們獲得新作案工具。安全專家和律師表示,在歷來不重視隱私的中國社會,海量個人數據遭竊案如今正令個人信息保護成為一項嚴峻挑戰。中國互聯網協會的全國調查發現,去年76%的用戶曾收到過“中獎”詐騙信息。55%的人接到過冒充公安或其他政府部門的詐騙電話,約1/3去年接到類似電話、短信或電郵后錢財受損。
對此類騙局為何如此猖獗的問題,最新調查發現,55%的人說這是因為收集個人信息的機構沒采取保護措施,36%的人埋怨警方未能有效打擊詐騙。專家表示,在中國,有關隱私保護的意識正逐漸提高。人們對隱私被侵犯的后果也越來越憤慨。
過去一年來,中國政府已加強打擊互聯網詐騙并在全國開展針對盜竊個人數據的專項行動。中倫律師事務所上海辦事處合伙人舒揚(音)說,與美國一樣,中國亦無統一的國家隱私法,但中國已制定與保護個人數據有關的40項法規。不過,安全和法律專家認為,關鍵問題在于缺乏執行。大多數商家和機構不會多花錢保護個人信息。早在2013年,中國的公檢法機關就將倒賣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稱為“龐大地下產業”。但遭到起訴并被宣判有罪的比例微不足道。舒揚認為,短暫刑期和小額罰款很難起到威懾作用。▲
(作者LiYu?an,王會聰譯)